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言郝宏贤同志编写的开发西北、关注教育的倡导者、践行者 余天休教授生平与著述辑要,篇幅不大,是一本使人感动的书。这种感动源于深厚的同胞之情、校友之情、爱国之情。这本书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叙述,对这三种感情做了淋漓尽致的抒发。美籍华人余天休教授是中国社会学初创时期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关注西北、关注教育,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1920 年余天休教授应蔡元培校长之邀回国在北京大学讲授社会学。1921 年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学术团体和第一份社会学学术研究刊物。1922 年提倡“殖边运动”,主张“复兴西北”,组织相关人士来西北考察。1929 年来陕担任(北伐战争时西北大学改称)西安中
2、山大学校长,写成 社会学大纲 一书;时兼陕西省政府顾问,经常深入郊县考察乡间疾苦。早在 80 年前提出“开发西北、关注教育”的观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先声,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胡余锦明女士承扬父亲“关注教育、开发西北”的宏愿,2000 年以来在甘肃、贵州等西部省份连年捐资建校、救助贫困学生。特别是 2007 年捐资 70多万元建立“西北大学余天休助学金”,2008 年捐资10 万元建立“西安胡氏慈善教育助学金”,体现了余教授父女与西北大学和陕西的不解之缘。从余天休教授在美学成回国执教,提出开发西北到他亲赴西安担任校长、推进西北教育,返美后建立中美学院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从
3、胡余锦明女士在西部省区捐资助学到她出资修建陕西抗日军人中条山英烈纪念碑,搜集 800 壮士勇跳黄河抗日史料编写爱国主义教育书籍,体现了一代又一代海外华人关心祖国命运,投身祖国建设,期盼祖国统一、富强的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报国之情。我长期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余天休教授上世纪 20 年代担任过西北大学校长和其女儿胡余锦明女士至今关注西北大学建设感到欣慰。这里要特别提出,被其父女爱国事迹所感动的郝宏贤同志,依据胡余锦明女士提供的基本材料,广泛寻搜、反复考证,编写的开发西北、关注教育的倡导者、践行者 余天休教授生平与著述辑要 一书,真实地反映了余教授的学术生涯和恤民思想,反映了胡余锦明女士的
4、善行义举和爱国情怀,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受助的大、中、小学贫困学生了解余教授父女高尚人格和思想情操不可多得的读本。因兹,欣然为序。张岂之2009 年 6 月 6 日序言/1第 1 章家境与幼年时代/1第 2 章留学时代/4第 3 章回国任事时代(一)/7第 4 章回国任事时代(二)/11第 5 章致力中西文化交流/16第 6 章著述概要/20第 7 章社会学大纲 辑要/26第 8 章经济学原理 辑要/29第 9 章世界联邦政府 辑要/34第 10 章学术与思想/39第 11 章社会政治理论/44第 12 章建设新中国理想纲要/47附录承扬父亲宏愿资助西部教育/51后记/68家境与幼年时代余天休,1
5、896 年 7 月 25 日出生,即前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申时。其时为我国内政外交开始剧变之秋,也就是甲午中日海战后二年,戊戌变法前二年,庚子之乱前四年。这种历史剧变对余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父余治中,为旅美华侨;母亲邓氏,亦岭南望族。岭南在宋元以前地广人稀,其气候温和,农产丰富,近六百年来人口渐众;近百年来,则更人烟稠密,生存维艰。加之国内政治不良,人民不但没有受到政府恩惠,反而遭到残酷剥削。每年都有几十万人迁徙海外寻求生路,单余氏宗族侨居南洋、美洲就有几千人之多。岭南北界大山,东南临海,山明水秀,是我国历代个性较强,不愿接受封建政治恶劣势力统治者的世外桃源。居住在这里的
6、人民性格刚直,勇敢而好动,善冒险而多智。自 1840 年帝国主义列强以鸦片交易打开我国门户之后,这里成为与外洋文化接触最早的地方,远渡重洋到海外闯世界的人最多,感受近代新兴文化接受其影响的人也最多。因之近百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领导者,大多是广东人;广东人也遍布全世界,不管你在南洋、非洲、欧洲、南北美洲,都能看到他们的存在。然而旅居美洲的华侨,则是以籍贯为台山、新会、开平、中山诸县的人最多。余教授是台山县获海区上湾村人,余氏宗人众多,聚集在一起形成村落居住的人有好几万人。他们的先祖是宋代不满意当时社会政治现状而从中原迁到岭南居住的人,至今已有 20 多代。经历几百上千年,特别是明代以
7、后,逐渐移居新会、中山、台山诸县,以聚居台山县的人最多,所有氏系族谱及祖先祠堂均在这里。余教授兄弟三人,其为长;二弟天暖,侨居美国;三弟天乾,早已逝世。余教授自幼与母居家,一切家用均由寄居美国的父亲接济。自六岁起,余教授就学乡塾。但那时乡间教书,老师讲解得少,每日仅背诵四书五经若干页而已。余教授天资聪明,每次考试必列前茅,所读之书均能背诵。但乡间新书缺乏,知识浅陋,只有高小地理课本,使其极感兴趣。除读书外,还参与农事活动。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时到邻近丘陵放牛,有时上山砍柴以供家用。每年秋冬之交,常协助奶奶利用收割稻子之后的空地,种植一些青菜;除去自己家用外,还将余下的菜挑到集市零卖。余教
8、授在乡间读书七八年,因无名师指导,苦无新书可读进步甚慢。这个时期和其他乡间少年一样,对于国家社会、政治问题不知不觉。然而余教授从岭南粤海民风浓郁的环境长大,思想意识和性格特点无不受其鲜明影响。他体质虽不强健,然而精神甚佳,能吃苦耐劳,起居有时,每晚至午夜而睡,清晨即起。不喜欢烟酒,不去娱乐场所,不浪费时间。唯喜欢阅读,喜欢访友,喜欢思考,喜欢写文章,此外别无嗜好。余教授个性甚强,情志操急,态度爽直,忠诚而可靠,勇敢而好动,不说谎,不失约,敢说公道话,敢主持正义,敢为天下先,有军人之风度;处事泰然,对事慎重而有耐心,每商诸亲友而后行;肯牺牲,待人平和而有礼,有政治家之风度;不贪功名,不慕富贵,交
9、友不弃贫贱,只求同道,有豪侠之气概;中年以后,则致力于道学,研究有素,动态为之一变,行事不露锋芒,颇有道家之仪表。留 学 时 代1908 年余教授遵从父命,与堂兄会合赴美。其时是光绪末年,辛亥革命前四年,年仅 13 岁。当时孙中山先生正在美国旧金山组织同盟会,参与者有黄芸苏、崔通约、赵煜、黄伯耀、马超群、李公协等人。余教授与这些革命先行者为伍,是参与工作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同盟会当时办有华侨学校,黄芸苏、崔通约等人担任教师,倡导革命理论,晚上他就在这所学校学习。由此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爱国救民的伟大抱负也即萌芽于此时。余教授到美国后,所上的正规学校亦甚复杂。初为工业预备学校(Cogswell Po
10、lytechnic College),学习木工、铁工、绘画等技术,再拟入陆军学校,后因故中止。这几年间,学术志趣也很复杂。最初对地理很感兴趣,经常购买地图、地理书籍,凡是国内出版的地理书籍差不多都要买来阅读。当时旧金山有两家中国书店,其经常流连于此,特别注意最新出版的地理书籍,而以先睹为快。余教授记忆力甚强,对世界地图更是记忆极清,随手拿起粉笔就能在黑板上任意绘画各国地图。继而对历史产生兴趣,尤其对世界史演变最为关心。不仅经常大量购买历史书籍,并且课余之后,整日流连于各旧书店翻阅历史书籍。倘若遇到好书,必定买来阅读、收藏。余教授喜欢藏书,在其青少年时代遇书必购,但因迁居及旅行损失的书籍也不在少
11、数。上世纪 20 年代其由美国返回祖国任教时,除历年遗失的佳本之外,运回的书籍尚有几十大箱。唯中年以后,因忙于奔走国事,且行踪不定置书较少,然所收藏之书,每年也以百计数。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余教授本拟回国从戎,旋以大势急转直下,于是离开旧金山到美国中部报考大学。1912年考入凡尔巴来素大学(Valparaiso University)攻读法律,1916 年毕业。后又到美国东部东缅因大学(University ofMaine),学习社会、政治、教育、经济等学科。1918 年转入麻省(马塞诸萨州)克拉克大学研究院(Clark University)继续深造。自余教授进入大学学习、研究,到离校
12、回国计有九年时间。在此期间,除攻读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教育学正科外,还选读地质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功课,并且各具相当功底。同时还抽时间利用万国函授学校(International Correspondence)学习农业知识。余教授在美国留学 12 年,除精通英文外,尚初通日、德、法、意、拉丁等语言。曾获法律、教育、文哲等专业学士学位,心理与经济学硕士学位,连年荣获清华奖学金和克拉克大学研究院学员奖学金及研究员奖学金。1920 年获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及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年仅 25 岁,是当时我国留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最年轻的人。余教授学生时代除专心读书外,比较注重参与实践,“
13、时向驻美华侨演讲时局趋势”。他经常利用假期在美国各地旅行,尤其对参观新工商业设施最感兴趣,深入观察,开阔眼界。还积极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不时以英文在美国各种报刊发文畅论时事,向中外人士宣讲中国维新问题。1915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趁机提出二十一条,重又占领中国山东半岛。对此余教授无比愤慨,当即发表用英文写的 从法律观点上透视山东问题 一文,阐述日寇强占我国领土的非法行径,激起旅美华侨及美国友人对日本列强极大愤慨。余教授不仅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而且热血爱国,执言仗义,实为我国当代有数之学者。回国任事时代(一)1920 年夏,应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之邀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是当时同
14、事中最年轻的教授。余教授从美回国时由上海入境,正好这时孙中山先生在上海著述其建国方略,三民主义诸书,劝他留在南方共事。因与蔡校长有约在先,谨允留沪数周,乃于秋后北上,在北京大学讲授社会学原理,与陶孟和成为最早在中国讲授社会学的人。余教授著有 社会学大纲 一书,先以讲义供教学使用,1931 年由北平文化学社发行;社会文化研究法人类之过去现在与将来 等书,也都在北平出版。此外著有 社会学导言 社会学原理 等书,尚未正式出版。1922 年 2 月,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学会并担任会长,这是我国社会学学科第一个学术机构;还创办中国社会学杂志社并任社长,主编社会学杂志 双月刊,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亦为中国
15、最早的社会学定期刊物。该杂志先后出版了三卷 11 册,为中国早期社会学学术建设奠定了基础。此后二十余年,余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法政大学(后改为北平大学法学院)、农业大学(后改为北平大学农学院)、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九一八后迁至北京的东北大学、平民大学以及河北法商学院、齐鲁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过齐鲁大学社会经济系主任)之外,还受聘担任上海大夏大学法律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广东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但均因事未能到任),为中国早期的社会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余教授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最初只能以英语授课。由于离开中国时间较长,除熟悉家乡话和广东方言外,不谙北方
16、语言。刚到北京大学与蔡元培校长会见时,是由在北大政治系四年级读书的族人余文铣作的翻译。但其语言领悟速度很快,等到第二年已经能用国语讲课了。几年以后,对各地方言更是有了深入了解,只要一听某人发言的口音,就能准确判断出他是哪里人,此足以证明其极具语言天赋。余教授不仅是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者,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他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研究,不独长于理论,而且关注实际民生。常谓“中国边邑沃野万里,山河清秀,森林茂盛,可以开矿,可以畜牧,可以垦殖,可以发展商业,然而人口稀少,平均每方公里不及一人;而东南沿海之区,则人烟稠密,生存维艰,一治一乱,循环不已,今后欲解决中国之人口问题,必须移民实边,复兴西北。一则可以巩固边防,二则可以厚利民生,一举两得,实一至善之策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1922 年创办殖边协会并任会长,提倡推进“殖边运动”,同时编辑出版殖边周刊,为开发西北作宣传活动。接又创办边语学校,约请当时在北平南苑驻扎的西北边防督办兼陆军检阅使冯玉祥将军出任该校董事长,聘请蒙藏语言专家教授蒙藏及其他边疆语言,培养开发西北的基础人才。为使西北开发落在实处,时常在北京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