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4 ,大小:1.83MB ,
资源ID:228560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2856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诘辩白璧德身后的梁实秋——...堂编译《新的文评》动机再探_郭志恒.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诘辩白璧德身后的梁实秋——...堂编译《新的文评》动机再探_郭志恒.pdf

1、110诘辩白璧德身后的梁实秋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动机再探A Debate with Liang Shiqiu Who Hid behind Babbitt-A Further Study on the Motivation of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and Edition of The New Criticism郭志恒GUO Zhiheng摘要:林语堂于1930年编译出版新的文评一书。一般认为其编译目的是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论战。但是这些研究结论缺乏明确的文本论据支持。本文考察林语堂新的文评 的译文内容,发现其主要编译目的是讨论文学批评的性质与文学批评的标准;其反诘的对

2、象并非针对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而更可能是梁实秋的文学批评理论。后者借用了白璧德的批评话语构建自身的文论体系,但其理论核心与白璧德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和分歧。这一核心也正好构成新的文评编译内容的对立面。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时改变译文收录顺序。翻译时间接近梁实秋相关论述的发表时间。林语堂编译 新的文评 阐释了自己表现说的原型,为日后林语堂和论语派的文学活动打下基础。关键词:林语堂;新的文评;梁实秋;翻译;文学批评Abstract:Lin Yutang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The New Criticism in 1930.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

3、at Lins motivation is to debate with Dr.Erving Babbitt and his Neo-humanism theories.However,these conclusions lack clear textual support.is essay examines the contents of Te New Criticism,and finds that its main purpose is to discuss the nature and standards of literary criticism.Upon further discu

4、ssion of the concerned works,it might be concluded that Te New Criticism aimed not to debate with Babbitts Neo-humanism,but more likely with Liang Shiqius literary criticism.Although Liang directly borrowed literary discourses from Babbitt to build his own system of literary theory,there existed cri

5、tical differences and disagreements between Liang and Babbitt.ese differences constituted the opposite contents of Te New Criticism.In order to debate with Liang who hid behind Babbitt,Lin rearranged the order of Te New Criticism to form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tents and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

6、十三辑_20230215.indd 110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1102023/2/15/周三 17:27:542023/2/15/周三 17:27:54111诘辩白璧德身后的梁实秋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动机再探郭志恒form of Liangs literary criticism.In terms of time,Te New Criticism was also closer to the publication time of Liangs related works.Lins compilation of Te New Criticism explai

7、ned his own theory of expression,and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of himself and the Analect School.Keywords:Lin Yutang;Te New Criticism;Liang Shiqiu;Translation;Literary criticism1.引言林语堂编译的 新的文评 出版于1930年,是林语堂在1928 1929年期间在 奔流北新语丝 等杂志上发表的翻译文章的总括。他有选择地摘译了斯平加恩(J.E.Spingarn)的 新的文评、克罗齐(

8、Benedetto Croce)的 美学原理 以及王尔德(Oscar Wilde)的作为批评家的艺术家等论文。其中,王尔德的作为批评家的艺术家的五篇译文在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时合为一篇,分为五段。这些译文在北新语丝和奔流上先后发表,经过当时杂志编辑如鲁迅、郁达夫等人的审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林语堂希望通过译介新的文评改变中国文学界只关心文学标准的现状(林语堂 1930:160)。新的文评是林语堂在1936年从大陆赴美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完整翻译作品,具有总结性。它围绕“文学批评”而非单纯介绍“表现主义”,是林语堂在19201930年文学批评研究的成果补充。该书也是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唯一的文学批评理论

9、专著。综上,该译本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编译该书的动机值得进一步研究。前人已经讨论过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的动机。陈平原认为林语堂翻译新的文评的动机是“特意介绍白璧德的论敌斯平加恩的表现主义理论,让这两位美国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再打一仗”(陈平原 1986:115)。顾国柱等学者同意陈平原的观点,认为这确为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的动机(顾国柱 1989:51-55)。这说明陈平原的观点受到了学界的认可。周可(1996)认为林语堂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容易看到双方派别立论的悬殊,及旨趣之迥别”,将白璧德的论敌斯宾加恩的表现主义理论翻译介绍到中国,展现表现说与白璧德人文主义之间的不同(周可 1996:146-160)

10、。近年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刘旭东。他指出林语堂译介表现说的动机是因为对白璧德和其信徒的反感(刘旭东 2017:87)。这些论者都认为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是为了与白璧德论战。但是这个结论有两点值得推敲。首先,新的文评确实提到了白璧德。但林语堂在新的文评译者序中说自己“所译的不一定是(双方派别)互相诘辩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111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1112023/2/15/周三 17:27:552023/2/15/周三 17:27:55112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

11、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的几篇文字”(林语堂 1930:序5)。此处的“双方派别”指的是斯平加恩和白璧德。因此,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的动机或许不完全与白璧德有关。并且他在译者序中两次提到“梅光迪、吴宓、梁实秋诸先生”。1927年在奔流杂志上发表该文时林语堂将这些学者作为“白璧德先生的影响于中国文坛”的例子。1929年为全书写作译者序时,他提到“新月书店将出版梁实秋先生所编吴宓诸友人所译白璧德教授的论文”(同上:序5)。然而,在以陈平原为代表的现有相关研究中,吴宓、梁实秋等人与林语堂编译行为之间的这些关系被忽略了。其次,这个结论忽视了林语堂出版该书的时间。新的文评出版于1930年

12、,交付印刷所的时间是1929年11月。此时白璧德与人文主义一书刚刚交付出版社。这是林语堂在印刷时“听说新月书店将出版”此书时,写在序言中的一句话(同上:序5)。这说明林语堂没有预见到白璧德与人文主义出版。由此,林语堂应该不会针对一个未知的出版行为进行新的文评的编译活动。从这两点来看,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是否是与白璧德论战仍有待商榷。因此,林语堂编译该书的动机值得思考。2.文学批评的性质和标准新的文评翻译文本思想考证新的文评主要译介了克罗齐和斯平加恩的理论,提出“艺术是表现”“表现是艺术”以及基于这两个观点的“创造性批评”。“艺术是表现”来源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创造性批评”是斯平加恩发展出的批评

13、方法,而“表现是艺术”是林语堂译介过程中的创造(陈平原 2003:308)。创造性批评要求文学批评注重作品本身,将所有外在条件指为“死板的材料”(Spingarn 1917:87)。为了说明创造性批判的性质和方法,林语堂的译介活动首先从文学批评的性质入手。林语堂认为文学批评的性质是“鉴赏”。这一观点来自克罗齐提出的“艺术是表现”。他直接借用斯平加恩的观点,提出文学批评的任务是“探悉诗人所要表现的目标与方法”(林语堂 1930:32)。这与斯平加恩的观点完全一致(what has the poet tried to express and how he expressed it)(Spingar

14、n 1911:33)。新的文评一书中讨论文学批评性质的主要是新的文评以及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两篇译文。林语堂在翻译斯平加恩的观点时进行了添加。他在翻译“我们已经废除古来天才与识见的分别”(We have done with the old rupture between genius and taste)(Spingarn 1924:43)时添加了这样一句话:“按:天才genius代表诗人所必具的特才,识见鉴别的能力,taste代表批评家的符才,略如中文所谓知音;二者的分别,就是指常人以创作与批评相对。”(林语堂 1930:31-32)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1

15、12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1122023/2/15/周三 17:27:572023/2/15/周三 17:27:57113诘辩白璧德身后的梁实秋林语堂编译新的文评动机再探郭志恒这说明在翻译中,林语堂借用斯平加恩“创作与批评能力同源”的观点,证明文学批评的性质是鉴赏。林语堂继续翻译王尔德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展开讨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林语堂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对素材进行巧妙选择,细腻舍取,从而将纷繁芜杂的生活转化为完美的艺术。这种选取与舍弃的微妙把握正是鉴赏能力,提出个人对作品表现的理解。批评等同于鉴赏,并且是创作的核心(林语堂 1930:89)。可以看到,林语

16、堂完全借用了斯平加恩关于文学批评性质的概念。并且,他翻译王尔德的文论,补充了“批评是鉴赏”这一定义。这是林语堂编译该书的第一个目的。林语堂翻译文学批评性质的讨论是为了谈论文学批评的标准。这是新的文评译文的第二个研究问题。林语堂将讨论文学批评的标准分为两个步骤。他首先提出文学批评不能用单一的文学标准。林语堂借用斯平加恩的理论,废除文学批评标准,认为“一切旧规律”“文学的分类”“滑稽、悲惨、高尚等笼统抽象的名词”“道德批评”等都不适用于文学批评。他在翻译时特别指出,需要废除桐城派的“文章义法”,将起承转合、伏笔、反衬等都归入“写法”(the theory of style)中予以否定(林语堂 1930:20)。并且,林语堂在新的文评与七种艺术与七种谬见中两次提出相同的观点。他在新的文评序言中指出:“Spingarn所代表的是表现主义的批评,就文论文,不加以任何外来的标准纪律,也不拿他与性质宗旨作者目的及发生时第皆不同的他种艺术作品作平衡的比较”(同上:序3-4)。因此文学批评只能对单一作品成立。他指出,“个性既然不能强同,千古不易的抽象典型,也就无从成立”(同上:序9)。既然文学作品是个人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