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1.87MB ,
资源ID:2290595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2905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立德树人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探索_席明星.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立德树人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探索_席明星.pdf

1、立德树人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探索席明星太原科技大学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也是立德树人的精神源泉。“立德树人”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崇德尚才的优良传统,蕴含着家国情怀、民本思想、道德修养等文化基因,凸显了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取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挥其道德感召力,对于涵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锤炼品德修为,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围绕立德树人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意蕴展开探索,以期推动新时代教育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探索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遵

2、循,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中心环节,蕴含了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挖掘和提炼其中的历史基础和文化价值,不仅能够展现立德树人的本真意蕴,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历史智慧的支撑,而且有助于个体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和道德精华,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一、襟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家国天下情怀不仅是当代高校培养大德之人的道义准则,也是古代仁人志士的道德遵循。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二字起源于说文解字,其曰:“家,居也。”“国,邦也。”所谓居是家的基础,居必有其所。而邦则有“疆域、地域”之意。由此可见,“家”“国”的含

3、义均可表示为管辖地域,是具有相似政治架构和社会功能的群体形式。在这样的社会组织中,家国情怀自然就衍生成为了一种个人在家尽孝,为国效忠的道德情感。其中,“孝”作为原点,不仅是家国一体、天下一家观念的基础,也是传统德孝文化的根本所在。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种孝道强调要孝养父母之身心,满足其从物质到精神的需求,实现最高境界的孝行。一方面,要养父母之口体。常言道,孝有三等,其下能养。从物质上供养父母是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也是子女行孝的最低境界。曾子作为“孝”的化身,身体力行地奉养父母,伺候父母的饮食起居,确保他们衣食无忧,这就是典型的“养亲”之孝;另一

4、方面,要养父母之心志。王永彬(清)在 围炉夜话 中提到:“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子女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养亲”,更要在精神生活上“敬亲”,心怀恭敬和感恩之心,实现更高层次的孝行。正如孔子在 论语 为政 中所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一观点就体现了孝行的更高境界在于尊敬父母。此外,孝子要继承先人之志,扬名立万,使双亲成为荣显的君子,也就是 孝经 中所讲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也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家国同构”的逻辑体系决定了“忠孝一体”的价值理念。孔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行孝是尽忠的前提和基

5、础,而移孝作忠,把在家尽孝的小孝情愫转化为替国效忠的大孝情感是家国情怀的价值升华。换言之,奉行忠道之人方能保家卫国、开辟通天达地的新境界。左传 昭公元年 记载“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即强调了忠诚体国的具体价值取向在于秉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谋利国家和万世之事。苟子 臣道 中记载的“出死无私,致忠而公,夫是之谓通忠之顺”亦是表达了作者简介:席明星,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07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10月总第157期贵公贱私,致大公而忠的思想,滋养了个人尽心竭力为国立心、为民立命的政治品格。此外,“

6、天下一家”和“忠孝一体”在逻辑上也是相通的,孝经 三才章 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庄子将孝和忠的根源都归结为“天”,把家国情怀建立在宇宙一体观基础上,在 齐物论 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传达了天下一家、万物一体的最高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亦主张以天下苍生与国家社稷为己任,强调了实现天下太平是家国情怀的至高境界。为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家国情怀自然就上升为一种襟怀世界大同的家国天下情怀。二、爱民重民的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汲取以民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因此,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不仅是

7、为人民谋福祉的价值理念,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哲学基础。也就是说,培养造福人民的公德意识离不开民本思想的道德教育。中华民族向来有“重民生”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映射出了不同色彩的政治伦理,也蕴含了多重维度的民本内涵。首先,富民惠民的经济观念。富民思想是民本思想的“派生物”,胎息于 尚书。尚书 率先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政治观,同时生发出“裕民”“惠民”的物质理念。孔子则在强调“安邦治国”的基础之上,系统地提出富民、惠民、利民、养民等经济主张,强调民本思想的具体指向于人民的物质利益。据 论语 记载:“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富之”一词就鲜明而直白地揭示了孔子的富民立

8、场。孟子提出的“制民之产”更是将富民、惠民精神融入道德教育中,进一步指出教民的前提在于富民。汉初贾谊则在借鉴儒家学者荀子“藏富于民”思想的基础之上,主张统治者实行民本政治,必须奉行利民和富民的政策。正如他在 新书 大政上 所言:“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就体现了其以富民乐民为本达至富安天下的政治目的。其次,重民贵民的政治主张。以民为基,立君为民的重民理论不仅是民本思想的政治伦理体现,也是古代圣贤处理君民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孟子基于王道主义的政治主张,直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他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之间,“民”是根本,国家和君主皆可由人民加以变置。正如

9、他在 离娄上 中提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精辟地阐述了只有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才能取信于民安定天下。继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之后,荀子则在 荀子 大略 中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说,直接明了地将君主和百姓界定为主客体关系,强调民众作为客体,是君立国存的基础;君主作为主体,必须听政于民众这一治理客体。同时,荀子还借用“舟水论”,将民众与君王的关系比作水与舟,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经典论断。在荀子看来,民众具有拥护和反对君主的主动性力量,君主只有肯定百姓的决定性地位,才能维系君主统治的平稳。最后,教民乐

10、民的思想意识。“教民”,即对人民实施道德教育,是民本学说的文化价值理念。孔子的教化观念,源自于“泛爱众,而亲仁”的民本思想。在他看来,为政者要像蒲卢那样顺遂人的德性,以人文教化民众。“有教无类”“学有所教”等都反映了孔子教而化民的主张。孟子则继承和发展孔子“仁”的理论,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观点。他提倡要通过“庠序之教”使民众明人伦、知礼义,从而养成仁义的德行。同时,他还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将以教化民的思想意识提升到了与民同乐的理想追求,进一步升华了教民乐民的崇高思想境界。三、修身律己的道德修养道德是个体行为规范的根本准则,也是锤炼品格修为的价值

11、取向。修身律己以道德为根本,蕴藏了个体在品德修养层面的传统道德基因。诸葛亮在 诫子书中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注重由内而外的自我约束,提升道德修养应当在“修德”“修心”“修行”上下功夫,达到内外兼修。072首先,修身之要,首惟修德。周易 中记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谓修德,即通过“礼”的要求,规范自身外在的道德实践,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道德约束。而“礼”的根本实践指向在于内心的自省和敬畏意识,其底蕴正如 尚书 伊训 中所提到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其中,“与人不求备”的本意在于对他人不能过分地苛求和责备,如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薄责”,亦如“与人当宽,自处

12、当严”的“当宽”,又如“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的“轻约”,其本质都蕴含了待人宽容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后来荀子更是借用“绳和枻”的对比,强调接人用枻,故能宽容,更为生动地诠释了孔子的“薄责于人”之意。此外,和“与人不求备”相对应的“检身若不及”包含有谨严束己之意。前引孔子所说的“自厚”“当严”“重周”,都突出了一种事事求责于己的责任担当。同样,荀子所言“君子之度己则以绳”,借用“绳”意指墨线之直,亦强调了践行君子之道的必然选择就是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自身之过。其次,修身之本,重在修心。“身”由“心”定,修心是修身的前提。所谓“修心”就是以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态,纠改意识中不符合德性规范的私心和

13、欲望,端正内在的道德认知和思想品格,达到修养心性。最早系统提出修心哲学的是曾子,他将儒家修身观进一步延伸到了修心层面,强调修身要通过修心来实现。在他看来,“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只有遵从真诚的意念,才能养成端正的心性。之后,孟子沿着曾子的修心方向,从性善观出发,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儒学心性论。他主张发挥道德自觉性,通过反求诸己以涵养本心,从而提高道德修养的意识和道德实践的能力。同样,孔子的“自省”、荀子的“参省”和孟子的“自反”理念一脉相传,皆传达了反思自我的道德自觉性。此外,圣哲先贤在修心方面,也表达了对慎独力量的重视。古人云:养心之难在于慎独,以慎独的原则要求自身,按照道德规范自觉行事

14、,方能达到修心的至高道德境界。最后,修身之根,贵在修行。儒家修身思想的目标指向在于道德实践,即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提倡将所学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认知,再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注重知行的统一。王阳明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知和行是不分先后和轻重的一个功夫,知是行的基础和前提,行是知的关键和目的,必须坚持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力求真知笃行,涵养自身的德行修养。四、结束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思想的源头活水,塑造了立德树人的整体形象。这个形象汲取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教育精华,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是指引新

15、时代教育事业的方向之矢,更是锻造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立足于立德树人的传统文化根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才能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养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参考文献:1 许慎.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9-1732 刘余莉,聂菲璘.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与历史文化内涵 J.甘肃社会科学,2021(5):152-159.3 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144.4 李隆基,邢昺.孝经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225 李梦生.左传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17-9106 荀子集解 M.北京:中华书局,1988:257,504.7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6-2448 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269.9 杨伯峻.孟子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60:33-32810 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1-32思想政治教育073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