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2.09MB ,
资源ID:2319572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195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价值_苗楠.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价值_苗楠.pdf

1、2023 年第 2 期(总第 230 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2.2023General.No.230收稿日期:2022-07-05作者简介:苗楠,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民族伦理与地方治理研究。随着现代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思考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到底要实现怎样的发展。从人类发展的智慧中寻找答案,发现发展应是不以损害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许多与自然之间可以借鉴的生态保护理念,从我国各民族文化中挖掘可供借鉴的生态智慧,吸取各民族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

2、平衡的智慧,解决我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困境,为实现尊重各民族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因此,立足新时代,在尊重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各民族发展中的生态伦理智慧及其当代价值,为新时代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借鉴。一、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

3、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璀璨的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生态智慧,各民族生态伦理作为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条件下的典型形态,保留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内容,为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方案以及思想启迪。(一)天人合一的一体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崇天人和谐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传统生态伦理的基本理念之一。“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丰富认知的基础上,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要顺应大自然发展的朴素认知观。“天人合一”着重强调万物相依,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

4、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人类也要反哺、保护自然。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循环有机的统一体,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的循环相依,才有了粮食,有了粮食,人类才有了生命。蒙古族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天赐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靠的就是大自然的哺育,蒙古族将“天”视为父亲,认为“天”赋予人类生命,将“大地”视为母亲,认为“大地”养育了人类。各民族形成的自然伦理观,蕴含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世代绵延离不开自然。人不是无所不能的,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对自然要存敬畏之心,应该像对待自己和亲人那样善待自然,要

5、回馈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价值苗 楠(宁夏大学 法学院,银川 750021)摘 要:我国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凝结着天人合一的一体观、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尊崇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适度索取的可持续发展观、适应地域差异的生态和谐观和习惯法中的生态保护观等生态智慧,在充分挖掘民族生态伦理智慧的基础上探索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方面的价值,以期为新时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善治提供有益的借鉴。关键词:民族;生态伦理;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23

6、)02-0128-04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128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 年第 2 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2,2023自然。(二)万物有灵的自然观自然界中的日、月、星、晨、山、水、树等被少数民族赋予神圣的意义。如藏族对山的崇拜,藏族群众转山行为,彝族的水崇拜,鄂伦春族的动物崇拜等等,都与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为群体所认同。因此,各民族规定了一些不能做的禁忌行为,这些禁忌是大家必须遵守的,形成了稳定的行为规范。各民族基于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使得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产生深深的依恋和热

7、爱之情,激发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行为。如哈尼族对山林的保护,形成的禁忌就形成了对山上树木、森林的保护。通过“万物有灵”确定了人与自然是一种互动关系,人类要爱护自然、爱护动物,如果人类不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会遭到自然的惩罚,这种“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体现了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智慧。(三)尊崇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自然产生了崇拜、敬畏之情,形成了尊崇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各民族自然崇拜的对象往往是同他们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因素息息相关的,生活在大山中的人民,对大山产生了需要,就赋予当地人民对山的崇拜。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这些自然崇拜,往往为这个群体所共同认同,人类

8、要善待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如摩梭人认为:“大地母亲的宽阔胸怀,养育万种生命不走万里不明白;要知大地母亲的恩情,不经过饥恶焦渴不清楚。”2摩梭人将养育他们的大地视为母亲,认为要像尊重、爱戴、敬仰母亲那样对待土地,要发自内心地、诚挚地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大地母亲的养育之恩。我国各民族有非常丰富、复杂的自然崇拜系统,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自然崇拜,这些内容有许多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如在藏族的心目中,梅里雪山是一座神山,因为这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藏族信仰系统中有系统的神山系统,维系着藏族的宗教信仰,规定着他们的行为规范,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知恩

9、图报的意识,体现了各民族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智慧。(四)适度索取的可持续发展观各民族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良好习惯。各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有所节制,形成了有节制、适度的生态发展智慧。他们认为要根据自然资源的生长周期合理开发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要适度消耗动植物、适时利用自然资源、适度繁衍,使自然资源保持在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中。各民族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在他们的生产方式之中,苗族认为地方兴衰与森林的盛败密切相关。因此,便有“封河才有鱼,封坳才生草,封山才生树”的生态观。蒙古族为了满足牲畜的生长需要,需要牧民不断转场。“

10、转场”使他们处于一个频繁的迁徙过程,从一个草场迁移到另一个草场,这种迁徙过程也决定了他们特殊的居住方式。生活在大草原上的牧民在不断“转场”中形成了保护草原、爱护牲畜的生态伦理意识以及分群放牧、节制放牧的生态思想,“转场”也遵循了植被的生长周期,有利于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了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民族对自然的崇敬,让人们的行为有所限制,使人与自然形成了一种有节制的、有所限的互动关系,体现着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五)适应地域差异的和谐发展观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不尽相同,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民族,必须依靠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11、开展生产活动。因此,便形成了适应地区差异性的和谐发展观。冯天瑜指出:“地理环境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是各民族、各国制度文化机体的组成部分,地理对人类文化创造的影响是真实而多侧面、持续而深入的,文化生态诸因子部分对于文化生长发生作用,并影响制约着文化。”3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与自然交互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人类文明,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是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形成的,例如,我国游牧业同草原的分布相关联,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和东北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游牧业需要广阔的土地、大面积的草原作为支撑,牧草有着一定的生长周期,牲畜也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便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

12、转场”和特殊的住房蒙古包。元阳哈尼梯田反映了哈尼族先民利用自然、适应自然、能动地改造自然的生态智慧。诗经 小雅 正月 中有“瞻彼阪田”的诗句,阪田就是梯田的雏形,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周代,中国就开始在坡地上种田。元阳哈尼梯田的资源管理,新疆人民建筑的坎儿井,都反映了人们适应自然、运用智慧结合当地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对当地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慧方案。(六)习惯法中的生态保护观习惯法是与成文法、国家法相对应的,在不同的群体和地域内都有调整人与人之间、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我国各民族经过漫长历史形成的习BIAN JIANG JIN

13、G JI YU WEN HUA129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14、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

15、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

16、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BIAN JIANG JING JI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