1、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01 202329中 彩 页0 引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八年来,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协同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以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为核心的三大都市圈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京津冀地区进入以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建设天津都市圈成为实现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举措。与此同时,天津也进入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时期,都市圈建设成为天津新时期发展的现实诉求,需以更开放的区域视野优化空间格局,以优化的空间承
2、载产业、交通、生态等城市功能。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建设,对实现天津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都市圈的概念探讨最早可追溯至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n)提出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日本于 1950年代提出“都市圈”的概念。随着国内外都市圈的兴起与发展,催生了“中心外围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学者们深入研究都市圈发展作了重要铺垫。不同都市圈发展因其发展阶段、发展特征不同,其建设领域和作用程度有所差异1,都市圈是在城市群框架下以大都市区为核心且政府干预有限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更多基于市场
3、自育2。在都市圈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决策与规划在推进区域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共同市场等方面发挥着“粘合剂”作用。待都市圈发展成熟后,政府的协调政策主要用于协调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过程中的矛盾3,其中都市圈规划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时刻回应和影响着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变化4。随着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者们从区域协调发展5、区域城市6、城乡关系7等视角探索都市圈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王振坡1,2 李彦晓1,2,*王丽艳1,2 严 佳1,3(1.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384;2.天津城建大学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天津,300384;3.华盛顿州立大学 经济科学学院,
4、美国华盛顿 普尔曼,99164)【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天津都市圈成为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构建“禀赋差异制度冲击经济集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逻辑框架,分析天津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一是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规划编制,完善都市圈协同治理机制;二是以优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发展,提升转移产业对接能力;三是强化点对点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提高都市圈空间通达性。【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都市圈;津滨双城;空间治理【中
5、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都市圈建设更多关注于如何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以都市圈建设推动区域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加快要素流动、强化区域分工合作、加强城市治理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等都是促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手段58-11。在有关界定天津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研究中,无论是“1+3”“1+4”12“1+5”13,都将廊坊、唐山、沧州纳入天津都市圈空间范围内。参考已有研究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14中对都市圈的定义,本文将天津都市圈划定为以“津城”“滨城”双城为核心,外围包括武清、
6、宝坻、蓟州、宁河、静海五区以及廊坊、唐山、沧州、秦皇岛四市。关于研判天津都市圈所处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学者们并没有得出一致性结论,天津都市圈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15或快速发展阶段16,但总体而言,天津都市圈发展水平仍与成熟型都市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已有研究从不同视角对都市圈建设的路径与对策进行探索,但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的研究尚有不足。基于此,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入手,借鉴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围绕“核心边缘”理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天津都市圈建设逻辑框架,进一步剖析当前天津都市圈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发展
7、的路径与对策。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八年来在推动天津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及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当前,以京津为中心的两大都市圈对冀中南地区的经济辐射有限17,天津都市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着“上下联动”的作用。因此,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建设和发展,不仅是天津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也是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为天津都市圈发展打造了“制度+产业+交通”三维支撑体系。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文章编号】1006-3862(2023)01-C029-05
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我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分布及协同发展研究”(18BJY054)*通讯作者:李彦晓(1997),女,河南郑州人,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E-mail:。30中 彩 页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01 2023要在制度层面引领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以“一盘棋”思维谋划其城市发展建设,京津冀在生态环保、交通建设、产业协同等重要领域搭建起了一套基本健全的制度框架体系(表 1),为天津都市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着
9、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和协同发展,天津在“十三五”期间引进北京项目 3062 个、投资到位金额 4482 亿元,着力构建滨海新区为重点的“1+16”承接格局,为天津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最后,随着京津冀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发展,京津冀地区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港口协同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双核两翼多节点”的机场群布局完成,“四横、四纵、一环”的京津冀路网格局初步形成,对天津都市圈形成和发展具有支撑和引导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是天津都市圈发展的“助推器”。从疏解非首都功能来看,疏解规模由有序疏解转向大规模集中疏解,疏解的重点由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
10、逐步转向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产业链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生活环境良好等逐步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地的必要条件18,这些必要条件的满足也是天津都市圈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从培育发展动能来看,强化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以及天津滨海新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引领作用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任务。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由规划发展进入落地实施阶段,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承接和开发建设并进阶段,而天津滨海新区面临发展动力转换的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重振滨海新区发展引擎,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对天津都市圈发展驱动力的强化。表 1 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文件年份名称201
11、5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2015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2015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6“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6关于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7京津冀区域环保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2017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 年)2017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2018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 年)2020京津冀公共人才服务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20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2022“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
12、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天津都市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硬核支撑”和有效载体。从功能定位来看,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分别以京津石为核心的三大都市圈,都市圈之间通过互动耦合发展,推动着各自城市功能定位不断强化,而天津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不断强化天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为基础的资源要素高效配置过程,对优化京津冀资源配置、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从产业承接与对接来看,建设天津都市圈通过重塑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等,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合理分布,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承接与对接的平台,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支撑。最后,从空间结构来看,天津都市圈圈层式的空间结构,
13、有利于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借助产业结构升级而转移,实现资源要素在都市圈内从核心城市到中小城市逐级流动,推动产业发展与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的高效耦合。天津都市圈发展的路径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高度契合。在创新动能培育上,津滨双城作为天津都市圈发展的创新高地,津滨双城发展格局的形成是天津都市圈发展内在驱动力强化的过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在空间体系优化上,天津都市圈包含部分河北城市,以津滨双城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引导都市圈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推动着京津冀城镇空间体系优化。在要素流动方面,受集聚与扩散机制影响,京津石三个都市圈通过强化中心城市,发挥各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辐射作用,不断
14、强化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的耦合作用,加强京津冀经济社会联系,提高京津冀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的理论框架从空间形态上来看,都市圈是强有力的核心城市以点轴式连接、以圈层式带动外围城市发展的过程。本部分通过梳理日本东京都市圈在产业、人口扩散发展阶段的发展脉络,借以明晰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核心边缘”理论为基础,构建天津都市圈建设的理论框架。2.1 他山之石:日本东京都市圈建设经验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作为亚洲发展最早的都市圈,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其在都市圈规划、产业发展、交通建设等方面具有成功经验。从历史维
15、度梳理东京都市圈发展历程(图 1),总结其交通、人口、产业以及都市圈空间形态特征,发现东京都市圈在规划建设初期面临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人口郊区化、产业转型升级特征与现阶段天津都市圈发展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重点考察东京都市圈在产业、人口扩展发散阶段建设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空间形态沿交通线轴向发展多中心网络型发展1976年第三次首都圈基本规划阶段特征1955年1965年1975年1968年第二次首都圈基本规划1957年提出产业结构高级化1956年第一次首都圈基本规划1960年提出实施重工业化“地铁市郊通勤铁路”交通模式的逐步完善,铁路运能提升产业、人口扩展发散
16、阶段人口沿轨道交通网络的拓展向外扩张,郊区人口增长产业交通人口产业重心由第二产业逐步转向第三产业1964年新干线建设1980年地铁建设基本完成图 1 东京都市圈发展历程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1.1 从空间管控到功能引导东京都市圈规划引导着其内部各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功能定位,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指导。“二战”后日本王振坡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01 202331中 彩 页经济迅速复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东京出现人口过度集聚、住房短缺等问题,为此日本政府从 1956 年到 1976年先后颁布实施三次首都圈基本规划,规划策略逐步由“绿带”政策的空间管控转变为“打造区域多中心城市的广域城市复合体”,强调空间结构由“一极集中”逐步向“多核多心”转变。与此同时,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也为东京都市圈开发建设副中心城市、发展商务核心城市等提供物理基础,使各业务核都市分担东京部分职能,并按照圈层进行功能分工,在强化各圈层之间的交通流、信息流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