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310.47KB ,
资源ID:230790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079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卢卡奇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再审视_匡存玖.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卢卡奇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再审视_匡存玖.pdf

1、第 38 卷第 1 期学报No.1 Vol.382023 年 1 月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Jan.,2023DOI:10.16069/ki.511610/g4.2023.01.018卢卡奇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再审视匡存玖1,彭若2(1.四川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雅安 625014;2.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摘要:卢卡奇建构了融形式符号机制和社会历史生成机制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将反讽、异化、拟人化、典型、赋形、特殊性等社会与艺术形式概念等纳入二元结构框架中考察,深刻揭示了形式的现代性悖论、虚假幻象和意义缺失,为弥合心

2、灵与形式、精神与形式、社会与形式做出了系列努力,彰显出了“整一性”“语义化”“图式化”等形式符号美学批判特征。关键词:卢卡奇;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3)01012108收稿日期:2021101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研究”(19YJC752013)作者简介:匡存玖(1980),男,四川中江人,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理论;彭若(2000),女,重庆大足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论。卢卡奇的形式符号美学不同于一般形式符号美学,其特别之

3、处在对社会历史、意识形态采取形式符号的分析方式,突出“把形式作为审美激发的直接承担者”1 434,建构了融合形式符号机制和社会历史生成机制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卢卡奇创造性地融合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形式论、存在主义和符号学思想,并呈现出四个“形式化”的理论研究倾向:其一,形式符号的“整一化”倾向。大量借鉴融合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有机整体论、审美形式论,发展出了一种“整一性”的辩证形式批判方法论;其二,形式的“标出性”倾向,将全部概念都纳入到一种二元结构框架中展开分析,诸如“反讽/和谐”“异化/正常”“特殊性/普遍性”“整体化/碎片化”“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框架中解读,使其概念

4、探讨得到了全面凸显;其三,形式的“图式化”研究倾向,涉及伦理与艺术形式赋形、异化幻象、审美反映的典型化、拟人化等模仿图式、观念模式的分析,在很大程度深化了形式符号问题的探讨;其四,形式的“语义化”考察倾向,借鉴采用一种存在主义符号学的意义阐释模式,全面考察了心灵与形式、精神与形式等问题,赋予了一种人道主义批判和文化批判内涵。目前国内学界对卢卡奇的形式符号学美学关注不多,而且较少对总体批判范式展开分析,为此,本文将从这几个维度重新审视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思想,力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一、“整一性”的宏大叙事批判“整一性”又称之为“整体性”“总体性”“有机性”“完

5、整性”等,强调对事物作有机辩证的整体把握。在卢卡奇那里被上升为一种重新理解社会与艺术形式的方法论和文化批判的范121式,带上了强烈的形式符号批判色彩,并全面贯穿到了他对文学艺术形式、资本主义物化批判、现实主义审美反映和社会本体论探讨的各个环节之中。卢卡奇特别推崇古希腊史诗及其文化精神,就在于古希腊拥有一种精神文化的完整性。他声称“整一性”的形式思维直接渊源于亚里斯多德。的确,亚里斯多德首次从形式维度来考察整体性,他看到了形式美、内在美的整一性。在梯利看来,亚里斯多德“通过某些整体性的概念实现这种统一:实体、质料和形式、现实性和潜在性。”2 亚里斯多德将形式与质料并举,将整体性纳入形式视野审视,

6、将其作为艺术模仿、悲剧的根本性原则,深刻影响到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结构模式、贝塔朗菲的系统自然哲学、现代系统整体哲学研究,也对卢卡奇产生了重要影响。卢卡奇的整体观直接渊源于康德的形式整体观和黑格尔、马克思的宏大叙事整体观。徐敏强调,“正是在卢卡奇对康德、黑格尔及马克思的反思中,整体性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术语。”3 在戈德曼看来,“整体性”是康德形式美学及其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卢卡奇的整体观也来自康德那里。康德提出的“范畴的综合”“自组织功能”“理性观念”等系列概念,已经类似于“整体性”概念,不仅强调整体和部分的机联系,而且对小说、戏剧中人物、情节要求上升为一种普遍性的审美规范。黑格尔因基于整体性建

7、构了一种历史逻辑结构模式而备受关注。依据绝对精神,黑格尔考察了世界历史与社会的整体分期及其普遍性特征、范式等,“设计了第一个完整的宏大叙事”4。按照这种整体性结构逻辑,卢卡奇也把古希腊精神发展区分成史诗、悲剧和哲学三个阶段和逻辑范式,走向了一种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批判路线。同样,在马克思那里,“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5;“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6。在卢卡奇看来,“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的根本方法论原则和辩证法的本质,并引用马克思关于任何社会生产关系都是一个整体的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整体性”在卢卡奇那里被改造成为了一种形式的总体性批判范式。冯宪光指出,以卢卡奇为代

8、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探索的总体性内容,与现象学一样,也是形式”7 84。詹姆逊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一书中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没有内容,而只有总体内容,正因为如此,现象学认为,我们对外在世界的回答无非是一个有机的中介系统。”8 卢卡奇一生都执着于有机“整体性”探讨,把整体性理解为一种形式的方法论而不是结论,开创了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方维规看来,卢卡奇主要考察了形式总体性的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的形式完整性,主要批判史诗之外时代关于生活与意义、物质与精神之间分裂的批判,寻求没有破裂的生活或生存完整性;二是艺术的形式完整性,主要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碎片化了的世界,找寻现实主义反映

9、所要求社会刻画的整体性。不仅如此,在郭军看来,卢卡奇的整体性还涵盖了两个不同的理论向度,即在共时层面控诉异化,彰显革命实践,克服现实分裂;而在历时层面,则延续荷马史诗,建构人类自由宏大叙事。而且,他对破坏形式整体性的批判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用技术理性消解人类整体性的原子化、碎片化问题,其二是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们用个别化、片面化的概括替代对社会结构作复杂系统的整体性研究问题。卢卡奇突出从艺术形式角度寻找弥合分裂的整体性方法。王雄指出,“通过艺术形式整顿和规范生活秩序,通过严肃艺术表现和重建生活的整体性,表达对合乎人性的理想社会的渴望,是贯穿卢卡奇早期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9 415

10、1卢卡奇从整体性角度强调艺术的任务,就是要从整体视野把握真实的现实生活,实现人的个别性与艺术一般性的融合,塑造出“完整的人”或“整体的人”。在他看来,艺术要描述和建构现实生活的整体形式,将其叙述或描绘的一切对象都纳入到艺术品的形式整体当中,不应有任何游离于作品之外的人物、事件或场景出现。可以说,无论是青年时期对心灵与形式的探讨,还是中年时期对精神与形式的研究,还是晚年对社会与形式的考察,卢卡奇一直致力于从艺术形式中寻找弥合分裂的路径。一方面,他推崇古希腊史诗和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等形式,认为它们将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描绘,描绘了生活的“广博的整体性”,体现出了完整、圆满和匀称等形式整体

11、结构特征,超越了个别反映对象及其现实间的具体联系,实现了对生活一般过程的审美综合,达到了其它文学体裁难以企及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他也批判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现代221主义等艺术样式,认为它们把事物作为纯粹偶然、孤立、片面和没有任何关联的存在,呈现出无中心、不均匀、发散型等艺术倾向及特征,抛弃了艺术对现实审美反映的整体性特征,阻碍了个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卢卡奇从艺术的“整体性”走向了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建构了一种宏大叙事与救赎美学的批判范式。衣俊卿指出,“这是一种建立在关于文化的两极对立结构之上的历史哲学:一端是完整的文化和自由的人所代表的总体性(整体性),一端是分裂的文化和异化的人所遭遇的现

12、实物化。这种 善和 恶的对立与冲突构成卢卡奇全部思想的内在文化动因”。10 而在墨菲看来,“卢卡奇流露出对宏大叙事的热切的承诺,认为大写的历史正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移动。”11 可以说,卢卡奇在弥合心灵与形式、精神与形式、生命与形式、社会与形式的分裂过程中,体现出了一种在社会与历史文化中能动把握生命、自由与现实的精神品质,彰显了伟大的“整体性”精神与救赎特征。二、“标出性”的辩证形式解读“标出性”渊源于“陌生化”“前景化”等概念,就是将相关概念置于突出位置,并在与背景成分的强烈对比关系中强化其分析理解。卢卡奇批判的特色在于所考察的概念命题全面纳入到二元结构框架中解读,诸如“反讽/和谐”“异化/正

13、常”“特殊性/普遍性”“整体化/碎片化”“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心灵与形式、精神与形式、社会与形式之间的分裂及其弥合努力。傅其林指出,卢卡奇敏锐发现了“现代文学艺术形式与生命存在出现了巨大的不可解决的裂痕”12,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的深层次冲突及其现实危机。他深刻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处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分裂当中,于是用“反讽”“异化”“现代主义”等概念描绘了这些非正常状态,彰显了他现代社会非正常现实与审美形式的不满。首先,“反讽”在卢卡奇那里是作为“和谐、统一”的对立面及其非正常形式的凸显而出现。卢卡奇把“反讽”形式概念纳入到了“反讽/和谐”“有机性/虚假性”的二元结

14、构框架下考察。作为史诗时代崩溃之后的产物,“反讽”与和谐、统一的史诗社会构成鲜明差异,不可避免在其内部会遭遇各种矛盾、对立、冲突、错位和分裂等问题。在他看来,“伦理复合体的相互作用、它们关于形式的二元性及其在被给予形式的统一,就是反讽的内容,而反讽则正是小说标准化的信念,小说由其被赋予的本质结构宣布为一个高度复杂的事物。”13 57正是在“反讽/和谐”的差异性的对比中,卢卡奇深刻揭示了“反讽”作为小说主要的形式原则和内在结构的基本特征,并体现出一种既期望又失望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发现,“反讽”似乎可以在内部分裂的现实中重新建构心灵与形式、精神与形式的某种关联,进而将散乱与分裂的自我、自我与世

15、界重新凝结成一个整体;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失望,因为“反讽”从真正意义说不是一种“有机总体”,而是一种镶嵌的“有机总体”或“伪总体”:“尽管它们尽可能地接近那个有机体,但它们对于总体的关系,仍旧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真实的有机关系,而是一种被不断扬弃的概念的有机关系。”13 50在小说反讽中,有机性质被伪装和遮蔽,内、外部世界的异在性和敌对性没有完全消除,“其素材的代表性结构是离散、是内心生活和冒险的分离。”13 61这也最终导致“反讽”不可避免走向自我嬉戏、虚幻与神秘主义,难以实质性地解决任何问题。其次,“异化”与自由、和谐、统一、人化、有意义的“正常”形式之间构成了差异性对比关系。卢卡奇将异

16、化纳入“异化/正常化”“物化/人化”“非人/真正的人”、原子化/联系性、客观法则/主体能力、虚假/真实等二元对立框架中考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将人异化为机器,肢解有机社会,剥脱人的主体意识,撕裂主体能力,屈服“客观”法则,把人变成“非人”或降解为“物”的罪恶本质。“异化”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与物化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的异化:一是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机械化、程式化倾向;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子化和人类心灵、肉体的隔膜化倾向;三是人类主客体结构分裂或人的能力撕裂的倾向。只有全面粉碎拜物教与物化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将人从虚假和机械的社会形式中解放出来。再次,现代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在卢321卡奇那里被看成是一种“异化”了的艺术审美形式。他把“异化”置入“现代主义/现实主义”“颓废/伟大”“碎片式/整体性”“间断性/连续性”“简单混乱/清晰有序”“直觉粗糙/典型塑造”的艺术形式二元对立框架中论述,批判艺术不应采取现代主义、唯美主义、自然主义那样“简单”“粗糙”“颓废”“支离破碎”和“戛然而止”的手法,而应该采取典型塑造、整体描写、形象丰富、情节连续的伟大现实主义艺术。艺术不应该歪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