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书书第 卷 第期 年 月山东陶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远宏,男,山东诸城人,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王嫣嫣,女,河南安阳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期特稿 码:金代磁州窑三彩脊饰迦陵频伽的设计特征远宏,王嫣嫣摘要:迦陵频伽是佛教常见的神话形象,在唐代主要出现在壁画、墓室、工艺品中,宋金时期开始出现在建筑脊饰、瓦当上。本文追溯脊饰迦陵频伽作为建筑构件的起源,进而重点探讨金代磁州窑生产的三彩脊饰迦陵频伽多元融合的造型、世俗化的装饰、就地取材的胎料釉料、传承唐宋的三彩工艺、保护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等设计特征。从设计学的角度对金代磁州窑三彩脊饰伽棱频伽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理解建筑构
2、件脊饰的设计规律以及文化内涵,从而为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关键词:金代磁州窑;脊饰;迦陵频伽;设计特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迦陵频伽”,梵文为 ,藏语名为 ,是佛教文化中能发出美妙之音的一种神鸟,又名美音鸟、妙音鸟、好音鸟等。其声音动听美妙,常出现在佛陀左右,其形象为人首鸟身,随佛教传入中国,在唐代佛教壁画、雕刻中常见,到宋代则是在建筑构件如瓦当、脊饰中经常出现。年在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中,发掘了金代三彩脊饰迦陵频伽(图)。近年来学者对磁州窑三彩脊饰迦陵频伽的研究,多是从考古学、美术学、社会学、建筑学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而鲜有从设计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作为陶瓷材质的三彩脊饰迦陵频伽,同
3、时也是建筑构件中的一部分,其造型、装饰也体现着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故从设计学角度对其功能、材料、工艺技术、造型、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出现的社会原因以及蕴涵的设计规律、文化内涵,对当今的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脊饰迦陵频伽的起源迦陵频伽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一种上半图金代磁州窑三彩脊饰迦陵频伽(磁州窑博物馆藏)身为人、下半身为鸟的神话形象,源自古印度的神话传说。陈雪静认为其“是印度神话、希腊罗马神话相结合的产物”。任平山提出:“迦陵频伽的人头鸟身形象并非完全来自域外,而是佛教概念和艺术形式与中国本土传统人头鸟形象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在内涵上确实属于佛教,但在形象上可谓中国人头鸟
4、身的延续和发展,这种延续同时也对信仰产生影响,赋予了迦陵频伽人头鸟身之超自然形象所具有的宗教意义。”孙武军在对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图像的起源和演变研究中指出,“迦陵频伽是作为中国佛教西方净土思想的组成因素出现在敦煌壁画中的,古代中国佛教艺术中的迦陵频伽最早应为出现于唐初的 敦煌风格 迦陵频伽。敦煌风格 迦陵频伽是印度紧那罗形象、印度迦陵频伽文本、敦煌唐代佛教画工、唐代净土信仰、中原先唐人首鸟身形象等多种因素碰撞的结果。”敦煌莫高窟中,唐代迦陵频伽主要有托举供物或供养具、手持琵琶(如图)或笙等乐器、双手合掌等几种造型。宋代迦陵频伽多出现在建筑领域,且逐渐世俗化,是佛教走下圣坛与市民生活结合的体现。
5、如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代迦陵频伽瓦当和清水县宋墓发现的三块迦陵频伽砖中,迦陵频伽的形象为站立的男子形象,双翅为半月形,双手置于胸前合十,具有世俗化的审美特征。金代的迦陵频伽多作为建筑脊饰出现,河北崇礼金代太子城中出土的迦陵频伽、河北观台窑遗址出土的金代三彩迦陵频伽等,其造型、结构与建筑构件脊饰的结构相类似。图 敦煌莫高窟 窟 手持琵琶的迦陵频伽山东陶瓷脊饰主要是指古建筑屋脊装饰及屋脊样式的通称,包括正脊、垂脊、戗脊、岔脊以及鸱吻、垂兽、走兽、正脊中的花饰等。在屋脊檐角出现装饰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从出土的汉代明器上可以看到一些简易的几何形装饰,但尚未出现具体的形象,仅是对建筑部件所做的美化
6、。唐代敦煌壁画中也有相似的情形出现,脊饰难辨其形,似以筒瓦堆叠而成。在五代时期建造的杭州闸口白石塔的翼角,出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脊饰部件,是现存最早的仙人脊饰。目前发现的最早记录迦陵频伽作为建筑构件脊饰的是宋代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 木经 的基础上编写的 营造法式,其中不仅具体绘制了迦陵频伽的形象(图 ),同时也确定了迦陵频伽作为脊饰在屋脊的位置,更为关键的是,还将迦陵频伽的尺寸与建筑等级相结合,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营造法式 卷十三“瓦作制度”中记载:“殿、阁、厅、堂、榭转角,上下用套兽、嫔伽、蹲兽、滴当火珠等。”文中提到的“嫔伽”即“迦陵频伽”,在殿、阁、厅、堂等顶的转角处,用迦陵频伽、
7、蹲兽等作为装饰。之后文中又提到“四阿殿九间以上,或九脊殿十一间以上者嫔伽高一尺六寸;四阿殿七间或九脊殿九间嫔伽高一尺四寸;四阿殿五间,九脊殿九间嫔伽高一尺二寸;九脊殿三间或厅堂五间至三间嫔伽高一尺,亭榭厦两头者,如八寸瓦嫔伽高八寸,若用六寸瓦,嫔伽高六寸,厅堂之类不厦两头者,每角用嫔伽一枚,高一尺。”嫔伽的尺寸与房屋的大小对应,分为高六寸至一尺六寸六种规格,在宋代建筑中,如歇山式、庑殿式等转角翼角上,常于蹲兽结合使用,至于“厅堂之类不厦两头者”则独立使用,或只用蹲兽,清式建筑在“嫔伽”位置改用仙人造型。图宋 营造法式 中的迦陵频伽二、金代磁州窑遗存中的三彩脊饰迦陵频伽 年月至月,北京大学考古系
8、和河北省文物所在金代磁州窑中心窑场 磁县观台镇遗址发掘出一批表面施低温釉的三彩陶塑建筑构件制品,有黄绿釉三彩迦陵频伽、摩竭、坐力士、小耳卷尾兽、蹲狮等建筑脊饰,同时也有一些陶范、母范等,还有素胎器、玩具等。在已有研究中,这类三彩脊饰种类之丰富以及器形之多都是报道出来的其他窑址所不见的,目前可以见到使用这类琉璃构件的有山西的一些大型宗教建筑、金代的王陵和西夏王陵等。金代,磁州窑地区属于金朝的“腹地”,从观台窑的地理位置以及目前发现的金初义军活动的遗迹看,观台窑遗址应该是处于宋、金交战的边缘位置,金军可能没到达此地,因此保证了观台窑从宋到金烧制瓷器的不间断性。同时,定窑、汝窑等周边名窑在战乱中受金
9、代磁州窑三彩脊饰迦陵频伽的设计特征到破坏,南方瓷器由于宋、金南北对峙而无法流通到北方市场,观台窑得到了发展的机会。金占据中原以后,确定“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政策,皇室出资修建佛寺,上京储庆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华严寺、五台山佛光寺、繁峙县的岩上寺,济南的灵岩寺等都是金代修建的重要寺院和佛教中心。目前考古发现,作为建筑构件的陶塑迦陵频伽出土在河北金代太子城遗址 和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这两处遗址经考古学家推断为金代皇室贵族建筑遗址。由此可见,磁州窑生产的三彩脊饰迦陵频伽也是为供应皇室贵族建筑需要而生产。观台窑的持续生产、连绵不断的技术进步为三彩脊饰的生产奠定了基础,金代皇室贵族的建筑则为观台窑生
10、产的迦陵频伽三彩脊饰提供了需求导向。观台窑出土的三彩脊饰迦陵频伽造型独特,装饰纹样精美、釉色呈玻璃质感,又有“琉璃”之称。迦陵频伽的基座直径 、通高 。人首,卷发中分,着耳饰,面容圆润;体态丰腴,腹以上为人形;双手合十,袒胸,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身后有双翅,腹以下鸟身,鹰爪,长卷尾,尾上羽毛丰厚卷曲,颇类传统雕饰中的凤尾。下为圆筒形底座,筒两侧有圆形大镂孔。表面施黄绿釉,头发为黑釉,人体肌肤部分为淡黄色釉,衣、身、尾及底座施深绿色釉,翼及腿、爪为黄釉,层次丰富,色泽鲜美。胎灰白色,粗疏。这尊三彩脊饰迦陵频伽造型独特,装饰精美,宁静肃穆,显示出金代佛教文化与平民文化融合的特征。三、金代磁州窑
11、三彩脊饰迦陵频伽的设计特征观台窑遗址中出土的金代三彩脊饰迦陵频伽作为建筑构件,人首人身鸟足的造型显示出多种文化融合的特征;装饰上的服饰、色彩的运用多体现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在材料方面,釉料、胎料多追求就地取材的经济性原则;在功能方面,不仅保护建筑的物质功能同时也体现建筑的精神功能,作为象征性的佛教文化符号安放在金代建筑的飞檐处,形成独特的设计特征。(一)多元融合的造型三彩脊饰迦陵频伽的造型为人首人身鸟足,为男者形象,头部黑色中分卷发,耳朵根部上带有圆饼形耳饰,面部饱满圆润;体态结实丰腴,双手合掌于胸前;身挽飘带,衣服为开襟窄袖儒衣;身后背部上方长有双翅,翅膀竖立,翅尾到鸟腿中部;两翅中间下半
12、部有长卷尾;腹部以下是鸟身、鸟爪。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妙音鸟的形象,在早期的佛教典籍中是鸟的形象。如姚秦鸠摩罗什译的 佛说阿弥陀经 中提到:“彼国常有种种奇妙雜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又如唐玄奘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中有:“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常有种种奇妙可爱雜色眾鸟。所谓羯羅频伽、命命鸟等。”“羯羅频伽”即迦陵频伽。在这些典籍中,迦陵频伽是以鸟的形象出现。中国出现最早可以确认的迦陵频伽形象始于初唐,莫高窟 窟南壁的阿弥陀经变壁画中描绘的是西方极乐净山东陶瓷土,在左胁侍菩萨头顶的扇盖边立有一人头鸟,可以推测为迦陵频伽(图)。莫高窟 窟、窟、窟等壁画中也能发现人头鸟身迦陵频伽的形
13、象,或歌或舞围绕在佛陀身边。图敦煌莫高窟 窟 阿弥陀经变壁画局部迦陵频伽盛唐时期的莫高窟壁画中,窟、窟、窟等中也有迦陵频伽的身影,中晚唐的莫高窟壁画中,迦陵频伽的形象在 阿弥陀经变 观无量寿经变 东方药师经变 报恩经变 金光明经变 说法图 十方佛赴会 金刚经变相 等壁画中出现。从初唐到中晚唐,迦陵频伽的形象在莫高窟中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同时其造型也丰富多变,形成手持乐器、身着飘带、卷草尾的人头鸟身形象。在唐代的墓葬、碑刻、门楣、铜镜、银梳、盘、盒(如图)、乐器(如图)等处也有迦陵频伽的形象出现,造型丰富多样,其基本形制为人首鸟身鸟足。图唐漆金薄绘盒(日本正仓院藏)图唐螺钿紫檀琵琶及局部图(日本
14、正仓院藏)从佛教典籍中的鸟的形象到唐代壁画中人首鸟身的形象出现,任平山在对比区分迦陵频伽、佛教早期人头鸟与汉文化人头鸟三者之后,发现迦陵频伽人头鸟形象与汉文化神话系统中的人头鸟具有某种相似性。汉代、南金代磁州窑三彩脊饰迦陵频伽的设计特征北朝的画像石、画像砖(如图)、漆棺等装饰中多有人头鸟的形象出现。山海经 墨子明鬼下篇 太平广记 等典籍中也多有对人头鸟形象的描绘,如 山海经 中描述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唐代佛教中迦陵频伽的人头鸟身的形象与中国本土神话中的人头鸟的形象存在某种联系,可以看作佛教文化中的神鸟形象随佛教传到中土以后的本土化体现,即佛教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图南北朝河南邓县画像砖上
15、的千秋万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代崇尚理学,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是“存其教”,稍有推崇而又多加限制。佛教积极向儒学靠拢,揉佛入儒,著名高僧契嵩所著 镡津集 提出佛儒“心同迹异”。佛教也将佛家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五常”等同起来。随着佛教的儒学化,佛教的汉化更为彻底,同时也更加世俗化。佛教中的迦陵频伽在这一时期在称谓、形象以及功能上都体现出世俗化的特征。如迦陵频伽在 营造法式中被称为“嫔伽”,其造型也由唐代的人首鸟身转变成为人首人身鸟足形象。年顺天门遗址出土的现藏于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北宋迦陵频伽(图),绍兴宋六陵一号、二号陵园遗址出土的迦陵频伽残件(图),南宋兰若寺大墓出土的迦陵频伽瓦当
16、(图),皆面部柔和、端庄,双手合十于胸前,虔诚且谦逊,与唐代的迦陵频伽生动活泼的形象呈鲜明对比,带有理性美的色彩,是佛教理性化、儒家化的象征。图北宋迦陵频伽(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图南宋迦陵频伽残件(宋六陵考古展)山东陶瓷图 南宋迦陵频伽瓦当(王晨郁摄于宋六陵考古展)金代由于统治者本身笃信佛教,较宋王朝更加支持佛教发展,在宗教信仰上从原来信奉的具有原始“万物有灵”思想的萨满教转向信仰佛教。王室贵族纷纷出资兴建佛教寺院,佛教题材的脊饰也出现在金代皇室贵族的建筑上,如已发掘的金代太子城遗址和长白山神庙遗址。北方磁州窑地区属于金代统治,其原本是属于中原地区,属于汉文化的覆盖地。金代占领之后,观台窑曾为金代官府生产御用瓷器,三彩迦陵频伽的流向可能是金代皇室贵族的建筑屋脊。迦陵频伽的造型中的发饰、面容、服装等都带有佛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的色彩,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从唐代的迦陵频伽、宋代的嫔伽、金代的迦陵频伽可以看出,其造型是佛教文化、汉文化、儒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的结果,也是佛教文化逐渐世俗化、平民化的象征,体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二)世俗化的装饰三彩脊饰迦陵频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