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和顺县文化艺术志:全2册常跃生 主编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7ISBN 978-7-5378-3570-1I.和 .常 .文化艺术概况和顺县.G127.25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28089 号书名和顺县文化艺术志(上下)主编常跃生责任编辑王宜青助理编辑赵勤装帧设计天波名将艺术设计发展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南路57号 邮编030012 电话03515628696(营销部)010-58200905转801(北京中心发行部)03515628688(总编办公室)传真03515628680 010
2、-58200905转802网址http:/E -印刷装订山西新华印业有限公司开本7871092 1/16字数700千字印张45.5印数1-2000套版次2011年11月 第 1 版印次2011年11月 太原 第 1 次印刷书号ISBN 978-7-5378-3570-1定价180.00 元(全2册)顾问侯文禄聂元龙胡志毅 主任杨建平副 主 任杨治国韩亮刘素英常跃生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马玉禄王瑛白玉江白雪松冯锦昌刘文彦许乃生杜文军宋海涛张锐锋张虎林张培林郑月林赵世芳高天红曹永红焦荣贵翟国祥樊彦主编常跃生编辑晋仲德樊宝锁裴四元张荣堂陈晋兵薛京云工作人员裴向军李强赵庆琴祁峰徐杰策划常跃生马玉禄编审
3、委员会和顺县文化艺术志和顺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建平题中共和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亮题编纂人员合影(左至右:王瑛、裴四元、晋仲德、胡志毅、常跃生、樊宝锁、郑月林、薛京云)编审人员合影(左至右:薛京云、张云堂、聂元龙、陈晋兵)和顺县城全貌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0 凡例 一、和顺县文化艺术志为和顺县文化艺术专业志书,共六章。详今略古,存真求实,体现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力求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二、以事分类,以时为序,时经事纬。层次结构为章、节。三、取事上溯有史料记载,下限至2010年。大事记从近代历史写起,以公元年为小标题依次排序。四、除引用史料外
4、,均以语体文记述,使用国家统一公布的简化字。五、采用志、述、传、记、录诸种体裁,以志为主,附图、表、照片。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六、纪年,民国以前一律采用历史纪年,汉字书写,括注公元。民国时期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每段首次出现括注公元。解放后,以1945年4月28日和顺县城光复为界。七、数字用法,除引用民国以前的历史数据外,一律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于1986年12月31日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八、志内资料,除大部来源于县档案馆、图书馆、机关档案资料和有关志书外,部分通过采访核实整理成文。一般不注出处,其余皆随文注明。凡 例1019HE SHUN XIAN WEN H
5、UA YI SHU ZHI和 顺,地 处 山 西 省 东 部,太 行 山 中 段,地 理 坐 标:东 经11305-11356,北纬3703-3736。全境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为晋中市版图最大的一个县。其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当城村背窑湾旧石器晚期洞穴遗址距今31800年,较北京山顶洞人早14000余年;城郊北仓新石器时代绳纹陶片及灰烬堆积层,尽皆8000年前遗物。春秋名盖与,战国称阏与,北魏改为乐平,北齐置为梁榆,隋开皇十年(590)更名为和顺至今。和顺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四周关山紧锁,险隘环峙,历史上素称“山高风猛,石厚土薄”。的确,这是一块贫瘠而又丰腴、粗犷而又妖
6、娆的土地。世世代代生存在这里的人们,以其特有的勤奋、艰辛和智慧,在一切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发着、建设着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创造了绚丽缤纷而多元一体、博大精深而朴实隽永的传统民族文化,诚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10月7日,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入晋;16日,教导团5连首登和顺县城。11月7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任弼时率总部在石拐召开会议,决定以太行山为依托,创建晋冀豫根据地,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在和顺这片土地上,遍布八路军高级将领的战斗脚印,许多著名的战役,以其赫赫战绩,光耀青史。在抗日战争和解
7、放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中,和顺成千上万的民众参军、参战,1000余名勇士赴难,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真是血沃中原润大地,概 述2 概述 义薄云天裕后人。和顺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底蕴历来为世人所公认。过去每逢春节、元宵,和顺大小乡镇、村庄甚至山庄窝铺都有“闹红火”的习俗。流传在北乡的俗谚“温源丝弦高邱唱,牛川竹马后峪纲,石勒打瓦三岔口,三战吕布南李阳”和和顺县志记载的“上元节,里巷立社逐门张灯火三夜,以祈丰年”都充分显示了春节、元宵“闹红火”的悠久历史和热闹场景。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民间歌舞26种,民间曲艺8种,民间灯火9种,民间鼓乐6种。而春节、元宵“闹红火”的习俗,不断发展演变,内容更加丰富,
8、形式更加多彩,范围更加广泛,规模更加恢弘,成为一种“与民同乐”的有组织的群众文化宣传活动,被载入史册。和顺戏曲艺术由来已久,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合山懿济圣母庙已出现可专供演出使用的砖砌木结构戏台;明清时期和顺较大村庄多建有业余戏班,俗称“嗜好班”或“十好班”,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之后,私营专业戏班逐渐兴起,开始以山西地方戏曲中路梆子为主。明代初时,一位南方陈氏商人,将一些新奇别致、悦耳动听的节目和曲牌,传入和顺凤台,经过吸收演变,逐渐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戏曲表演形式凤台小戏。弦腔剧种在夫子岭一带流传已历6代之久。开始由河北省传入和顺,与流传在河北一带的“弦弦腔”、晋
9、西北的“罗罗腔”同出一源。据张科老艺人韩金和回忆,哈哈咳从平定传入张科,大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山西是“多剧种之乡”,历史悠久且剧种繁多,大小剧种52个,和顺则有中路梆子、凤台小戏、夫子岭弦腔、张科哈哈咳等4种。1938年10月,和东抗日高小(校址在灰调曲)抽调近30人到左权寺坪接受艺术培训,返县后于次年3月成立“太行剧团”,同时在八路军工作团和牺盟会的支持下,“抗日话剧团”成立。1940年,和西、和东政府相继成立“救灾剧团”,并先后恢复了较大村庄的业余剧团。1944年,松烟业余剧团曾代表和东县赴太行一分区驻地河北赞皇王家坪参加文艺会演,受到党政军领导及群众称赞。1945年和顺县城解放,和西晋
10、剧团与和东松烟业余剧团合并为“和顺大众剧团”,1949年解散。3021HE SHUN XIAN WEN HUA YI SHU ZHI1956年,县委、县政府应广大群众的要求,组建“和顺晋剧团”。面对资金匮乏的现实,县长王一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全月工资120元捐献给剧团,在其号召和带动下,各阶层干部、群众纷纷响应,踊跃捐赠,捐款总额达两千余元,剧团得以起步。从1956年建团到2003年剧团解散,40多年来,虽经“反右”特别是“十年浩劫”的干扰,但和顺剧团不负众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兴旺发达起来。排演了许多传统优秀剧目,改编和创作了八件衣铡赵王杀惜三入洞房红杏出墙六盘山下烽火换锅等历史剧
11、和现代剧。培养了杨秀英、刘元芝、王二庆、王晓萍、李秀清、刘有凌等一批优秀演员,多次获得省市会演、调演奖励。1984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和顺剧团灌制杀惜三上轿全剧及三入洞房杨贵妃哑女告状审子辨奸铁炉关血手印花烛恨等剧目的部分唱段,1987年正式向海内外发行。和顺晋剧团的事迹被编入中国表演艺术团体大全,其声誉遍布东山,享誉三晋。与此同时,县文化系统还组织力量,对凤台小戏、夫子岭弦腔、张科哈哈咳进行了发掘、整理工作,使濒临绝种的剧种焕发艺术青春。文学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顺人民旧时以农为本,守土重迁,安贫乐道,历朝学士甚少。尽管如此,先辈仍为后代留下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明成化十四年进士
12、、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的王佐有东嘉先哲录20卷、琼台外纪5卷、珠崖录5卷问世;明成化二十年进士、被称为“学传古今、道期圣贤的学者贤哲”王云凤有小学章句4卷、虎谷集21卷遗存。特别是明弘治十年,王云凤被权奸李广、刘瑾迫害,含冤下狱,在狱壁上写下了4首诗,以诗明志,弥足珍贵。清代有道光壬辰进士杨晓昀的杨春野文集,还有赵漪、胡淑寅、赵尔觐、赵浚等人的诗作;民国时期,见诸和顺县志的有王树伦、杨廷采、郭海林的诗作多篇,可窥见其时文学创作的一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和顺人民在参军、参战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歌谣,以宣传抗日、组织群众。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晋中三晋文化研究会编
13、写出版的晋中抗日歌谣选4 概述 中,收入和顺歌谣34首之多。1997年,和顺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文化理论工程之一、太行革命诗歌浩歌赋太行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包括古体格律诗、现代自由体、歌词民歌体(歌谣)等300余首,不少诗歌是读者罕见的。上述两本诗歌集为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昭示,和顺文学艺术创作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数量多,质量高,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有的作品已跻身于名著行列,在国内文学艺苑中占有一席之地,为资深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所瞩目。在文学创作方面:和顺籍作家刘江继1959
14、年出版长篇小说太行风云之后,又出版了两部反映抗日斗争故事的长篇小说太行飞虎队烽火摇篮曲和一部与他人合作的电视连续剧虎啸太行等;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完成了两部长篇巨著剑和韶华时代。继刘江之后,一批中青年作者崭露头角,逐步成长,其作品丰富了和顺的文学创作,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杨治国的评论文集小人物点评孟子,赵世芳的游记散文跟着古志游和顺,长篇小说阴阳道,中篇小说心向何处村事漫说孟庄故事故城之秋等,短篇小说老二杆下山那些年月那些人花烛夜等。以前,境内绘画者甚少,少数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以其精湛的手法,在庙堂壁画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稀世之作。解放前后,韩忠晋所遗国画尚存有桃源问径昭君出塞等数幅。新中国成立
15、后,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国画,在境内不断发扬光大,其中成就较大的有张培林、许乃生、赵宝兰等人。除卓有成就的国画艺术之外,许乃生的版画,毛建国、赵宝兰的篆刻,张涛的油画,张兰、许健的水粉画,张治林、韩怀斌、王魁云的山水画等,在和顺绘画艺苑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在雕塑艺术方面,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的石牌坊,可谓石雕中的极品,艺术价值极高。河北村真武庙于2003年重修时,在庙前院基石壁上刻有二十四孝图,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亦为雕塑中的上乘之作。民间艺人巩富昌、后起根雕艺人刘千云,以树根的原有形态为基础,以写真5023HE SHUN XIAN WEN HUA YI SHU ZHI
16、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雕刻出许多艺术精品和室内装饰品。和顺有200多年历史的根雕艺术,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五谷画、中药画、绒画、布艺、剪纸、刺绣、玻璃画、火笔画、铁画等,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长足发展。和顺传统音乐最早出现的形式是“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劳动号子是在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动劳动情绪而即兴创作的一种民歌,如“打夯歌”、“踩曲歌”等;民间小调是经过艺术加工、曲体较为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委婉的民歌,如流传在和顺民间的山鸟飞在圪针上葱根萝卜紫皮蒜大红果子绿叶叶等。民间还有专为婚丧嫁娶服务的“八音会”。随着舞台艺术的繁荣,以唱腔和音乐设计为标志的戏剧音乐也从开始的移植步入创作阶段。伴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专业音乐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焦云贵、杜文军、王志清、刘友善、张虎林、高天红、赵瑞明、宋海涛、杜永胜等一批音乐爱好者在报刊、会演和大赛中崭露头角。2000年,县文化馆选送的邻里乡亲短信情缘晋商茶叶路犁子歌庄稼汉回太行心问等7首歌曲参加山西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作品大赛,均获得奖励。随着专业音乐的蓬勃发展,音乐、器乐表演艺术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