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生产582023.01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技术关云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服务站,吉林长春130500)罗非鱼是我国广泛养殖的鱼类之一,具有适应性强、体色艳丽、食性较广、鱼肉鲜美等优点。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推广,加之饲养管理不规范与养殖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导致罗非鱼易受病害侵袭。无乳链球菌病对罗非鱼的危害最大,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严重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利益。本文从无乳链球菌病防控角度出发,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借鉴与参考。1 无乳链球菌病研究概况1.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无乳链球菌是危害罗非鱼的病原体
2、之一,属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0.61.9微米,多数呈球状,链状排列。适宜在温度2837、pH值为6.97.6的条件下繁殖和生长,夏季为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高峰期。随着养殖水温升高、水体环境不良、养殖密度的增加,该病易爆发流行。此病为鱼类应激状态发病,传播途径为经食物和鱼类体表创伤交叉感染,鱼种与成鱼均为感染对象。无乳链球菌进入罗非鱼的肠胃组织后,以细菌个体或成链的形式粘附于肠细胞,突破上皮细胞屏障,在胃肠道黏膜上不断增殖,随体循环遍布鱼体,穿越血脑屏障,引发脑膜炎,损害脑神经。1.2 临床症状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的临床症状为,发病初期的罗非鱼离群独游、间歇性运动失衡、食欲不振、反应迟钝、鱼
3、体发黑。患病鱼体呈现出血现象、眼眶充血、眼球突起、鱼尾溃烂等症状。解剖后病理变化为脑膜充血、腹腔内充满黄色腹水,肝胆脾明显肿大。2 无乳链球菌病防控要点2.1 池塘清理与水体消毒投放鱼苗前使用生石灰(每亩50公斤)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对排干水的池塘暴晒7天以上,清除池塘内的杂物和有害细菌。投放鱼苗后,定期换水,随气温增高增加换水频率,使用二氧化氯、微生物制剂、石灰水等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以改善水体环境,控制病原菌的繁殖,进而阻断无乳链球菌的传播。2.2 增加养殖用水中溶氧量溶氧是水产养殖的关键,养殖水体中的藻类可以提供溶解氧,但不足以供给罗非鱼。因此,要使用增氧机,提高水体的流动性,打破池塘水
4、体分层的情况,实现水体底层增氧。2.3 改善养殖模式适当的罗非鱼养殖密度能够降低无乳链球菌病的发病率。放养密度控制在15002000尾/亩比较适宜。池塘水深控制在1.52.0米。投放浮萍,覆盖池塘水面1/4为宜。浮萍既可以净化池塘水体,又可以降低水温。混养虾类或其他鱼类,既能降低养殖风险,还能增加经济效益。加强日常饵料投喂管理,根据鱼体大小科学投喂,定期检查罗非鱼摄食和活动情况,在无乳链球菌病暴发期,依据病情和水质合理投喂。2.4 合理药物防治罗非鱼池塘养殖中,在无乳链球菌病高发期内需要多观察,发现病鱼及时清理,并通过镜检确定是否由无乳链球菌引发,充分消毒,以预防该病大面积爆发。若发现罗非鱼感
5、染该病,停喂饵料35天,更换池塘水体,使用生石灰水、甲醛水溶液、二氧化氯等消毒水体,使用增氧机提高溶氧量。盐酸沙拉沙星溶解度较高,抗菌效果明显,对无乳链球菌治疗效果良好。传统治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抗生素使用率高,但过量使用抗生素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严重。因此,在饵料中添加中草药,如黄芪多糖、三黄散等,既有抗菌功效,又可以增强鱼体免疫力,进而提高罗非鱼抗病能力。五倍子与黄连可抑菌杀菌,破坏无乳链球菌的生长周期,使病原菌不能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直接进入衰亡期。饵料投喂量要根据罗非鱼吃料与无乳链球菌发病程度制定,逐渐添加至正常投喂量。免疫治疗是防治无乳链球菌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高、制备程序简单的优点,在罗非鱼养殖中广泛应用,有明显的抵抗作用。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发病是水体环境、鱼体免疫力与病原菌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净化水体环境、降低养殖密度、增强鱼体抗应激能力、科学药物防治,以寻求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有效防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