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47 ,大小:27.97MB ,
资源ID:2318291      下载积分:9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182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_刘焱著.pdf)为本站会员(g****t)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_刘焱著.pdf

1、Ge n e r a l In f o r m a t i o n 书名=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作者=刘焱著页数=324SS号=11287650出版日期=2004.09出版社=上海市:学林出版社SSLIB-JPG=h t t p:/i m a g e 2.5r e a d.c o m/i m a g e/s s 2j p g.d l l?d i d=n 2&p i d=73922A90980CD67FF0288C1AC44B5195981990C78283C2062F062D69036DFDDEB7755C778E985BC3959BCB9F8A09E928D0B6C432863609

2、094B103D3872D9024A32529BEE689715BEE8C72EED34D69742E128AB92A01D2C03E4DC4F8590D4BB0E19D159209BF5431CC2534F1EA7C123665F8F&j i d=/封面页书名页版权页前言页目录页第一章 理论前提和方法 第一节 关于比较 第二节 关于语法范畴 第三节 比较是“语义句法”范畴 第四节 本书的理论背景 第五节 比较范畴研究的意义 第六节 本书的写作方法 第七节 说明第二章 比较范畴的语义句法系统 第一节 “比较”的语义要求及语义特征 1.比较的含义 2.比较的语义要求 2.1.比较的对象比较主体与

3、比较客体 2.2.比较的内容比较点和比较专项 2.3.比较的目的比较结果和比较差值 2.4.比较的标记比较词 3.比较范畴句法形式的灵活性 第二节 比较与邻近范畴的区别 0.引言 1.比较与判断 2.比较与对比 2.1.对比的类型 2.2.比较与对比的区别 3.比较与选择 4.结语 第三节 比较范畴的“语义句法”系统 1.比较是“语义句法”范畴 2.比较范畴的语义类型及其典型句式 2.1.平比 2.2.差比 3.比较范畴的“语义句法”系统第三章 “比”字句研究之一比较项研究 第一节 比较项的句法语义描写 0.引言 1.比较项的句法特点 2.比较项的语义类型 第二节 “比”字句对比较项选择的语义

4、认知解释 0.引言 1.比较的前提语义的强制性 1.1语义的强制性 1.2范畴化与基本范畴 2.比较项范围缩小的动因 3.比较项范围扩大的动因 3.1.语用因素 3.2.认知因素 4.结语 第三节 现代汉语“比”字句的不对称机制 0.引言 1.不对称范围的界定 2.假性不对称及其原因 2.1.比较本体的参与 2.2.比较点的参与 3.真性不对称原因之一比较前项的隐含 3.1.比较前项隐含及原因 3.2.比较前项隐含的条件 4.真性不对称原因之二比较项的省略 4.1.比较前项的省略 4.2.比较后项的省略 5.结语第四章 “比”字句研究之二比较点、比较专项研究 第一节 比较点的判断标准及句法语义

5、等特点 0.引言 1.比较点的判断标准 2.比较点的句法表现 2.1.名词 2.2.代词 2.3.动词 2.4.介词短语 2.5.混杂 2.6.小句 3.比较点的位置 3.1.名词 3.2.动词 4.比较点的数量 5.比较点的语用功能 5.1.主话题 5.2.次话题 5.3.多个话题 第二节 比较点的隐含及其动因 0.引言 1.句内隐含与句内找回 1.1.比较结果的信息度与比较点的隐含 1.2.比较项性质的显著度与比较点的隐含 1.3.比较差值的信息度与比较点的隐含 2.语境隐含 2.1.上下文隐含 2.2.背景隐含 3.结语第五章 “比”字句研究之三“比”字句的比较结果 第一节 “比”字句对

6、形容词性比较结果的语义要求 0.引言 1.形容词比较结果的语义特点 2.不能充当谓语的形容词 2.1.状态形容词 2.2.绝对性质形容词 3.关于程度副词 第二节 动词性比较结果的语义特征及实现方式 0.引言 1.特殊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实现方式 1.1.具有+数量变化义的动词 1.2.具有+程度变化义的动词 2.独立充当比较结果的动词性短语的语义特征 2.1.具有+偏离义的动词性短语 2.2.具有+程度变化义的兼语短语 3.一般动词的实现途径 3.1.由状语体现 3.2.由补语体现 3.3.由动词宾语的修饰语体现 4.结语第六章 “比”字句的特殊句式研究 第一节 “X比Y还W”句式的语用制约与认

7、知基础 0.引言 1.常规比 2.递进比 3.反差比 4.极端比 4.1.表极端比的“X比Y还W”句式的句法分析 4.2.Y的语义、语用分析 5.结语 第二节 “X不比YW”句式的语义、语用分析 0.引言 1.“X不比YW”句式的分化 1.1.能否去掉否定词“不”1.2.“不比”能否用“不像”替换 1.3.能否转换为“X比Y(不W)”句式 2.“不比1”与“不比2”分析 2.1.“不比1”句式 2.2.“不比2”句式 3.“不比3”句式的语义、语用分析 3.1.“不比3”句式的基本语义 3.2.“委婉否定”的形式表现 3.3.“不比3”句式对比较项的强制性选择 4.“不比3”句式的语用义及对其

8、影响 4.1.“XY”的表现后续句 4.2.“XY”的消除对举句式 5.结语第七章 “也”字句研究 第一节 “也”字句的语义及其表现 0.引言 1.“也”字句的语法意义像似性类同 2.类同性的不同表现 2.1.谓语部分的类同性 2.2.主语部分的类同性 2.3.其他成分的类同性 3.“也”字句的句法形式 3.1.前发句+后续句 3.2.带“也”前发句+后续句 3.3.前发句隐含 第二节 “也”字句的类同程度级差 0.引言 1.“也”字句类同的取值范围与程度分类 1.1.取值范围 1.2.类同程度分类 2.甲种“也”字句小类 2.1.A式 2.2.B式 2.3.C式 2.4.D式 2.5.E式

9、3.乙种“也”字句小类 3.1.F式 3.2.G式 4.丙种“也”字句小类 4.1.H式 4.2.I式 5.“也”字句的类同等级连续统第八章 表比较的“有”字句 第一节 “有”字及“有”字句的语义 第二节 “有”字句对各部分的语义要求 1.对比较项X、Y的语义要求 1.1.X、Y的语义联系 1.2.Y的形式 2.“这么/那么”的语义性质 3.W的语义类型 3.1.形容词 3.2.动词 第三节 表量类型与形容词性W的选择 1.表客观量度 1.1.客观量度 1.2.“客观小量倾向”与形容词的选择 2.主观量度 2.1.主观大量 2.2.主观小量第九章 比较范畴研究综述 第一节 比较范畴研究的主要内

10、容 1.确定比较范畴的语义系统 2.典型比较句式的句法、语义描写 2.1.关于典型比较句式组成部分的命名 2.2.典型比较句式的句法功能描写 2.3.比较范畴相关问题分析 3.对比较句式的深层解释 3.1.语义与句法的结合研究 3.2.语用与句法、语义的结合分析 3.3.其他 4.比较范畴的历时和共时研究 4.1.探讨比较句式的历时演变 4.2.比较范畴的共时研究 4.3.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式的偏误分析 第二节 比较范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比较范畴的判断标准尚未确定 1.2.对比较的本体问题认识模糊 1.3.静态描写较多,动态解释不足 1.4.对比研究力度不够

11、 2.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2.1.确定比较范畴的判断标准 2.2.重视比较范畴的本体研究 2.3.加大语义、认知解释的比例 2.4.加强对比研究,建立共时和历时的联系参考文献附:“数+量+形”结构的语义认知基础 第一节 引言 1.问题的提出 2.现有研究成果总结 2.1.问题的提出 2.2.深入研究 2.3.存在问题 3.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数+量+形”结构的语义认知基础 1.“数+量+形”结构中量词的语义类型 2.“数+量+形”结构的组合基础 2.1.物理基础 2.2.心理基础 2.3.认知基础 2.4.语用基础 第三节 量词与形容词的相互选择 1.量词对形容词音节的选择 2.量词对形容词

12、语义的选择 2.1.度量衡量词:“丈”类 2.2.借用量词1:“巴掌”类 2.3.摹状量词:“片”、“丝”等 2.4.借用量词2:“脸”、“身”类 2.5.段时间量词:“阵”类 2.6.其他量词:“点”、“些”、“分”等 第四节 一XA结构的句法功能 1.作主语、宾语的一XA短语 1.1.A的语义变化 1.2.一XA结构作主语、宾语时的句式要求 2.一XA结构作谓语 2.1.摹状量词“一片A”结构 2.2.段时间量词“一阵A”结构 3.作定语、状语和补语的“一量A”结构 3.1.一XA结构作定语 3.2.一XA结构作状语 3.3.一XA结构作补语 4.对举 5.结语 第五节 结语参考文献后记附录页封底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