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72 ,大小:21.05MB ,
资源ID:2324364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243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观念的交织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_孙承晟著.pdf)为本站会员(la****1)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观念的交织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_孙承晟著.pdf

1、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观念的交织: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孙承晟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1(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ISBN 978-7-218-12694-4.观.孙.西方哲学-自然哲学-传播-研究-中国-明清时代.B248 B249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8)第 056965 号GUANNIAN DE JIAOZHI MINGQINGZHIJI XIFANG ZIRAN ZHEXUE ZAI ZHONGGUO DE CHUANBO观念的交织 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孙承晟 著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出 版 人:肖风华责任编辑:郑 之封面设

2、计:李桢涛责任技编:周 杰 吴彦斌出版发行:广东人民出版社地 址:广州市大沙头四马路 10 号(邮政编码:510102)电 话:(020)83798714(总编室)传 真:(020)83780199网 址:http:/印 刷:北京虎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 本:787mm 1092mm 1/16印 张:17.25 插 页:1 字 数:162 千版 次:2018 年 1 月第 1 版 2018 年 1 月第 1 次印刷定 价:48.00 元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出版社(020-83795749)联系调换。售书热线:(020)83785240总 序总序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特

3、色鲜明的传统科学与技术,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探索自然和发展生产,以及卫生医药的实践活动中,中国的先民发展出自己“究天地万物”的策略和行为处世哲学,积累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经验知识,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古人擅长从整体观的角度去认知世界,注重各种学问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大学 中提出“格物致知”获取相关知识,最终服务于“治国平天下”,是这种特色的具体体现。20 世纪下半叶以来,政府对整理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进步。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我国不但组建了科技史研究机构,高校还涌现了一批科技史系。这支生机勃勃的学术队伍

4、,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技术发明,抑或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乃至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方面,他们沿用传统的史学方法,同时借鉴外国科技史学者的手段,通过爬梳钩沉古代的各类史料和考古资料,以及各种文物图像,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参照系,进行文献整理、解读、考证和分析。一方面整理古代的科学技术遗产,为今天科技发展的社会提供资料和借鉴,一方面构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学科史。一时间,上庠名宿,颇有着力于其兴发者。陈桢对金鱼的出现和品种的形成;裴鉴等对传统中药的研究,竺可桢等对历史时期的物候和气候研究,席泽宗对古新星、超新星的研究,王振铎及其弟子等在

5、古代发明和青铜编钟的复原研究等可谓蜚声中外。与此同时,001观念的交织 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中国科学史界举全国之力,组织了上百位专家,经过近 20 年的努力,编写了体现学界水平的 26 卷本 中国科学技术史。不仅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做了很好的总结,而且也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中外学术交流的迅速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和西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近年来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往那种“绍述前贤”的成就史和多少有些割裂固有学术脉络

6、、比较初步的学科史和知识积累史的研究,已逐渐地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史学讲究“取法先哲,不忘创新”。目前亟須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和学科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在继承严谨求真的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研究新纲领和学术新问题,从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层面,研究中国科技史。摒除蹈袭依傍、拾人牙慧,要依靠新思想提出新观点,做出有创意的专题研究,探讨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更深刻地阐释科技与文明的进步关系,提高本学科的显示度。“十二五”时期,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遵循上述学术理念,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一批学术问题,虽然表面上看学科差别比较大,涵盖的范围很广,但都着力于阐述科学技术

7、的知识如何产生和发展,传播的方式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提供科技研究、引进得失的典型范例、经验教训,以及众多科学家从事科研所用的方法和必备的素质等等,以开创交相映发、融会贯通的新局面。经过大家数年来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十多本的 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希望它们能从新的视角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和新的启迪,为后人提供借鉴,为协调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既有对以前探索较少的考古天文学和数学早期源流的探索,也有对栽培作物起源和传播的系统考察,以及相关农业技术传播的考据;既有传统青铜技术的细致考源,也有对近代西学东渐的探究。不仅有对社会文化与科技互动的审视,也有许多实地和实物

8、的考察,研究无疑比以前有新的视角和较大的深化。希望读者能看到一些视野更加宽阔的研究和突破。002总 序学术有赖踵事增华,事业要靠薪火相传。我们深知目前的研究还有较浓的自由探索特色,研究队伍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探索的领域不够全面。疏漏和谬误之处,尚祈方家指正。今后我们将开展更多的新专题研究,进行更全面深入而有意义的探索。罗桂环2017 年 7 月003目 录绪 论/001第一节 明清之际气本论的兴盛/003第二节 耶稣会与中世纪晚期的自然哲学/009第三节 中西自然观的相逢/017第四节 研究回顾及目标/021上篇:西方自然哲学的传入第一章 西方宇宙论的译介与调适/033第一节 早期护教著作/03

9、3第二节 利玛窦的“乾坤”/045第三节天问略:十二重天及天文新发现/057第四节寰有诠:科英布拉学院注疏在中国/063第二章 西方自然知识的传播/073第一节泰西水法:水的哲学及雪花新知/073第二节地震解:一场地震引发的著作/080第三节空际格致:月下缤纷世界/085第四节斐录答汇 与亚里士多德 问题集/99001观念的交织 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下篇:中国士人对西方自然哲学的反应第三章 西方宇宙论的吸收与改造/121第一节 水晶球宇宙体系/121第二节 天球(体)左右旋/140第三节 金水绕日/146第四节“岁原无差”/154第四章 四元素说与水火二行论的形成/163第一节 四

10、元素说的传入/165第二节 五行、四行还是二行?/173第三节 小结/181第五章 三际说的流传与气象新论/182第一节 三际说的传入/184第二节 士人对三际说的反应/188第三节 小结/200第六章 地圆地平之争与“西学中源”说/202第一节 地圆说的传入及对士人的冲击/203第二节 揭暄对地圆说的集大成论证/207第三节 张雍敬对地圆说的反驳/212第四节 地圆与“西学中源”说/216结 论/221第一节 文化调适:翻译中的科学/221第二节 观念交织:传播中的科学/224参考文献/228索 引/252后 记/264002绪 论绪论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

11、坤舆万国全图(1602)开篇即借浑天说和 周易 之言引入地圆说:“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诚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语其德静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天圆地圆的宇宙结构,是西方宇宙论最基本的观点,与中国极为模糊的“天圆地方”观念大相径庭。为了适应中国人的理解与认同,利玛窦采用中国传统浑天说中鸡子的比喻来引介西方的宇宙观。因中国自古没有明确的地圆观念,为让中国人接受这一与经验颇为相悖的理论,利玛窦以 周易坤文言 来说明地圆:古人所谓地方并非指其形体,而是因其德性属静且亘古不动。虽然利氏所指的地圆说与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或浑天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一修辞手法试图消弭中西之间的

12、差异,方便了中国人的理解,屡被后人所征引。这种适应策略显然是利玛窦及其中国助手深思熟虑的结果。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另一方面,中国士人面对传入的西学,亦不可避免地以自有的观念加以理解和会通。或以“心同理同”甚至“西学中源”的观念将西学收入囊中,001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总论”。浑天仪注 云:“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晋书天文志上天体)“有谓地为方者,语其德静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乃化自 周易坤文言 之“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李之藻在 浑盖通宪图说 自序中亦引此言云:“地形亦圜,其德乃方。坤之文曰至静而德方。”可见,利玛窦

13、的这些说辞是与李之藻等人交流而得。感谢郑诚博士提示。观念的交织 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如梅文鼎(16331721)将西方地圆说的多种证据附会于 周髀算经,指出周髀 之中即有地圆之理;或通过不同程度的变形进而整合到传统的框架之内,如揭暄(16131695)在西方水晶球宇宙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元气学说,形成中西合璧、自洽的元气旋涡宇宙体系,以及综合中西气象学说绘制的“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两种进路亦大有区别,前者是在充分认识到西学长处的基础之上,为了体现中国文化的自尊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加以吸纳;后者则对西学多有“误解”甚至排斥,但西学作为一种文化的“他者”促使士人

14、反思中国的传统观念,并为己所用地吸收了西学中的一些“合理”因素。文化交流中传播者的适应策略和接受者以己度人的“创新”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由于东西方自然哲学均深植于相应的文化传统而较少技术性的内容,因此不同自然观念的相逢,相较天文、数学、技术等知识,便会带来更多的文化冲击与激荡。本书所要探讨的就是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知识变形与观念交织。我们不仅要去了解西人介绍了什么、中国士人接受了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要去分析传教士是如何介绍西方自然哲学的,中国士人又是如何应对这种知识的,从而透视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互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教士的不少中文著作其实已非西方原著之翻译,

15、而是一种“文化调和”的结果;中国人对西方自然哲学的反应与吸取,亦不仅仅是明辨是非的借鉴,很大程度上是带有文化偏见的误解或同化。002梅文鼎:梅氏丛书辑要 卷 49,同治十三年刻本,历学疑问补一,“论周髀中即有地圆之理”。翻译本身已是一种文化折衷,但比起这个意义上的翻译,传教士的“翻译”著作更有一种文化调适的策略暗含其中。周振鹤:“前言”,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第一辑,第一册),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5 页。绪 论第一节明清之际气本论的兴盛以最具代表性的儒家而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以天人合一为中心,天、地、人相互关联,气论、阴阳说、五行论、浑天说、盖天说等是其理论基础,气

16、又可以说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气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与内涵。明代中前期,由于宋明理学,尤其是陆王心学的空谈心性,而使格致之学陷于冷落和沉寂。在朱熹(11301200)那里,我们还能见到一些对自然的关怀(虽然其最终指向仍为德性和伦理),而到了王阳明(14721529),则只剩下对人心的澄清了。阳明心学在明朝中后期的影响甚大,心学学派遍及朝野。然而,随着明末政治、社会矛盾的尖锐,尤其是受到满清的沉重打击之后,迫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去反思明朝式微的原因。阳明心学因此而成为众矢之的,人们普遍认为是它的空疏导致了道德的败坏和明朝的灭亡。在反对王学的思潮中,很多学者主张由陆王返程朱,亦有如孙奇逢(15841675)、黄宗羲(16101695)、李颙(16271705)等提出对王学修正的,003此外,在中国的思想史上,道家强调道创生万物的宇宙论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版,第 290-298 页。日本学者小野泽精一等对此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但对明末清初气的观念的新发展未有足够的重视。参见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李庆译:气的思想 中国自然观与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