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34MB ,
资源ID:2332691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326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声动我心:介质本体论视角下有声书评物质性优势_袁桐.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声动我心:介质本体论视角下有声书评物质性优势_袁桐.pdf

1、XUESHUYUANDI 学术园地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23 年 第 02 期19声动我心:介质本体论视角下有声书评物质性优势文袁 桐摘 要 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媒介变革使有声书评的生产与传播得以快速发展。尽管有声书评并非新事物,但学界的相关研究较少。较之文字书评,有声书评在情感要素、身体媒介、感官平衡、场景伴随四个维度上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声音的情感属性有利于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强化其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其次,身体媒介则通过建构具身性交往空间来提升传播效果;再次,有声书评带来的感官平衡也有助于认知平衡的建立;最后,声音的立体传播特征与移动媒体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有声

2、书评的场景伴随功能,提高了受众信息接收的自主性与便捷度。但辨证来看,文字与声音各有所长,有声书评所存在的感性偏强、版权隐忧等局限与问题亦值得重视。关键词 有声书评 物质性 声音哲学 立体传播所谓有声书评,是指以声音为传播介质的书评形态,包括单一的音频书评和有图像或人像出镜的视频书评。回顾书评发展史,无论是面对面的口声相传还是依靠电子技术的声波传输,书评从诞生至今一直存在着有声的传播形式。尽管文字书评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随着新媒介的不断涌现,有声书评得以迅速发展,并以多样化的形式活跃于各类媒体平台。从网络视频“一千零一夜”、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 FM,到以知识付费为核心的“罗辑思维”,再到

3、短视频风口下的抖音书评(如樊登读书等),有声书评在视觉文化盛行、呼吁听觉文化回归的当下呈现出了新的活力,其不断壮大的发展态势不仅对书评生态和书评文化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也在经济层面为图书销售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上述现象自然引发一个思考:为何有声书评能在当代获得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数字媒介与网络平台的技术可供性使有声书评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更为便利。同时,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书评经济意义的变革以及媒介生态的变化等也都促进了有声书评的快速发展。不过,这些技术与社会层面的因素给文化生产带来的影响常常是广泛的。换言之,文字书评同样受到了类似因素的影响,但文字书评与有声书评在数字媒介中的生产、传播与消

4、费却呈现出巨大差异。当有声书评得以快速发展时,文字书评仍在艰难探索自己的数字化变革之路。因此,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有声书评的传播特征,或许我们应该暂时搁置媒介技术的维度,转而从物质性和本体论层面叩问:与“文字”相比,“声音”有何优势与价值。近年来,声音或听觉研究引发了多个学科的关注,并日益成为国际国内学界的一个热门。就传播领域而言,学者们往往将声音视为一种“媒介”,并从媒介史、媒介物质性和媒介哲学等面向来探讨声音的社会蕴含。1本文也将立足于这一研究脉络讨论声音的物质性特征,但与既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试图把声音传播分为介质和媒介两个维度,并采用介质概念来进行物质性讨论。这种二分法的原因和目的是,在强

5、调本体论层面的声音物质性特征时,也为声音传播的“载体”和“通道”留下空间,并期望激发媒介社会学上的想象力:新媒体尤其是数字媒体如何改变和重塑了声音的传播逻辑。同时,也不同于既有关注音乐、文学、新闻和广播等领域的声音研究,本文将视角集中于书评领域,探讨近年来日益流行的有声书评究竟具有何种物质性和介质性上的特征与优势。学 术园 地 XUESHUYUANDI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23 年 第 02 期20本文的基本立论在于,强调有声书评在传播介质维度上所拥有的不同于文字书评的独特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以自身“形式”影响到了书评“内容”的生产,同时也对书评的传播效果、接受场景

6、、接受习惯,以及书评的传播格局、经济模式和文化蕴含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将从情感要素、身体媒介、感官平衡和场景伴随四个方面论述有声书评的传播特征与介质优势。一、有声书评的情感性“情感”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有学者将“情感转向”视为社会科学研究中自“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后的第三次思想转型。2在这个视角下,我们不难发现,与文字书评相比有声书评更加富有情感特征。例如,柏拉图就认为,文字是理性的,而口语(声音)是感性的。3与之类似,海姆斯沃斯(KatieHemsworth)更是直接指出,声音本就是一种情感形态(modalityofemotion)。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

7、容易快速地从他人的口气(包括语音、语调等)中识别对方的情感与态度。同样的话语以不同的口气说出,所呈现的情感蕴含也截然不同。因此,文字与声音虽可传递相同内容,但二者的区别仍是巨大的。概而言之,文字是抽象的、静态的、平面的,而声音则是具体的、动态的、立体的。本雅明在批判现代性时也着重强调了声音传播所塑造的“讲故事”传统的价值,即“听故事的人总是和讲故事者相约为伴,甚至故事的读者也分享这种情谊”。5他认为文字印刷是理性而冷漠的,而且摧毁了声音传播营造的互动性、情感性和在场感。沿着上述思路,有声书评对情感的营造与传递可归纳为三种形式。一是声音的修饰。音乐向来被认为是利用声音表达情感的极致形式,它主要通

8、过旋律、节奏与和声来传达各种各样的丰沛情感。在有声书评中,其理亦然。朗读者往往通过对音调、音量、音速、响度等类语言的控制来表达不同感情,这种有感情的人声来源于文本但又超越了文本,因为它在文本之外增添了浓厚的情感态度,这些情感更容易入耳达心,令听者产生内心的波动和情感的共鸣。例如,喜马拉雅平台上的“新京报大咖图书馆”就特意邀请专业播音员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录制和分享有声书评。专业播音员和心理咨询师以专业知识为背景,擅长通过对声音的修饰以更好地传播书评内容及相应情感,从而引发听众共鸣。二是声音的搭配。类似于音乐中的和声,有声书评还常常通过相同时间内不同声音的搭配来强化情感。而且,有声书评在进行声音搭配

9、时,恰恰是在人声之外搭配了与书评内容的情感风格相吻合的音乐,这与电影中的配乐同理。例如,在抖音有声书评中配乐便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背景音乐以书评内容为标准进行精心选择和搭配。音乐理论认为,音乐的速度、力度、色调上的丰富变化可以即时地塑造着人的内心轨迹,并最终唤起情感。6当这些音乐经过选择性剪辑之后,其与有声书评的人声相调和,形成声音情感和书评内容、思想的复调美学,在解放受众视觉、带来听觉享受和情感波动的同时,也促进了受众对书评内容的记忆与理解。三是声音的氛围。无论是人声的修饰还是配乐的选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有声书评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声音天然与空间有关,安德森(BenAnderson)从空间角度

10、讨论情感时所提出的“情感氛围”(affectiveatmospheres)概念有助于我们思考声音、空间与情感之间的关系。7声音的立体性、临场感和情感特征使其在营造空间意义上的情感氛围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环绕性、沉浸性的听觉体验会进一步加强声音的情感效果。最终,得益于丰沛的情感力量与沉浸式的听觉享受,借助声音的修饰、搭配和情感氛围的营造,有声书评的传播效果得以大大增强。显然,这种情感渲染是文字书评难以具备的。二、以声夺人:有声书评中的身体媒介以身体为媒介的互动是人类最基础的交流方式,也是社会经验和行为过程出现的起点。8但在整个传播学的研究历史中,身体却一直被置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其主要原因是,笛

11、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对思想史影响巨大,身体常常被视为信息接受的一个渠道和中介。而事实上诸如听觉、视觉、味觉等知觉类型与意识和情境高度相关。9身体在传XUESHUYUANDI 学术园地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23 年 第 02 期21(dialogue)和撒播(dispersion)。15显然,文字书评属于典型的撒播,而有身体在场的有声书评则在撒播之上又具备一定的“对话”特征,后者所建构的“类社会互动”空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话”所营造的亲切感不仅让传受双方变得更真实,而且更重要。如今许多作者出版新书后都会到一些书店进行新书演讲或签售,这些临场感的创造即是为了在文字背

12、后增添一些具身的亲密。在有声书评的实践中,这些具身性的沉浸体验和情感勾连不仅拓展了受众的信息接收维度,同时还会增强受众的图书购买愿望。总体而言,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广泛运用与听觉文化的回归,被隐蔽的身体卷土归来已成为一个趋势。例如,虚拟现实和元宇宙期盼所体现的具身性想象正在成为数字技术发展的一个明显方向。未来基于虚拟现实的书评生产和传播(声音和身体的交相辉映)也因此值得关注和期待。三、有声书评促进感官平衡与认知平衡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介是人的延伸”,其中延伸的实质是对人的感官、器官、功能的强化与放大。但当某一具体感觉被强化或延伸,便会带来感知比率的变化,而比率的变化终将导致人的变化。16传统的

13、传播研究常常将身体作为一个中介和渠道,研究重点在于文本和内容。但不同感官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实际上塑造出了不同的认知结构,尤其是在多元感官同时进行信息接受时,受者的整体接受框架将变得更为匀称。在麦克卢汉看来,获得感官平衡是人类存在的一项本能。因此,声音的物质性优势就在于它从根本上平衡了人类的感知比率,让感官平衡在数字时代成为一种普遍可能。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问题,麦克卢汉将人类传播史分为部落化、脱部落化和再部落化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形态。在部落时代,口声相传使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感知世界,并带来思维与感官平衡。但印刷术的出现让文字成为霸权性介质,视觉压倒听觉,造成

14、线性而单一的思维方式。而在电子时代(如今则是数字时代),声音重返历史舞台,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再次变得多元,借助声画及文字共存的信息环境,人类的感官重新获得了平衡。在有声书评中,播中具有双重作用,在传者一端,它丰富信息的意涵;而在受者一端,则起到建构接受场景和受者认知框架的作用。麦克卢汉认为身体是所有媒介与技术的本源,10身体勾连起媒介、技术、社会与文化,在整个媒介环境和传播过程中,身体非但不是边缘的,反而处于中心地位。11声音研究的学者认为,声音与身体密切相关,声音一旦发出便宣示着对身体的召唤。12日常用语中所谓的“先声夺人”即是此理。而且,声音不仅召唤着聆听者的身体,同时也往往在传者层面蕴含

15、着身体的在场。在这一点上,与文字相比,声音对身体的调用便更为深入和广泛。正如前文所述,有声书评包括单一的音频书评和有图像或人像出镜的视频书评。前者是一种隐藏的身体,而后者则是一种显性的身体。它们的共同点是,皆以身体在场的方式建立起书评传播的具身性特征。这种特征让有声书评获得了区别于文字书评的两大优势。一方面,书评人的身体表达丰富了书评传播的信息内涵及维度。麦克卢汉在分析身体与媒介技术间的关系时认为,随着媒介的不断革新,身体已经成为媒介技术的一个伺服机制(servomechanism)。13在有声书评的传播过程中,书评人也将受到音视频技术的影响,并在技术与受众的双重想象下进行自我呈现。这种呈现正

16、如奥尼尔所谓的“交往身体”,它不同于“生理身体”,后者是人的自然肉身,而前者是社会性的文化载体,也是社会交往和体验的符号。14在“开卷八分钟”“一千零一夜”以及抖音有声书评中,书评人利用穿着打扮和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等副语言来契合书评内容,使其变得更为形象,同时完成自我形象与社会符号的建构。对于受众而言,书评人的身体所传达出的信息不仅具象而且具有人格特征,后者将显著增加书评人的象征资本,并对其品牌效应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身体的在场重塑了书评传播的交往空间和交往场景。无论是隐藏的身体还是显性的身体都拉近了传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传统的印刷文字虽具有跨时空、大规模传播的优势,但同时也加剧了身心的分离。文字传播分离了口声相传中身体与身体之间的联系,让传播的亲密感转化为遥远的疏离感。彼得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传播观,对话学 术园 地 XUESHUYUANDI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23 年 第 02 期22声音对感官平衡的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没有声音的在场,人类的感官是失衡的: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单一的,信息的维度也是单一的,人的认知与存在也因此变得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