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尘埃(i) 陇亩(ln)干云霄(n)B危樯(qin) 朔漠(shu) 旧醅(pi)C青冢(zhn) 省识(xn) 幽栖(q)D盘飧(sn) 地僻(p) 粗粝(l)解析:选A。“干”读n。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皇开边意未已未已:不停B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申:陈述,述说C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无边的大漠D漫劳车马驻江干 漫劳:空劳解析:选C。朔漠:北方沙漠之地。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耶娘妻子走相送B画图省识春风面C名岂文章著D幽栖地僻经过少解析:选C。A项,古义:妻子儿女;今义
2、:男子的配偶。B项,古义:青春;今义:春天的风。D项,古义:过访,来访;今义:通过,经历。4请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1)哭声直上干云霄_(2)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_(3)被驱不异犬与鸡_(4)新鬼烦冤旧鬼哭_(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_(6)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_答案:(1)夸张(2)顶针(3)比喻(4)互文(5)比喻(6)对偶5根据相关内容,写出相应的诗句。(1)兵车行中揭露唐王朝穷兵黩武罪恶的一句是:_,_。(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概括昭君不幸一生的名句是:_,_。(3)客至中叙写主人待客情节的名句是:_,_。(4)旅夜书怀中表达对多舛命运的激愤之情的名
3、句是:_,_。答案:(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二、拓展提升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东屯北崦注杜甫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注】东屯:在今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崦:山。(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此处是诗人对“盗贼”的痛斥。B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都使用了衬托的修辞
4、手法。C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D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首不忍久看。解析:选C。C项,“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错,诗人步入山林所见之景确实是清幽的,使诗人原本悲愤的心情得到暂时的缓解,也是诗章节奏的一个变化,但诗人并未因此萌生归隐山林的想法。(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对百姓的同情,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
5、的深深同情;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火,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有感五首(其三)杜甫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注】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之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天中:指洛阳。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位置优越,人们
6、才提议迁都洛阳。B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迁都洛阳。C尾联中的“不过”一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行俭德”的重要性。D“盗贼”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心情沉痛。解析:选B。B项,“寒待翠华春”是反话,实际上表达的是百姓的怨愤。(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答:答案:对于迁都一事,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诗歌中,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迁都的否定态度:诗的颈联两句一反一正,通过对比点明对于巩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尾联进一步说明了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
7、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
8、,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解析:选C。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答案: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
9、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征求:指征敛赋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做铺垫。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
10、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D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解析:选C。C项,“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她本来就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插上篱笆防范她。(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答案:同情弱小,悲天悯人。诗人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劝告亲戚,与人为善。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
11、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评议时政,反对战争。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2
13、)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三、语言运用11将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并将序号写在题后横线处。杜甫的一生,主要表现为生不逢时的忧患他所具有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以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比如杜甫倦夜一诗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答:解析:第句是总说,说杜甫一生主要表现为生不逢时的忧患,然后具体说他所处时代的特点,由虚词“也”可知以下依次为,这种时代特点带来了什么结果呢?从而自然引出第句,第句是说明以上的时代特点的典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