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274.49KB ,
资源ID:2307822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078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智能技术赋能艺术_李硕.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智能技术赋能艺术_李硕.pdf

1、第 39 卷第 1 期2 0 2 3 年1 月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Vol 39,No 1Jan,2023文章编号:1000 8934(2023)1 0097 07论智能技术赋能艺术李硕,文成伟(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819)收稿日期:2022 4 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角下当代技术与生活经验的关系问题研究”(19AZX006)。作者简介:李硕(1993),女,山东济南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文成伟(1963),女,辽宁沈阳人,哲学博士

2、,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外国哲学。摘要:智能技术参与艺术实践既有历史的根据,又有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和艺术概念的泛化为其铺陈。智能技术得以赋能艺术有其本体论的根据、认识论的意志使然与知识论的可通达性以及审美境界自由的高度契合。这种新形式使艺术面临着新的困境,但是艺术仍然保有自己的领地,并不会因此被消解或是取代。当下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表现艺术的方式,而是凭借“智能技术+艺术”的赋能模式给艺术注入活力并打开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领地。这将是艺术实现自身的拯救方式,也有望成为人类未来更充分自由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智能技术;艺术;人工智能艺术;自由中图分类号:C9

3、13 9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智能技术参与艺术实践成为技术与艺术开展深度融合的新形式。当下的艺术更多地借助智能技术完成艺术创作,例如神经网络绘画、写诗、跳舞以及 V 虚拟绘画等等。在科技与艺术的交互中,智能技术将持续地激发艺术的发展潜力,最终带来丰富多样的人工智能艺术成果。在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智能技术被用于呈现一场视觉审美盛宴,其中人工智能作为艺术的表现方式让艺术实践中“智能技术+艺术”的模式凸显,人工智能赋能艺术成为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其中智能技术赋能艺术,使艺术的表现力进一步提升的根据何在?它又为艺术带来了什么,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理性审视

4、。一、“智能技术+艺术”的历史以及现实前提技术参与艺术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从猿进化到人,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并学会了制造使用工具,对原始人来说,制造工具、掌握用火等原始的技术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相类似,原始人使用绘画以及雕塑等艺术形式来行使巫术,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超自然力量的危害,可见不论是原始的技术还是最初的艺术形式都有着一致的实用目的。1 基于此,史前文明的艺术形式需要借助相应的技巧或是技能手段来实现,例如绘画颜料的获取需要研磨石头的工具,雕刻雕像需要掌握雕刻的技能以及雕刻工具的制造,原始的艺术形式极度依赖技术,这也促成了原始的艺术被包含在技术的技巧意涵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技术不断发

5、展,语言与文字逐渐成熟,人类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工匠则成为技术与艺术在概念上关联的见证者。古代的“艺术”与实用技能有很大关联,希腊语中的techne 和拉丁语中的 ars 都是指诸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能或专门形式的技艺2,技术与艺术被统称为技艺。工匠成为使用并拥有技艺的从业者,此时工匠的概念可指称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含义。随着文艺复兴之后“艺术家”概念的形成以及工业革命后机器代替人手,技术与艺术逐步脱离工匠概念的纽带并走向各自发展领域。19 世纪以前,在以夏尔巴托(Charles Batteux)简化成一个单一原则的美的艺术 为标志的现代西方艺术体系确立以前,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技术还没

6、有完全区别开来,艺术很难与科学技术完全分离。3 虽然工业革79DOI:10.19484/ki.1000-8934.2023.01.013自然辩证法研究第 39 卷第 1 期命之后技术与艺术貌似在逐渐疏离,但二者并未彻底脱离关联,此时期的很多艺术家本身也是科学家并掌握各种技术,掌握技术的工匠自科学蒙昧时期就对科学抱有极大热忱,从技艺角度不断发明出新的观察工具。4 14319 世纪,英国文艺界爆发了艺术与工艺运动(Art Graft Movement),倡导艺术与工匠技术的再次联合意味着技术与艺术重新靠拢。如此,历史见证了技术与艺术所保持的紧密关联。当今技术发展到智能阶段,人工智能逐渐成为艺术实践

7、与生产的新方式,也让当代艺术中的智能元素占据主流。在科技与艺术的交互中,凭借“智能技术+艺术”的模式激发着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潜能、拓展着自身独有领地,实现了智能技术对艺术的赋能。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技术的智能化为智能技术赋能艺术提供了技术性前提。在图像识别技术上,计算机有着突破性的发展,例如姿势识别、动态追踪以及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都给人工智能创作艺术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5 不论是从15 世纪借助光学投影来辅助绘画发展到 Paul 机器人通过机械臂进行人像绘制,还是从计算机艺术逐渐发展到智能神经网络进行图像生成,例如生成对抗性网络(GAN)在生成器与对抗器的博弈之下输出新的图像6,智能

8、化的技术不断地与具体艺术实践相结合,逐渐成为艺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可见从简单的机械发展到智能化的技术,技术的智能化程度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当下艺术实践中,能见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尝试使用智能技术进行新的艺术创作活动,例如艺术家丹尼尔安布罗西(Daniel Ambrosi)将计算摄影与人工智能 Deepdream 相结合,通过智能技术的深度学习将自己的摄影作品绘制成新的艺术作品。再如德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ChristanMio Loclair)使用算法和机器学习与人体的有机运动相对比,探讨人工智能的创造潜力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人机矛盾。7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Deepdream

9、 以及算法和相应的机器学习分别是两位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技术基础。可见智能技术在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激发了未来艺术的发展机遇与可能。其次,从艺术角度来看,当代艺术的泛化为智能技术赋能艺术留下了空间。1967 年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喊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著名口号,冲击了传统艺术观,淡化了以往艺术的神圣性光环,放宽了成为艺术家的门槛。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逐渐形成,未来艺术逐渐生活化、大众化,乃至商业化。正如马克思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从分工的消亡谈到艺术的泛化8 460,艺术品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而成为一种共同创造物。当下艺术确实正面临着一种“泛

10、化”趋势,即是说艺术正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融合,这主要表现为艺术与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艺术与非艺术边界的模糊以及艺术家与观众的模糊。从杜尚的 泉 到沃霍尔的 布里洛盒子,艺术品与现成物之间的差别被逐渐抹掉,如此正体现着艺术泛化趋势的凸显,当代的艺术越来越难以定义并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丹托更是将此称之为“艺术的终结”。其实当今的社会正向着一个高度融合的趋势发展,当代艺术被卷入其中难以独善其身。尝试去融入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从中寻找自身的价值与定位,也是艺术的一个自我拯救的方式。此时智能技术走近艺术既迎合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为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此,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才能够得到

11、重用,例如人工智能技术 GAN 逐渐实现了一种视觉艺术的智能化,艺术也可以拓展自身的表现形式,丰富着实践的内容,形成例如数码艺术、AI 艺术以及虚拟艺术等新成果。9 智能技术与艺术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了智能技术对艺术的赋能。赋能一词可被理解为赋予能量、能力或是被赋予更大的做事的可能性空间。本文选用赋能来诠释智能技术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以强调智能技术赋予艺术更多的能量来激发艺术的创新发展。所谓智能技术赋能艺术,即智能技术通过给艺术提供科技的表现手段,呈现出科技感的视听审美效果,也因此为艺术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与能量并激发着艺术的潜能。其中智能技术对艺术的赋能过程,表现为“智能技术+艺术”的科技与艺术的

12、交互模式。所以由智能技术与艺术家所共同参与制作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既可以被看作新科技与艺术交互的产物,也可被视为智能技术赋能艺术的成果。从简单的机械到逐渐智能化的技术,例如人机交互的 V、3D 互动技术等,此时的技术不再仅仅是参与艺术实践的辅助性工具,而是逐渐成为艺术创作的主力。尤其在生成艺术中,人工智能通过将技术中生产的动力加注到艺术实践中,推动89论智能技术赋能艺术着艺术的改革创新,例如新的艺术形式 人工智能艺术的出现。尽管如此,智能技术赋能艺术是否有着理性的依据仍然需要在哲学层面进行回应。二、智能技术赋能艺术的依据和可能智能技术得以赋能艺术具有哲学层面的理性依据,这根源于技术与艺术在本体论

13、、认识论以及美学领域的密切关联。其一,在本体论角度,技术与艺术作为表现世界本源或是存在的方式是相通的。技术与艺术均出自古希腊的“技艺”一词,二者是同源一体的。不论技术还是艺术都是关于存在的表现方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经验作为有机体自身和世界之间持续累积交互作用的产物10,是现实的人把握存在的方式,艺术与技术都来源于经验并能够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表现存在。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由于“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或“现实的、感性的活动”11,技术与艺术作为人类的感性活动都能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中表现着人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指出技术与艺术作为“存在”的解蔽方式在本质上是相通

14、的,他认为对技术根本性的沉思应当在艺术的领域中进行,因为该领域与技术的本质有亲缘关系。12 35对比技术的两种解蔽方式,与疯狂掠夺大地的促逼式解蔽不同,产出式解蔽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一种诗意的栖居。由于艺术是通往“本真之思”通道,能够唤醒人们的淳朴心灵,将对真理的体悟、对世界本身如其自身地显现,因此艺术对“存在”的表现方式同技术的产出式解蔽一样,都能使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可见,技术与艺术就其作为表现存在的方式而言是可以相通的。技术与艺术表现存在的过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互,同时也彰显了技术与艺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相似属性。即二者同属于“人工自然”,并且在与自然的交互中以探索、创造为核

15、心。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mual Kuhn)发现艺术与科学技术在探索方面的相似性,认为“艺术家与科学家一样,也会碰到棘手的技术问题,必须通过探索去加以解决”13。艺术与科学技术都推崇创造,著名昆虫学与动物学家爱德华 威尔逊(Edward O Wilson)虽指出了科学技术与艺术在目标和方法上的重要区别,但也承认“科学和艺术这两个领域对创造性精神的重视是类似的”14。在创造与探索的道路上,人类总是去使用自己能找到的或是组装成的所有工具来表达自己的内在精神。技术与艺术作为表达的工具虽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都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表现为对压迫、奴役的反抗,在此二者具有一致性。其实

16、当意识到技术对人的压迫时,就是人类获得自由的开始。相类似,在黑格尔看来由于“抽象的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人“受到自然的约束与情欲的支配”,并因此“纠 缠 在 物 质 里,感 官 欲 望 和 它 们 的 满 足里”15 66,而艺术“用感性的艺术形象来显现真实”15 63能够作为主体的自由的希求,从压迫与束缚中恢复人的生命力。智能技术赋能艺术既体现了二者的创作与探索属性,同时也体现了它们对自由的追求。例如 Obvious 艺术团体使用 GAN 绘制了名为“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的有史以来的第一幅 AI 肖像画,探讨了智能技术与艺术结合应用下的创造潜力。16 在智能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应用的过程中,机器学习代替艺术家的手绘制艺术作品,解放了人双手的自由,如此的结合应用既体现了人对技术控制压迫的反抗,也体现了艺术力图争取主体自由的一个新的尝试。其二,在认识论角度,技术与艺术具有认识路径的一致性,并且所获的知识以及经验具有可通达性。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指出“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