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2.28MB ,
资源ID:2286410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2864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_许若菲.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_许若菲.pdf

1、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13许若菲1王晓俊2*纪立芳3(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 博士生 高级工程师 一级注册建筑师)(2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 博士生导师 教授)(3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高级工程师)摘要 本文记述了原民国中央博物院(简称央博)在其营建过程中尺度与技术探析过程。自 1929 年首都计划中提出对南京公共场所建设指示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 1933 年设立中央博物院(央博)筹备处,自此征集其设计方案。在其设计竞赛及修改的过程中,遇到的两类矛盾,一类是传统规制和做法与功能要求的矛盾,另一类是传统规制和做法与现代材料与结构技术的矛盾。前者

2、涉及空间的构建的设计,后者涉及到施工的技术与做法。在中西文化与技术碰撞的近代,央博的营建同样面对材料、度量单位等方面的转译,其在形式与材料、结构方面的碰撞中采取的解决方案值得借鉴。ABSTRACT:This paper revealed the dimension and technology analysis of the main hall of Nanjing Museum in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process.Followed by the instructions in (1929)to the styles of the public place

3、s,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Nanjing Museum in 1933,designs were called for since then.During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modification process,the architects in modern times had been thought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ational

4、 character and the func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s.In modern times,there was collapse i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the construction of Nanjing Museum also faced the translation in material and dimension,the solutions to solve the issues in form,material and structure should

5、 be learned.关键词 央博;营建;技术矛盾KEY WORDS:The Main Hall of Nanjing Museum;Construction;Technological Contradiction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原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The Predicament and Breakthrough in the Cracks in Architectural CultureTechnological Contradiction Analysis on the Main Hall of Nanjing Museum 1 序言1.1“外观”与“内核”转变的代言人

6、回望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学术史,受思想史中“西潮”与“东风”的影响,对于诸如“传统”与“现代”、“中”还是“西”的讨论热烈而持久,因着这一问题持续了近百年,且对当下的建筑师仍有启示与思考。但只将中国近代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去讨论,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建筑体系应该是设计与施工(或曰营造、营建)的总和,而对于近代建筑的以上热烈讨论仅仅立足于设计的范畴也是远不够的,研究的母本为设计图纸或建成照片居多,据此类追本溯源,属于“外观”的讨论范畴,而对于其“内核”营建过程中“新”与“旧”的“对话”与“碰撞”的讨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这部分的探讨是有难度的。“外观”上的冲突与交流十分闪耀,其代言人为旧式文人转换

7、而来且受过良好的西方职业教育的建筑师团体们,文采斐然、地位显著,为近代建筑文化发声并使其受到关注1。相对而言,“内核”的对话与碰撞显得更为隐晦而语焉不详,其背后的传统营造业从业者们从传统的“口口相传”开始,秉承着一贯的实用主义原则将营造业传承下去,也在近代的实业发展中壮大了近代的建筑施工业,这中间设计与营建的磨合值得近代建筑思想研究者们的关注。故对近代建筑的研究应力求还原营建场景,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样式来源及转型的陈述上2。位于民国首都南京的原中央博物院建于上世纪的 30 年代,为使用现代技术营造的传统形式的典型案例,是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的重要案例。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其风格样式的剖析,多侧重于建筑

8、样式、风格及发展史,对彼时具体营建技术剖析较少。如对于央博建筑策划、方案设计竞赛等历史过程的详细描述与分析,已有研究侧重于分析其中的民族性,可称其为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尝试将“民族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可贵尝试37。但已有研究未对其构建的过程做一个深入而全面的阐释,尤其是传统规制与做法与现代结构与技术之间的矛盾未有涉及,侧重点都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14放在了前期的策划及设计方案筹备的阶段,而对于建筑实体来说,其实际营建过程尤为重要。央博的研究处于近代建筑研究的核心区域,而对其详细尺度、结构形式、施工技术等均有待补充8。本文期望借助于央博各阶段图纸及对实物详细现场

9、勘察测绘记录,试图对央博在其所处阶段所面临的营建矛盾及解决方式做出更深层次的阐释,以期对民国建筑有更全面的了解。1.2 走进“内核”本文首先应用文献研究法,重点搜集分析了与央博及其所处的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包括:档案、报刊、年鉴、学术专著及论文,建筑工程所依据的设计资料、老照片等相关图纸资料,在对此类文献阅读、归类、分析、考证与整理基础上,对其历史变迁过程有深入的了解。本文同时使用了测绘研究法,科学记录其实际完工后的各部分尺寸。通过实物测绘与检测鉴定,对民国营建未完成至建国初期修补再至近次修缮的央博有一个全面的梳理。2 技术矛盾的剖析2.1 平面适应性调整在平面对比中发现,央博明间面阔与独乐寺

10、山门明间面阔相同均为 6.1 米。在平面,第五进深尺寸大于第四进深尺寸,这点与独乐寺观音阁前后间进深小于内间进深的关系相反,也与大部分传统建筑的平面相异(塔的副阶除外,副阶为前后间进深小于内间进深),为其在第五进深内设置楼梯所致;央博的总面阔为总进深尺寸两倍有余,与独乐寺山门平面比例接近,究其原因,或为符合公共空间开阔的室内空间要求所致(表 1)。2.2 屋面复杂性与解决措施2.2.1 尺度的复杂性显示其矛盾性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的首都计划1)中对南京的公共场所建设作出了明确的指示2)9。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 1933 年设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作为央博的筹建机构;1934年成立央博建筑

11、委员会,开始计划建筑事项,梁思成为专门委员,也是其中唯一一名建筑专业专家3)。1935 年开始设计方案邀标,其后在 13 个方案4)中一致选出徐敬直方案为中标方案,并在梁思成等指导下进行修改及绘制一期施工图。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轮徐敬直方案设计大殿为清式建筑,经会同梁思成修改成仿辽建筑5),陈列室内部为西式建筑样式10。西风东渐的影响下,彼时民国政府为应对民族危亡与宣示法统的承续以民族形式作为官方建筑之形象要求,但近代西风东渐,学术皆以西方为师,出国留洋归来的建筑师学的主要是流行于西方的各类建筑的设计。这样民族风格只能照着已经出版的清式建筑图例摹画,对于何为辽代风格并不清楚,只能由梁思成捉刀。“空

12、间位置,特别是建筑设计,在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策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建筑变成了为达成经济政治目标所使用的空间部署问题11。”央博的设计工作因政府的大力推动而持续推进,因其所处的时代而具有唤醒民族意识的附加功能,故对其外形要求具有民族形式2。对形式的偏重,忽略了民族形式与现代结构技术的结合是否有合理性的考量。徐敬直方案修改后的央博外观亦符合“檐出如翼,斗栱雄大”的特征。在立面比例对比中发现,央博柱高与柱径尺寸与观音阁下层檐柱柱高与柱径之比接近,在平面比例同时第五进深尺寸大于第四进深尺寸,这点与独乐寺观音阁前后间进深小于内间进深的关系相反,为其在第五进深内设置楼梯所致;央博的总面阔为总进深尺寸两

13、倍有余,与独乐寺山门平面比例接近,究其原因,或为符合公共空间开阔的空间所致。央博的举折角度与前述三座辽代建筑不同:央博接近3:1(贴近殿阁做法比例),前述三座接近 4:1,梁思成先生在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中提到:“法式 所规定殿阁三分举一的角度,与清式的角度大致很相近;而辽代殿阁的举度,竟较宋式厅堂还低。”经其指导设计的南博央博取用了接近法式纪录的屋面举高比例,可谓在实际案例中的营建尝试。通过表央博开间面阔及前后槫距与英尺英寸及宋营造尺、辽营造尺的换算发现,央博的开间面阔尺寸与英尺英寸的比例关系较宋营造尺更为密切6),前后槫距则有参照宋营造尺的可能(图 1、图 2、图 3),这反映了央博设计过

14、程中中西尺度结合的思维12。2.2.2 改进豪威式屋架来撑起曲面屋盖表 1 柱网尺寸独乐寺山门(米)独乐寺观音阁央博(米)下层(米)中层(米)上层(米)明间面阔6.14.754.754.756.1次间面阔5.354.354.354.354.88梢间面阔-3.393.032.984.89末间面阔-4.86尽间面阔-4.57第一进深4.383.393.032.983.92第二进深4.383.743.743.743.35第三进深-3.743.743.747.02第四进深-3.393.032.983.35第五进深-3.9图 1:独乐寺山门立面图 2:广济寺三大士殿立面图 3:央博南立面测绘图Const

15、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15的设计首都计划中第六章“建筑形式之选择”中对公共建筑的风格“民族化”作出了规定。探索合适的民族形式、结合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以营造符合都市生活的公共建筑空间成为当时建筑师的思考内容。西风东渐的思潮影响下,“西潮的冲击既给中国增添了新问题也提供了一些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想资源”13。比如运用新的建筑技术及其材料来突破传统木结构对于单体空间的尺度局限,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中亦体现了此种新的解决方案来实现单体空间体量的扩大14。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其他材料对木结构形式进行模仿,不是在近代才有的。砖石结构模仿木结构形式出现得更早。即使在技术上十分成功,事实上它

16、们只不过是一种过渡的形式,这种没有“忠实”于材料本身特的结构体系并没有生命力15。而至于为什么选择钢筋混凝土这一种材料去模仿木结构,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彼时首都的重要文化建设项目,需结合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以营造符合都市生活的公共建筑空间,背后却有着一种随机性。“就地取材”、“五材并举”7)都是中国古代对建筑材料选择的基本观念16。自古传承下来的营造智慧,加上几十年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虽多为西方古典样式)营建积累的经验17,足以自信到在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无论东西”了。除将民族形式与现代空间结合,同时采用现代技术表达之外,民族形式与现代技术有多种融合方式。除自上而下的去融合民族形式与公共空间,亦有尝试西方技术直接用于传统形式、传统空间之上,其间能看出近代建筑师们在结构合理性上的思考。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立面”比例完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18,在使用“非传统”结构去实现“传统”结构体系体现出的大屋顶时,近现代的施工业与传统的营造业产生对话19。例如央博的屋顶结构设计采用了豪威式桁架,通过在上弦节点上升起混凝土短柱来撑起屋架节点来撑起传统曲面屋顶的设计8)20。其中广州中山纪念堂因其大空间的需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