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第 1 期史学史研究No 1,2023总 189 期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Serial No 189民国时期姚从吾的史学理论探索张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姚从吾曾留学德国,深受德国史学方法影响,在史学理论方面也有深入思考。他在 历史研究法 讲义中,对历史学的性质、作用、研究方法及中国历史学存在的问题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历史资料观上,他重视史源学及史料的鉴别、考证与研究,强调对史料的批评与会通,特别重视对一手史料的使用,并在抗战时期注重搜集抗日史料。他还从历史地理学、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历史进行多维阐释,并向国内大力介绍了
2、德国等欧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动态。姚从吾充分借鉴了西方史学理论方法,并吸收中国传统史学优点,对民国时期史学理论探索作出了一定贡献。关键词姚从吾史学理论历史研究法 历史资料观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5332(2023)01006208姚从吾(18941970),著名史学家,是民国时期边疆史、宋辽金史及蒙元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逝世后有 姚从吾先生全集 10 册出版。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 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毕业后曾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任教。1934 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河南大学及台湾大学任教。姚从吾接受了系统的中学、西学训练,特别吸收了西
3、方史学思想和方法,在史学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民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在国内高校任教时,姚从吾长期讲授历史方法论的课程,并撰写了相关的教学讲义,现存讲义有 1930 年代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所用的 历史研究法 及 1949 年后在台湾大学任教时期的历史方法论,这些讲义集中呈现了姚从吾的史学思想、史学理论思考。但目前国内学界对姚从吾史学理论方面成绩的研究较为薄弱,故本文以其 历史研究法 讲义及其他史学文章为中心,考察其在民国时期关于史学理论方面的探索,并对其关注的重点内容进行论述,以期对民国留洋归国史学家的研究特点有所认识。26收稿日期20221224作者简介张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
4、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关于姚从吾生平事迹,可参见姚从吾先生治丧委员会编印 姚从吾先生哀思录(台北 1971 年版)、朱传誉编 姚从吾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 1979 年版)及王德毅编 姚从吾先生年谱(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 年版)中的有关记载。另姚从吾早年曾用名姚士鳌、姚存吾。以笔者所见,杨燕燕 论姚从吾的民族史观与民族史研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 年第 6 期)与任虎 史学地理化与中国现代史学 以姚从吾早年学术活动为讨论中心 (中国研究生 2018 年第 4 期)两篇文章,探讨了姚从吾的民族史与人文地理学研究,但对其史学理论研究涉及较少。一、
5、对历史学的认识在 历史研究法 中,姚从吾对历史学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并有独特的见解。他借鉴德国史家的观点,指出历史可分为事实、历史书(事实的记载)及历史学三大组成部分。而且他将历史的定义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历史,统指自然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狭义的历史,专以人事界的历史为限,万般人事中,犹只限于有“社会意义”和“与民族文化有关系”的人事。对于历史学的性质,姚从吾强调了其科学性,并从历史的解释与方法论两方面进行解读。他指出历史学为社会科学的一种,以“研究事变发生的各种关系”和研究“怎样使事实的记载与事实符合”为主旨,研究对象为人类的社会行为的进化与因果关系,但需要使史料与史事的真相符合,记载与
6、客观的史事符合,历史学才能真正称之为科学。他重视历史学与其他科学的互动,并根据德国史学家班海穆(EBernheim,又译为伯伦汉)分类,介绍了 9 种可以为历史学提供启示与指导的辅助科学,即语言学、古文字学、古文书学、印章学、泉币学、族谱、徽章学、年代学、地理学。他还分析了历史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及美术等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他总结指出:“各种科学的进步,即赖有一方面温习已往,一方面向前追求。温习已往,可以明白现状的由来,所以各种社会科学,都注意他们自身发达的历史。因此历史学就应用上说是一切科学的辅助科学。”同时,他认为历史学者不应只考证史料,还应参考
7、利用其他社会科学对历史贡献的意见,两者为互相辅助的关系,这也是突破了德国兰克(Leopold von Ranke)实证史学的认识。他还专门分析了历史哲学,认为其主旨在考究实事发生的原因与实事发生的定律,指出历史哲学是依据历史实事创立的一种哲学,或是说明人事发生的动因,或是综合历史现象,而归成若干历史的定律。对于历史学的作用与任务,姚从吾给予充分解读。他认为“历史学的主旨,在瞭解现代事变之由来,记事能得真相,应由近而及远,前事不致妄解,则述今或更胜于稽古。”他对历史学作用还详细解释指出研究历史可以多识前言往事,放大个人的知识;可以认识已往的人事、社会与文化的真相;可以发达人类的合群的思想;可以从
8、前贤往哲的行事与著述中,或文学与美术方面,得到鼓舞,因而激发人类的爱国心和爱种族、爱人类的思想;从历史上可以看到世界人类文化演进的大势;可以使人注重经验和利用经验。他在 1939 年 11 月 23 日的昆明益世报 发表的历史的任务 一文中,再次重述了历史学的上述作用。他还根据班海穆的观点进一步认为,历史学的任务,一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事迹,和这些事迹的进化,与这些事迹间的因果关系;一是说明人类社会事迹进化和这些事迹的因果关系。而这两大任务又可概括为认识史事与史事的解释,并且导致历史学者分为偏重事变考证及偏重事变的解释的两派。此种解释也类似将历史研究分为考证派与释古派的概括。姚从吾还重视对历史规
9、律的总结。他认为,“人类历史上的往迹,虽是没有两件事,是彼此完全相同的,但类似的史事,类似的历史现象,则不胜详举。由这些类似的史事或历史现象中,可以归36史学史研究2023 年第 1 期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35136 页;姚从吾:历史与教育 ,益世报(昆明版),1939 年 11 月 22 日,第 4 版。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137 页。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138 页。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286 页。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300 页。从吾:苏东坡的历史哲学 ,留德
10、学志 1930 年第 2 期。王德毅:姚从吾先生年谱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 1974 年第 1 期。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154155 页。姚从吾:欧洲近百年来的历史学 ,中央日报 1936 年 12 月 6 日,第 3 张第 4 版。纳成若干历史的定律;由这些类似的史事或历史现象中,可以察知彼此的因果关系。由这些历史定律与因果关系中,可以建立各自不同的历史哲学。”他对历史研究中的史事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历史上的史事,是有 特殊的 与 一般的 分别的。特殊的史事,多属偶发的事变,是单一的,一现而不再现的。一般的史事,在类似的状况之下,一再重复,虽彼此不全相同,而事态
11、的近似,可以令人不言而喻的,感觉乙事是类似甲事。”这实际也是在强调历史发展进程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针对当时中国的史学研究,姚从吾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历史学研究的因素。他对旧史学只重视考证注释而少有独立创作,表示了遗憾,指出:“专制时代忌讳多而言论没有自由,设备简陋,人材不能集中,又没有大规模共同研究的学会、年会的组织,结果大家都埋头注释古史,考证名物,很少有人计划一时代,或一科目的通史或专史。”他还注意到史家容易受到写作的环境与动机、态度影响,看到了历史家个人感情、私见对写史的影响。对于历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他犀利的指出:“历史学者又往往泥于安常的习惯,倘不是自己常见的事,即不免轻加推测
12、,凡是自己所未看惯的事,也未免心存鄙夷,结果不是有意搁置,即是有意放大。”他认为,历史记事易受“个人主观”或“环境”的支配,使当事人不肯说实话,因此对事后的追忆更应辨析使用。历史学家执笔记述必须等到“时过境迁,恩怨俱消”,才能有比较客观的记载。姚从吾此种认识可谓是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当时历史研究的不足,且较有深度。姚从吾专门强调了研究历史的方法,并提倡史学求真精神。他指出史学研究要注意分析与综合的研究,不能各自为战,做片段的札记与变相的史论,需要联合国家与个人,同力合作,量力分工。他对史学理论亦加以强调,称:“没有理论,因此也没有人去认识历史学的范围和职务,因而也很少有人汇集一时代,或一史迹的史料
13、作分析与综合的工作。”他特别重视历史的求真,不认同写史时任意发挥,对历史断然怀疑或任意批评,而是应从客观证据出发进行研究,认为“虽然历史家的叙述与诗人的叙述,同样需用想像,但诗人可以随兴意造,历史家须处处依据实事,只能从已审定的史料上推知事实,却不能拿自己理想的英雄去描写自己阿谀的人物。或拿一时的玄想形容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如他在 1937 年发表的 成吉思汗时代的沙漫教 一文中,驳斥了当时中学课本中讲述的成吉思汗时代没有固定信仰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重证据,轻于论断,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但不符当时事实的真象,而且与事实相反。与不重证据、轻于论断相反,姚从吾用丰富史料考证了成吉思汗时代盛行的沙
14、漫教情况。对于如何研究历史,姚从吾也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他在 1935 年曾专门写有研究历史学的步骤 一文,指出:“我以为初读历史,最好先读纪事本末,二十四史是不能读的,要是专研究断代史才去读。资治通鉴 也不能读,因为那是按日向下排的,发生的事件不在一块。所以我们先读以事为本的纪事本末,先对于历史知道一个轮廓,然后去找补充材料。”10他在 历史研究法 讲义的导言中还提及,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史学著作,乃是真正确立一种见解,综合一代,或一事,著成一种通史或专史的,不过只有胡适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 国语文学史,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梁启超46民国时期姚从吾的史学理论探索10从吾:苏东坡的历史哲学 ,留德学
15、志 1930 年第 2 期。姚从吾:论阿保机时代的汉城 ,国学季刊 1935 年第 5 卷第 1 期。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132 页。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180 页。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254 页。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134 页。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132 页。李孝迁编校: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第 246 页。姚从吾:成吉思汗时代的沙漫教 ,治史杂志 1937 年第 1 卷第 1 期。姚世(士)鳌:研究历史学的步骤 ,大学新闻周报 1935 年第 3 卷第 12 期。的 清代学术概论 先秦政治
16、思想史 及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 等国内著作被其认可。对于如何推进当时的中国史学研究,他还强调指出:“我们要一方与世界学术界相见,较量长短,知所比较;一方注重实际工作,从认识历史学的性质,明白历史研究的范围。从认识史料、批评史料、研究史料去着手整理我们固有的历史。”二、历史资料观德国兰克实证史学特别重视史源学及史料的鉴别、考证与研究,姚从吾曾在德国留学并任教,深受兰克史学的影响,重视并强调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资料观,是民国历史学界中新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 历史研究法 讲义第二编中,姚从吾曾专门对史料的分类、史料的搜集与出版、史料的批评、史料的解释、史料关系的会通进行了专章介绍。再如他在西南联大1943 年讲授 历史研究法十讲 时,也关注了史料问题,专门有说直接的史料与间接的史料;说有意的史料与无意的史料;何为史料外部的批评与内部的批评;史料的解释、史料的综合与史料的叙述等共四讲。他的这些史料观,通过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课堂中讲授,更是影响了一批青年学生。姚从吾在论著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史料观,既与同样留学德国、受兰克史学影响的傅斯年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