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2.94MB ,
资源ID:2319076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190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美好生活视域下劳动精神培育研究_赵路强.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美好生活视域下劳动精神培育研究_赵路强.pdf

1、第45卷 第1期临 沂 大 学 学 报2023年2月Vol.45 No.1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Feb.2023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财富与幸福的源泉,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强调劳动意识,倡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长期所坚守的可贵品质。存身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着外部环境和国际局势的深刻演变以及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悄然变革,习近平向全社会发出弘扬劳动精神的时代呼唤。习近平将劳动精神归结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1,并宣告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呼吁人们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自身价值

2、。基于此,对劳动精神的研究,特别是劳动精神与美好生活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美好生活作为一个颇具人文关怀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对所处时代人们生存境遇的观察和反思中,感知到劳动群众生活的艰辛、生存的困苦及生命的无力,他批判了旧世界的种种不人道,并从中生发出对人类未来新生活的理想图式。马克思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美好生活的前进方向。(一)马克思认为被商品化全面渗透的生活并非美好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财富主要通过“商品”这一普遍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庞大的商品堆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社会富裕的象征。商品并非一种静态化的存在物,在私有化和商品化的浪潮裹挟之下,商品所覆盖

3、的范围和渗透的广度不断扩大,资本主义世界业美好生活视域下劳动精神培育研究赵路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摘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航向。马克思在对资本社会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批判中勾勒出未来的美好生活。习近平从人民群众的多层次需要出发,明确了美好生活的现实样态。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劳动需要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同频共振,后者即体现劳动者精神意志、价值原则和能力素质的劳动精神。受现代性和前现代性因素的影响,劳动精神遭到严重削弱,出现了劳动意志缺失、劳动观念失当、劳动能力退化以及浪费劳动成果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和网络六个维度来综

4、合施策。关键词:美好生活;劳动;劳动精神;劳动教育中图分类号:C9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23)01-0174-09DOI:10.13950/ki.jlu.2023.01.020收稿日期:2022-11-08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8BZX011);2020年度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WZ007022021048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赵路强(1992),男,河南临颍人,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74美好生活视域下劳动精神培育研究已成为一个被商品景观所笼罩的世界。最后,商品化浪潮也毫不留情地吞噬

5、掉人,人所赖以依存的智力和体力也沦为一种商品,被资本所购买,成为资本的奴隶和附庸。商品形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心灵。物品一旦被商品这一社会形式所赋形,就成了“可感觉而又产感觉的物”2。商品具备了内在的生命力量和独立性外观,商品中体现的社会属性被其纯粹的自然属性所遮蔽了。“商品拜物教”由此而生。从马克思的批判来看,过度的商品化和等价交换原则的泛滥有碍于人们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它不仅无助于美好生活的构建,更会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征途上的阻碍因素。(二)马克思指出被货币所物化和赋魅的生活并非美好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和联系的中介和纽带并非劳动实践或血缘关系,

6、而是货币。货币不仅是人的自然需求和外部对象、人的生活与生活资料之间的中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中介。人的力量要靠外部对象和货币来确证,货币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货币拥有人所不具有的神奇魔力,它能填补货币占有者的所有缺点和不足。在货币的作用下,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质和品质都会得到颠倒和混淆。货币的这一魔力使那些具有强烈发财欲的人趋之若鹜。对于货币占有者来说,对货币的崇拜和迷恋已经渗透到他的心灵和人格,只有占有货币和财产才能找到自我,才能在“不安全”的世界找回一丝安全和慰藉。马克思启示我们:要注意金钱的负面作用,严格限制货币发挥功能的范围和领域,自觉抵制金钱对人们生活和心灵的侵蚀和渗透,使人们在追

7、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为金钱和财产所奴役,正确地利用财产为创建良好的生活条件服务。(三)马克思强调被资本逻辑所宰制的生活并非美好生活资本是支配劳动的权力。劳动者一旦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就失去了话语权,任由资本家宰割。不断延长的劳动时间,日益加剧的劳动强度,使得过度劳动的文明暴行屡见不鲜。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机器的使用,并非为了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相反却使工人更深地陷入机器的压榨和统治。劳动者生存在一个由复杂机器所组成的操作系统之中,机器成为生产的主角,人沦为机器的一个零部件,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荡然无存。劳动的机械性和重复性使人的本性降低到动物的层次上,人沦为功能化的肉体存在物。由于劳动活动、劳动资

8、料和产品都被资本家所控制和拥有,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受不到劳动的乐趣、自我的确证,享受不到获得劳动成果时的欣喜。在马克思那里,被资本逻辑所宰制的生活是不幸的、不人道的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必须要注意对资本的正确认识和利用,既因势利导,又有效制衡,在两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为社会造福。(四)马克思指明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制度前提: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要面临的课题,是人的意志无法阻挡和取消的,但这并不意味人们在异化面前束手无策,因为异化之中包含着克服异化的要素和倾向。一方面,异化的背后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革新和提升,客观上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技

9、术积累,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地向新的平台跃升。另一方面,异化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的矛盾和缺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生产关系就越175来越与生产力不相适应,资产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就会动摇;异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导致了无产阶级的生存处境愈发艰难,阶级冲突日益尖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愈加强烈,借助于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便利条件,向资产阶级发起了坚决的革命攻势。随着资产阶级的垮台,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和生产资料之后,就会废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共同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使全体劳动者共同享有劳动果实,共同节制资本为创建美好新生活服务。随着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的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状

10、态将会消散,人们将以全新的态度面对自然,自然不再是人类无度索求的对象,不再是受人类主体性压制和强迫的无生命物,相反,人将自然视为自身“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是生死相依的生命共同体。敬畏、顺应和保护自然成为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识见。(五)马克思坚持美好生活的创建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劳动劳动在马克思那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首先,人类要保持自己肉体的存在,满足自身的温饱等基本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其次,从历时性来看,人类劳动的过程也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正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类才实现在机体上从类人猿向“人”这一高等动物的转化,人的四肢和肌肉在劳动中得到重塑,人的语言和思维在劳动

11、中得到升华,人的感觉在劳动中得到丰富,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得以施展,人的创造性和开放性在劳动中得以体现。再次,人类社会是劳动所创造的。人的劳动并非单个人的独立活动,而是需要许多人的共同配合和参与。劳动赋予了人的社会属性,同时也建构了复杂的社会系统和社会形态。最后,劳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历史不是像黑格尔认为的那样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历史的“主角”是人,人类文明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本质上是无数代劳动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外部自然的基础上作用的结果。总之,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劳动实践作为基础和支撑,美好生活并非仅凭人们头脑的简单臆想就能实现,如若没有劳动,没有为个人

12、生存发展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不仅人类社会不复存在,就连人自身的肉体和精神也会最终逝去。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就是为人民谋取美好生活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实现马克思所描绘的理想生活图景而不断努力。从战争时期到和平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导,注意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人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从小康社会的提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向着美好生活目标一步一步地靠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正在不断彰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以贯之改善民生,历史性地消除

13、绝对贫困,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全面小康。美好生活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理想生活的期待和追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呈现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转变的动态趋势。马克思认为需求的发展是由满足需求之手段的进步所推动的。因而,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并非固定的,而是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习近平准确把握到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新期待:“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好生活视域下劳动精神培育研究176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311基于对群众内心期待的准确判定,习近平敏锐地察觉到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11,并号召把

14、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习近平看来,美好生活的获得不能依赖外部力量和主观臆想,必须凭借每个社会主体的努力奋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他坚持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激发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在幸福产生的根源问题上,他坚持只有劳动才能为人们带来最持久和最大限度的幸福。劳动不仅为人们带来物质财富,也会带来精神的财富。在劳动中,人的意志得以磨砺,人生的目标得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得以彰显。在社会发展进步的问题上,他坚信只有通过人民的勤奋劳动和奋斗,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紧紧依靠劳动者,调动亿万群众的奋斗热情和坚韧意志,依靠人民创

15、造历史伟业。二、问题诊断:现代化进程中劳动精神弱化的表征与根源既然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那么劳动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不可或缺。然而,现如今中国的劳动精神处于一种趋于弱化的态势,这不仅表现在劳动意志的衰减上,而且表现在劳动观念的失当和劳动技能的缺失上。(一)精神虚无,劳动意志退化近年来,社会上时常弥漫着一种慵懒散漫的风气,年轻一代被精神空虚和焦虑所困扰,他们奢谈理想和追求,意志消沉,安于现状,纵情于短时、粗鄙的感官刺激和肉体享受。有学者研究了曾经存在的、颇具典型的“三和青年”,他们缺乏工作技能,好逸恶劳,缺乏对外部世界变化的感知能力,每日混迹于网吧、彩票店、

16、人力市场,在耗尽生活资金之时才去做日结、打零工。4此外,社交网络上时而出现的“佛系”“丧文化”“打工人”语录和“躺平学”,在年轻人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并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行为仿效。(二)观念失当,鄙弃劳动活动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富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态度却悄然发生着改变。一方面,资本和平台所推崇的“短平快”获利方式,使一些人越来越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丧失掉诚实劳动和踏实劳动的品质。另一方面,劳动歧视现象层出不穷,最能赚钱的职业成为社会上最令人敬慕和向往的职业,体力劳动等其他收入微薄的劳动和职业则成为人们鄙夷的对象,农民工、蓝领工人以及基层服务人员被边缘化,他们所做出的社会贡献和发挥的社会功能经常被大众所忽视。(三)能力衰退,劳动技能缺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优生优育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幼就被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缺少机会接受劳动生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甚至连自己基本的衣食起居都难以处理,更别提对家庭和他人有太大帮助。另外,由于传统教育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递,对于符合市场化需求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