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书书东岳论丛Jan,2023 Vol44 No12023 年 1 月(第 44 卷/第1期)(Dong Yue Tribune)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1ZD02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洪向华(1970),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赵培尧(1996),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 2
2、223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 309 页。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解构、建成逻辑与实践进路洪向华1,赵培尧2(1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91;2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摘要 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必须以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为支撑。新时代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当其时。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理解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从基础理论出发厘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要素内涵,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逻辑,明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方向与路径指向,以清晰的理论导向和明确的战略定位确保文化建设新实践的顺利实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文化基础。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53(2023)01000508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逐步迈上“强起来”的新
4、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仅要以充实的物质文明建设作为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亦不能缺席,要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确保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当其时。必须厘定和阐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内涵,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逻辑,明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方向与路径指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动力、夯实文化基础。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解构“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
5、,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以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历史性实践进展,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当下,我们正5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23.01.001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有能力开拓文化事业的全新局面。在机遇与变局并存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基础理论出发厘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素内涵,整体透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时代定位,确保理论导向不偏颇、不走样,保证文化建设相关实践的有序展开。(
6、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素拆分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抽象理论的精准把控离不开对每一要素的准确定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组合性理论术语,也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矛盾主体。从名词分析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解构,不难发现其主要由“社会主义文化”和“强国”两个关键要素构成。而这两个要素实际上又能分别进行再次拆分,使“社会主义”“文化”“强”都成为国家的修饰限定词。因此,就要素解构而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主要用于描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产生的、具有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国家形态。现阶段文化建设领域有许多与文化相关的概念在表述上差别细微,而在具体语境中却承担
7、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词义语境中,“社会主义文化”特指中华先进文化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总体上可以相互置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中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质:“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党的十五大报告阐明了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及其发展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
8、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内容细分为三个分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关键要素。据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重要分支,组成了新时代时域内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
9、容。综上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中的“社会主义文化”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内容,具体可细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还未有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强国的先例和范本。文化建设领域工作者在进行文化强国基础理论梳理和话语体系建构时,要保证理论清晰,防止概念滥用,避开概念歧义、过度解读等错误极端。何以为“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进行程度上的合理判定是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首先,强国之“强”是描述和判断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标准,其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
10、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阶段性最高目标,其与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强起来”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而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中,“强”实际上引申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顶层设计中的关键议题,即文化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文化建设何以为“强”,需要在合理的评价体系中采用定性分析、指标考量等方式处理文化强国的界定维度,并在理论规制和实践监督的“坐标系”下循序渐进。当下,学界现已有部分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6东岳论丛Jan,2023 Vol44 No12023 年 1 月(第 44 卷/第1期)(Dong Yue Tribune)江泽民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
11、社,2006 年版,第 33 页,第 1718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 32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 43 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量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框架参考。建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同步条件,也是对强国之“强”在文化维度的实时洞察。文化建设工作者要关注并致力于评价体系的完善工作,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共同见证 2035 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如期实现。其次
12、,“强”在词语属性上又能作为使动词,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动性。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战胜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强调“文化强国”能够使文化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位置更加突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整体透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也随着文化建设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飞跃而得到
13、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并对其作出了具体阐释和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殷切期盼。步入新时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
14、事业的改革发展,以实践广度论证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论深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划定了具体的时间规划,即到 2035 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作出了重申和展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文化强国”,聚焦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五维重点,
15、使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实践导向更加凝练、鲜明,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整体形象也正日渐成熟。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阐释。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之维。描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个前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分别对应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16、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也在不断提醒着人们只有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中国梦,只有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互为补充、共同发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才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精准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不仅要对其组成要素完成逐一拆分和解读,也要在国家7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解构、建成逻辑与实践进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 8 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 44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 4243 页。事业全局中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定位和整体形象,及时把握时代机遇。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逻辑从建成逻辑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进行解读,可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