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 ,大小:1.85MB ,
资源ID:2308270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082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鲁迅的启蒙人际困境书写_黎保荣.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鲁迅的启蒙人际困境书写_黎保荣.pdf

1、2023年2月第36卷 第1期Feb.2023Vol.36 No.1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论鲁迅的启蒙人际困境书写黎保荣(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摘 要:鲁迅的启蒙人际困境书写表现为三大方面:作为启蒙者的鲁迅,人际认知与意象呈现是其理性维度,体现了鲁迅对“做人难”的深刻认知;而无物之阵与人情之伤是其心理根源,体现了鲁迅对因被憎、被爱和爱人而受伤的深刻体验;而鲁迅笔下的启蒙者的人际困境与独异之冷则是其人际认知与人际体验的审美观照,无论是行动者、思想者还是中庸者皆如此

2、,更有甚者走向了自我孤立。正因启蒙者鲁迅将自己的人际困境体验转换为社会环境思索,将“做人难”转化为“改革难”,将外在交际内化为精神结构,故此不仅体验深刻,而且思想深刻。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即使面对启蒙的人际困境与社会困境,但依然反抗绝望,坚持韧性的战斗精神。关键词:鲁迅;人际困境;无物之阵;人情之伤;独异之冷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23)01000110鲁迅的思想启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困境或悖论。例如反抗绝望但绝望了如何反抗?无地彷徨但无地如何彷徨、呼吁救救孩子但发现孩子难救、具有启蒙理想但又有着启蒙失效体验。但是,我们发现在诸如此类的困境

3、或悖论之中,学界往往忽略了鲁迅启蒙的人际困境。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大致主要有着如下角度,一方面注重鲁迅作品中的人际隔膜,如王厚怀 隔膜:鲁迅小说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王吉鹏、陈晨 鲁迅杂文关于人际隔膜的言说 等论文;另一方面注重鲁迅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如朱正专著 鲁迅的人际关系,以及吴辰 从会馆走出的狂人从日记看鲁迅与浙东人际关系网络。这些研究整体上是比较外在的,没有深入探讨作为启蒙者的鲁迅,有着怎样的人际认知,有着怎样的心理根源,对人际关系有着怎样的审美观照。换言之,也没有深入研究鲁迅笔下的启蒙者的人际困境与独异之冷。毕竟,中国的人际关系总体上体现为一种人和、合群的文化特征,同时也体现为一种

4、生存体验。鲁迅如何以其生存体验与交往体验来进行人际关系的思考,将外在交际内化为精神结构,又如何将人际困境与社会困境联系以进行思想启蒙,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人际认知与意象呈现:启蒙者鲁迅对人际关系的理性维度人际认知及其意象呈现,这是鲁迅对人际关系的理性维度。鲁迅对“做人难”有着深刻认知:“中国的家族制度,真是麻烦,就是一个人关系太多,许多时间都不是自己的”;“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特别难,我觉得别的国度里,处世法总还要简单,所以每个人可有工夫做些事,在中国,则单是为生活,就要化去生命的几乎全部。尤其是那些诬陷的方法,真是出人意外,譬如对于我的许多谣言,其实大部分是所

5、谓 文学家 造的,有什么仇呢,至多不过是文章上的冲突,有些是一向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鲁迅的文化选择对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影响研究”(19ZDA26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鲁迅回忆录整理与 鲁迅 形象的建构研究”(20BZW182)。收稿日期:2022-08-10作者简介:黎保荣(1974),男,广东肇庆人,文学博士(后),肇庆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350319 致萧军,鲁迅全集 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15页。Doi:10.16061/46-1076/c.2023.01.0011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毫无关系,他不过造着好玩,单是一些无聊事,就会化去许多力气”;“直到事实给了我教训,我才分明省悟了做今人也和做古人一样难”;“世界如此,做人真难”。这也许源于鲁迅不仅论敌较多,与陈西滢、梁实秋、施蛰存、邵洵美等论战不休,还在亲戚关系上与周作人、衍太太等人,在师生关系上跟高长虹、李小峰等人,在朋友关系上跟胡适、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在同事关系上与章士钊、顾颉刚、徐懋庸、周扬等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冲突,如果要开列冲突者的名单,恐怕会很长。正因为做人难,所以鲁迅认识到面子的重要性,即使“面和心不和”,但也得装着“面和”。他在 说“面子”一文中鞭辟入里地指出:“每一种

7、身份,就有一张 面子,也就是所谓 脸。这 脸 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 丢脸。不怕 丢脸,便是 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 有面子,或曰 露脸。中国人要 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 面子 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 不要脸 混起来了。”既然面子工程也不容易做,那么只有主张保持距离,于是鲁迅在 一点比喻 中赞同叔本华的豪猪理论。这样保持“中庸的距离”的做法,其实和古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处世法是相似的。但是“做人难”就难在并非你想保持距离就能保持距离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

8、货),只有非常理解自己的知己才能够做到“近则能逊,远而不怨”。只是世上知音稀,所以只能够像两地书二 那样,有选择地慢慢混世界。只不过做人难,换言之人际关系复杂纠缠,世界不好混,鲁迅提供的对待歧路和对待穷途的混世法大概只是适合他自己,未必适合别人。鲁迅混世界也没有变成混世魔王,反而变成了一个敢于道破“世故三昧”的不够世故者。鲁迅在 世故三昧 一文中劝导青年人要懂得处世法,但是同时又不得不感叹做人难。正因如此,鲁迅深感,“现在的中国,总是阴柔人物得胜”,或者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的美女蛇故事一样,“使我觉得做人之险”。鲁迅不仅对“做人难”有着深刻认知,并且把这种深刻认知以意象的形式呈现出来。鲁

9、迅将中国看作是“沙聚之邦”。“中国人好像一盘散沙,无法可想。”即使是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团体,“这些团体,都说是志在改革,向旧的堡垒取攻势的,然而还在中途,就在旧的堡垒之下纷纷自己扭打起来”,十足的一盘散沙,各怀打算,离心离德。按照梁漱溟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国人社会性不发达:“从前大家像是并合为一,在大范围里便失掉自己,又像是许多个合拢来,没有意思的协调,只是凑到了一处,实在是没有组织的。现在人人要拿出他的意思来,所向不一,便走不得而要散伙的,一个会成立不几天就散伙,否则就是有名无实,或者内容腐败全不俱备这种生活的精神,以致不但不觉相需,有时还深以有团体为痛苦了”。换言之,以前是一盘散沙,现在依

10、旧是一盘散沙。大家习惯了一盘散沙,难有凝聚力和协商心。只不过,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思考并未止步于中国人缺乏社会性,还指出其根源在于权力者的阴险用心:“小民倘能团结,发财就烦难,那么,当然应该想尽方法,使他们变成散沙才好。以沙皇治小民,于是全中国就成为 一盘散沙 了”?I1。鲁迅更是挖到中国人的精神深处:“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I2,即挖出了中国人的精神麻木和群体隔膜,有群体人际而无集团精神。所以,鲁迅甚为希望“人类最好彼此不隔绝,相关心”?I3。鲁迅的染缸理论本来是用来形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污染、守旧性质的,“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鲁迅:341206 致萧军、萧

11、红,鲁迅全集 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78页。鲁迅:两地书 序言,鲁迅全集 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鲁迅:310205 致荆有麟,鲁迅全集 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57页。鲁迅:说“面子”,鲁迅全集 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30-132页。鲁迅:两地书 二九,鲁迅全集 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1页。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 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88页。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7页。鲁迅:沙

12、,鲁迅全集 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64页。鲁迅:我们要批评家,鲁迅全集 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45-246页。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47-48页。?I1鲁迅:沙,鲁迅全集 第4卷,第564页。?I2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29页。?I3鲁迅:呐喊 捷克译本序言,鲁迅全集 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44页。2黎保荣:论鲁迅的启蒙人际困境书写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其实人际关系亦如染缸,一个人进入群体之中

13、,就被群体这个大染缸所浸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沾上了群体的颜色,也失掉了自身的色彩,不合群不从众就会被排斥,被孤立,“排挤之风甚盛,勇敢无私的一定孤立,倘不同化,怕终不能占得势力,但若同化,则占得势力又于将来何益”。“这样的社会里,怎么生根呢,除非和他们一同腐败。”在如此染缸一样的中国,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就如鬼打墙:“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 鬼打墙 一般,使你随时能 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这种无形的“壁”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墙壁,使人到处碰壁,或者说人们在社会所遇的困难,以人际关系的形式显现,但是能够“打壁”,熟谙人际关系手腕,并且“不感到痛苦”的胜

14、利者少之又少,大多数人还是被“鬼打墙”一样的人际关系所包围,所钳制。正因到处是壁,防不胜防,所以,鲁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杀人团”来形容中国的人际关系之网以及以众杀人之苦。我之节烈观 所谓,“挤死不合意的人”,其实就是党同伐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一套。鲁迅把这样的国民性概括为怯弱,或者恃强凌弱:“假使是怯弱的人民,则即使如何鼓舞,也不会有面临强敌的决心;然而引起的愤火却在,仍不能不寻一个发泄的地方,就是眼见得比他们更弱的人民”;或者自私自利,麻木不仁:“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记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自救尚且困难,启蒙又如何不困难,不悲凉?二、无

15、物之阵与人情之伤:启蒙者鲁迅对人际关系的感性维度在鲁迅的人际关系意象中,也许最深刻的就是无物之阵了。无物之阵体现了一种精神陷阱与社会困境,如果将人际关系也可以包括在内,应该是合乎情理的。人际关系就像无物之阵,看似无物却是阵,不如战阵暴烈、直观,但是比战阵阴险、隐约,到处都是战阵,但表面上却到处都是点头,“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何况这些人际关系,以“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诸如此类好名称,以及“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各式好花样出现,既然如此,“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16、,谁还会想到它们居然笑里藏刀,表里不一,所以这样的战士面临的只能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阵则是胜者”。简言之,“这样的战士”面对慈善家等类的人物,他先是知己知彼,了解对方(虚伪,心偏),认为他们是无物之阵,是表里不一的披着羊皮的狼,于是他不惧怕“世人皆欲杀”,不惧怕别人群起而攻之,不惧怕无休止的重复的战斗,也不惧怕战斗毫无战绩可言,坚持战斗,“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阵则是胜者”。但这样的战士所进行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敢于发出“真的恶声”的战士对虚伪以及虚伪人际关系(及其社会环境)的长期的战争,所以连着文章结尾,此文连续用了五次“但他举起了投枪”,这表现出战士的坚韧、理性与勇敢,他进行的是个人化的“韧性的战斗”。在这样的“无物之阵”中,个人只能遭遇“人情之伤”,这种创伤感是鲁迅对人际关系的心理根源。鲁迅在 可恶罪 一文中便对因被憎而受伤有着深刻揭示。在文章中,个人先是因为在人际关系交往(社会环境)中被认为“可恶”,然后被党同伐异者判定有“罪”,“觉得一个人可恶,要给他吃点苦”,“先因为被人认为 可恶,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