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书推介ISBN 978-7-5117-3959-9书名:英语习语文化探源及翻译研究作者:林丽霞 著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 年 3 月定价:78.00 元购书电话:010-52612316涉农英语习语文化特征及其翻译研究 习语是一种通用语言,是人类语言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群众生活经验凝结而成的结晶。习语恍若镜子,不仅能清晰地反映一个民族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征,还能映射一个民族地理、历史、心理等人文社会现象。习语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人们为了借用语言形式传播生产劳动知识,便采用更为简洁凝练却又语义丰富的习语来进行知识传播和智慧传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习语的社会功能也日渐丰富,成为
2、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学习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是语言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管窥习语文化,也是希望借助这种微观文化形式洞悉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通过解读习语的文化意义,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生产生活的经验,更加清晰地认识部分民族历史事件和生活传说背后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决定文明形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是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国自古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农业是我国生产的主业和本业,“以农为本”“农固邦本”“无农不稳”表达的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农业生产的高度肯定。由于农业生产地位的重要性,我国劳动人民创造
3、了大量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习语。中国谚语资料一书收录了数万条习语,其中以农业为主题的习语数量占 1/5 以上。从耕田、选种、育苗、播种等农业生产环节到稻谷、小麦等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生长特征,从各地水分、温度、气候、气象的归纳再到二十四节气的农田管理经验,都可在我国农业习语中找到诸多痕迹。农业习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农事经验的结晶。通过对我国农业习语的总结和分类,可以得出其具备以下 3 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区域性与共通性。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地势不一,山地、丘陵、平原各有不同。各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农作物种类的不同,故而有“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
4、”的说法。不同地域农作物的不同,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农业习语,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如在西北地区有“麦黄种糜,糜黄种麦”的农业习语,而在华东地区农业习语则变为“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但与此同时,农业习语也呈现出不随气候条件和地势条件转换的共通性,如华东地区的“割麦如救火”与华北地区的“麦收如救火”便有内涵相通之妙。二是概括性与科学性。农业习语的产生原本是为了方便农业生产经验的传播,因此简洁凝练、高度概括是农业习语的重要特征。以农业习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为例,该习语旨在告知人们,如果要种植瓜果、蔬菜豆类等农作物,最好是在清明节前后完成,这样才会有好的收成。短短八个字,不仅便于传播和推广,还高度概
5、括了农作物种植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农业习语虽然简洁,但却蕴含了许多科学道理,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经过长期农业生产的试错提炼出来的,农业习语之所以流传至今在于其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三是群众性与通俗性。农业习语来源于农业生产,其蕴藏的生产生活智广告 8 慧帮助人们增产增收,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农业习语由劳动人民创作和制定,而劳动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因此其创作的农业习语具备高度的群众性和通俗性,往往即听即明,无须过多的语义阐释。与中文农业习语相对应的重要参照物,是英语农业习语,即涉农英语习语。以英国为例,其作为四周环海的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的农业生产存在诸多差异,因而其涉农英语习语也有着与
6、中文农业习语相异的文化特征。英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湿,牧草丰盛,其畜牧业十分发达,加之英国海岸线曲折绵长,因而其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也成就了当地涉农英语习语的文化特色。如涉农英语习语“It is by the head that the cow gives milk”和“Shear your sheep in May and shear them allaway”等农业习语与畜牧业息息相关,“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和“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等
7、农业习语与渔业发展相通。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为语言的形成提供了养分,文化也是理解各地习语内涵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对涉农英语习语进行翻译时,需要从涉农英语习语形成的人文背景出发来进行相应的解读。一是地理环境。大多数涉农英语习语诞生于海洋国家,因而其充满了与海洋和水有关的习语表达。如“不知所措”的英文表达是“all at sea”、“艰难生存”的英文表达是“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都与海洋和水有一定的关联。二是饮食习惯。我国以米饭、馒头等食物为主食,而英国人喜食面包、奶酪、黄油等食物,饮食习惯的不同也使得涉农英语习语表现出与食物挂钩的差异性,如英文表达“big
8、cheese”“a piece of cake”,在中文表达中被翻译为“大人物”和“小菜一碟”。三是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宗教信仰,由于其对民族生产生活影响之深刻,因此或多或少映射在一个民族涉农习语的表达之中。如,在英语涉农习语表达中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时常出现,因此其翻译也须结合宗教背景才能翻译得准确、得当。在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成为常态,英语涉农习语作为英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重点所在。了解涉农英语习语的历史来源、分析涉农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追溯涉农英语习语背后的文化典故、探讨涉农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以涉农英语习语为切口来缩短
9、中外文化交往距离、强化中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针对涉农英语习语文化特征及其翻译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经中央编译出版社于 2021 年 3 月出版的英语习语文化探源及翻译研究一书提供了诸多理论指导。该书系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林丽霞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研究总结的一部实用性英语翻译专著。作者林丽霞不仅是厦门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博士后,还是菲律宾大学访问学者,其对英语习语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对于英语习语翻译有着较为独到专业的见解。全书共 7 个章节,分为 3 个篇章。第一篇介绍了习语的起源与特征,从历史、宗教、
10、神话寓言、风俗习惯、文学作品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的起源,并阐释了英语习语约定俗成性、民族性、比喻性、固定性等文学特征。第二篇介绍了英语习语典故,其中自然环境影响包括动物、植物、颜色等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体育、饮食、服饰等,人类自身属性包括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生理组织等。第三篇为英语习语文化翻译,从灰色系统理论出发为英语习语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还提供了近似原则、弥补文化缺失原则两个英语习语文化翻译原则,以及英语习语文化翻译的方法与技巧。英语习语文化探源及翻译研究是一本集合跨文化、跨语言研究成果的实用指南,对于我们开展涉农英语习语文化特征及其翻译研究亦有诸多借鉴价值。关于涉农英语习语的翻译
11、,可遵循以下基本的英文翻译原则:译文与原文思想一致、译文与原文笔调一致、译文与原文具备同等的流畅性,即忠实、恰当、通顺。在此基本的翻译原则基础上,涉农英语习语翻译还存在诸多特殊性。涉农英语习语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句型简单灵活,语义丰富多样,农业特色明显。涉农英语习语翻译还必须遵循习语本身的语言特色:结构上,译文也应凝练简洁、匀称和谐,尽量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表意上,涉农英语习语看似含蓄,意在言外,因此其译文也应附带习语原有的思辨性;内涵上,涉农英语习语具有较强的地域风味,因此,其译文也应该考虑乡土情调,尽量保留习语原有的语言特色,如隐喻、类比、押韵等修辞特色,不能一味追求通顺而摒弃其
12、习语背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此外,作者针对涉农英语习语的翻译还专门强调了对英语习语文化的探源,即从历史渊源入手,先理解,再表达。只有真正理解涉农英语习语的创作背景和演变经过,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神形兼备”。所谓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对涉农英语习语渊源的理解,还应包括对英语语义、语音、词形等微观语境的理解,以及对涉农英语习语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宏观背景的理解。总之,理解是涉农英语习语翻译的灵魂和主线。习语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涉农英语习语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漫长农业文明中提取淬炼的智慧结晶,而涉农英语习语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解读方式,更是跨语言、跨民族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涉农英语习语文化特征及其翻译研究既是习语文化传承发扬的必然路径,也是世界一体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课题。对此,英语习语文化探源及翻译研究一书列举了大量英语习语翻译的实例,其内容丰富、阐释详细,对于我们研究涉农英语习语翻译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文/吴丽冰(闽南师范大学,讲师)广告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