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新视点法学家之窗卢梭作为世界闻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让 雅克 卢梭拥有很多称谓和赞誉。他是“自由的奠基人”,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歌德称“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对于卢梭,更为贴切的评价正如他晚年最后一部作品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所展示的那样,他是一个孤独漫步的矛盾者。人生道路上孤独漫步的矛盾者卢梭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1712年卢梭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贫苦家庭,自幼丧母,由姑姑抚养,之后又先后寄居在舅舅和牧师家。15岁开始当学徒,之后因不堪忍受粗暴的待遇,很快就外出流浪,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他的乡村卜师 新爱洛伊丝
2、 论科学与艺术等文学和哲学作品受人追捧和青睐,同时也使他受到非议和谴责。爱弥儿 出版后,巴黎大主教毕蒙对 爱弥儿 发出禁令,巴黎高等法院也发出禁令,并下令追捕卢梭。卢梭从巴黎逃到日内瓦,日内瓦当局也下令焚烧爱弥儿 社会契约论并逮捕作者。1763年,卢梭逃至普鲁士,接受普鲁士国王的庇护。教会发表文告宣布卢梭是上帝的敌人,他又不得不流亡到圣皮埃尔岛。1765年卢梭再次遭到驱逐,潜回巴黎。1766年卢梭前往英国避难,第二年化名勒努再次回到法国。1768年他重新使用真名,1770年重返巴黎。在卢梭生命的倒数第二年,他的健康恶化,生计困难。1778年,卢梭移居巴黎附近的埃尔默农维尔庄园,之后病逝。卢梭的
3、一生,少时寄人篱下,成年后长期辗转各地避难,经历种种迫害、诬蔑和攻击,晚年孤独清贫,甚至在密探的监视下生活。生命之于卢梭,是一场孤独的苦旅。他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写道:“我在这世界上落得孤身一人,没有兄弟,没有近邻,没有朋友,没有社交,除了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原是人类之中最乐于交际、最随和亲切的一员,却被所有人弃如敝屣。”他曾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呼吁人的自由和平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探讨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实现社会平等的理想,但他也在世人的误解和排挤中挣扎,难以求得自身的安宁和自由;他在 新爱洛伊丝中描绘了缠绵悱恻的浪漫爱情,但也在混乱的私生活中沉沦;他在爱弥儿 里
4、提出新的儿童教育观,论证对子女教育的革新,但他的五个亲生孩子却全部被送去育婴堂。他的孤独来自于他的思想和割裂的人生,梁启超称卢梭为“医国之国手”,但作为“医者”,他属实难自医。政治哲学世界里孤独漫步的矛盾者卢梭从“自然状态”出发,论述了自然人的自由与平等状态,而人自我完善的特性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状态,形成了卢梭:一个孤独漫步的矛盾者文/曹俊梅37检察风云 PROSECUTORIAL VIEW2023年第3期不平等的社会,建立了不合理的政治制度。他在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认为,人的本性中不包含社会性,由于个人的力量不再能够满足其需求,为了成全自我保存这一最为根本的天性,人就必须
5、寻求和占有他同类的力量。在卢梭看来,正是这种强加于人的相互需要构成了社会的基石,同时也为人的腐化和恶的诞生提供了契机。为了避免人类在对力量的争夺中走向消亡,保障人类的存续,他主张通过“公意”达成“社会契约”,制定法律,建立“人民主权”的政治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可以像以前一样平等和自由。“人类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所以人类便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的动力把它们发动起来,并使它们共同协作。”但社会应如何以一个唯一的动力将它的成员各自保有的力量发动起来?如何才能使公民服从公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三套方
6、案。第一套方案是契约,即“公众与个人之间的相互规约”,甲方是追随自身意志的人(个人),乙方则是由公意领导的社会(公众)。他主张根据公意建立契约,但是“乙方并不先于契约而存在,因为它只是这个契约的产物”。朗西埃一针见血地批判卢梭的契约论,别人的契约都有甲方、乙方,卢梭的契约没有乙方,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签订契约,转让与自由是水火不容的,这是一个悖论。卢梭又探讨了第二套立法者方案,即向某些独特的个体寻求援助,这些个体就是“能够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所支配”的立法者。契约方案证明个人运用其理智可以认识到绝对服从公意的必要,可对个人理智的运用又使其对公意的服从无法绝对,因此立法者不能说服,也不
7、能使用强力,否则支配这个社会的将是他的个别意志。立法者只能让人们自认为是具有社会性的。立法者使社会精神凌驾于社会制度之上,诸社会之间也将由于社会精神成因的不同而成为死敌。社会与社会的殊死搏斗造成的破坏远甚于个人之间对力量的争夺,更不利于人类的保存这一终极目的。第三套方案卢梭期望所有人在认识到公意领导的必要后,令每个人绝对服从公意并完成自身的改造,此即公民宗教方案。公民宗教方案虽然是逻辑推理出的必然结果,但它本身又太过违反常识认知,卢梭最终也只能将其放弃。卢梭在“公意”与“社会契约”的矛盾之中求索,孤独地寻求解决不平等问题的政治方案。虽然限于自我矛盾和乌托邦式的空想,但社会契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
8、本身,而在于它能带来的向往自由而生的凝聚力。他在哲学世界中孤独漫步着,同时也矛盾着。社会生活中孤独漫步的矛盾者卢梭之前的近代哲学家将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视为一种进步,而卢梭认为文明的发展摧毁了 人类良好纯朴的德行。卢梭在爱弥儿开篇中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崇尚自我、热爱自然,无论是他的政治哲学还是儿童教育,亦或是文学著作,都表达了对自然状态的向往。卢梭的政治哲学中,自然状态中的人过着大自然赋于的简朴而有规律的生活,具有爱心和怜悯心,人们仅凭本能就可以满足自身需求,从来不会想着向大自然索取什么。自由是自然的基本禀赋,所有人都能为自己
9、做主,每个人都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状态下,只有年龄、体力、健康、智力和获取生活资料灵巧性的差别,没有人更尊贵、富有和有权力,所有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平等的。而社会状态则出现了道德或政治上的不平等,这种社会的不平等通常是以损害他人利益换取特权位置;作为自然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人物,卢梭也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顺应自然”,培养“自然人”是自然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他在 新爱洛伊丝 中批判了以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婚姻,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自由的思想和以真实自然情感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他将自己评价为一个“从来就不适合文明社会”“天性爱好孤独”的自然人。在卢梭看来,思考与遐想,思考是理性的心灵活动,因此有
10、违人的天性,而遐想则更为体现人的本真;对于行善,顺从内心情感的行善是幸福的,但出于义务的行善则有违人的自由意志;重拾人类灵魂最初的自然状态是幸福,被社会枷锁所束缚则是不幸福。他处处排斥社会生活和一切有违人天性的事物,他重返自然,逃避社会。但事实上,他对人类社会私有制、政治制度和不平等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人类不平等起源的思考,乃至社会契约的理想构建,无不是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和悲悯。正如康德所说:“卢梭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卢梭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他自诩是“从来就不适合文明社会”,是孤独的漫步者,他一直逃离社会文明,但他的一切思想却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影子。与其说卢梭是一名孤独的漫步者,毋宁说他是人生旅途、政治哲学和人类社会中孤独漫步的矛盾者,他在自然和社会文明之间逡巡着、孤独着、漫步着,同时也矛盾着编辑: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