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08 ,大小:4.82MB ,
资源ID:2335933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359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华美德25讲第2版_王晓峰编著.pdf)为本站会员(g****t)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华美德25讲第2版_王晓峰编著.pdf

1、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推介的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华美德25讲/王晓峰编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7ISBN 978-7-206-10830-3.中.王.品德教育中国.D64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49510号中华美德25讲编著:王晓峰策划:王新责任编辑:杨九屹王斌封面设计:孙浩瀚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行(长春市人民大街7548号邮政编码:130022)印刷:长春方圆印业有限公司开本:710mm1000mm1/16印张:13字数:200千字标准书号:ISBN 978-7-206-10

2、830-3版次:2015年5月第2版印次:2015年5月第1次印刷定价:20.00元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出版社联系调换。导言(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道德作为立人立事的标准,用以塑造民族的灵魂,协调人们的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当今中国如何承接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总书记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3、全民“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才能有效地承接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和“德”组成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古人认为:“道之在我之谓德。”古人把德与道直接相连,德是内在于人的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最大的“德”,就是“道”的体现和作用。“道普德溢”,天下太平,这也1是中华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要达到的社会境界。易经被视为中国的“群经之首”,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与道德紧紧相依,道德一体的文化精神是易之本。周易 说卦传认为:“圣人之作易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至于命(天命,即自然规律)。”就是说,圣人作周易,是为应和、顺从道德,制定礼仪准则,深入

4、研究事物的道理和性质,直至认识自然规律。周易 系辞下指出,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公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上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品德高尚的人),道德是立身立国的根本。孔子梦寐以求的“道(引导)之以德,齐(规范)之以礼”,正是这种理念的传承和发展。说明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人们就把社会道德养成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上了。(二)中华传统道德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有明显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决定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走向,而且制约着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现在以至将来的发展和命运。开放性的道德心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首要特征。如何对待人,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道德理念的核心

5、要素。在这个问题上,中华民族在古代就十分珍视人和人的生命。从文王之仁“泽及枯骨”的故事,到武王接受周公的建议不杀殷民的史实,再到孔子听说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的记载,都说明我们的先贤把人和人的生命摆在最突出的地位,不仅主张“仁者爱人”,而且主张“泛爱众而亲人”(论语)。也就是说,有道德的2人不仅要热爱他人,而且要博爱众人,亲近仁德,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的目标。这种开放、包容的心理,始终在中华民族道德理念中处于支配地位。劝善性的道德心理,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又一特征。引导和教育人们向着善良、光明、幸福迈进,从而使全社会呈现文明、和谐、美好的局面,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因素。孔子告诉人们要“见

6、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之”(论语),意思是说,看见贤德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从而自觉地学习好的,改正错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甚至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从而鼓励人们向着有道德、有作为、敢担当的方向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暴自弃,停止前进的步伐。世俗性的道德伦理,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特征。中华传统道德以教人养心为目的,制定道德规范引导和教育人们培养良好的心性。就像孔子强调的“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即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教育品德差一些的人,他们就会相互勉励而共同进步。朱熹也强调“良心必有所法舰(现)”,强调的都是心性的修养。中华传

7、统道德要求通过内在的心性养成,达到“道”所要求的境界,通过生命进程的向内熔冶,完善良好的道德心性。道德心性的养成,主要靠生命历程的内在感悟、道德理念传承,内化自我约束和自我实现的道德心性,而不是简单地靠外在的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实现道德心性的养成。这正是以人为本理念在道德建设上的体现,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激越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道德传承、优化和进步。3抽象性的思维方法,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又一特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了许多道德理念,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廉。虽然每个概念仅有一个字,但是其内涵和外延极其广泛、深邃,有的甚至就是一门理论体系。这当然与我

8、们祖先在竹简上刻字或写字的书写方式有关,但也说明了古代先贤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是一种道德哲学”。如人性善的理念,不仅涉及人的固有本性,更涉及应沿着什么方向成长、前进,还涉及教育的理念、作用和方法。将人的道德概括出这些高度抽象的概念,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去传承和把握,另一方面给后人以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存在决定意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是由中华民族所处的面向大海、贯穿大河、依托大山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我们的祖先世代在这样的环境里繁衍生息,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搏浪,必然发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感慨,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理;在滔滔大河的冲击平原上治水拓植,必然产生“大道之

9、行,天下为公”(礼记)的道德理念,劝导人们向善,形成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在巍峨群山的怀抱里攀援狩猎,必然产生“以天下为一家”(礼记)的道德理念,形成世俗养心、互助共生的社会整体;由于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必须以简洁明确的方式确立道德规范,以便使更多的人理解和实践,于是高度的思维方法便普遍运用于道德教化和传承。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国传统道德的范畴里,也存在许多封闭性、愚民性、保守性的因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包袱和前进障碍,更有许多传统道德中4的正能量因素没有被人们掌握和传承,因此,中华美德25讲,是以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正能量因素传承和发扬而编写的。(三)在五千年

10、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传统道德规范,虽然是一个博大而深邃的体系,但是反映其本质和重点的内容是十分明确的,古人曾概括为四维: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国家层面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书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仁、忠、善、信、学”五则进行介绍和阐述,以便易于认识和把握。在中华传统道德中,“仁”历来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不仅仅引导和教育人们尊重人、珍视人的生命,更

11、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爱慕,尤其要把爱人、助人作为道德修养的首要内容;“忠”在中华传统道德中历来受到特殊的重视,因为历代统治者都强调“忠君爱国”,以便强化和稳定其统治地位,但仁人志士们真正忠于的是国家、民族和事业,为此团结奋斗,廉洁自律,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善”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一直受到重视,人们甚至认为善良是人类的本性所在,后天的恶意恶性是引导和教育失误的结果,最大的善良莫过于孝敬父母,善良的人要像水一样处于低处,谦退礼让,淡泊明志,以益于他人和社会;“信”在中国传统5道德中被认为是立人之本,认为只有言而有信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真正的大智者是那些童叟无欺、表里如一的人,古人制礼作乐

12、是要求人们按自然规律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古人甚至用岁寒三友(松、梅、竹)和石王美玉启示人们诚信无欺;“学”在中华传统道德中地位十分突出,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之后再不断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足见对学习的重视、热爱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把握,因为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我们的祖先深刻认识到,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是个人乃至民族进步的根本途径,于是便将学习提高到道德理念的高度,不仅自己要学无止境,持之以恒,还要引导和教育子女学习、尊师重教,更将琴棋书画、饮茶行道作为学习、养心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历来都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那种漠视道德建设、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

13、思想是极其有害的。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正能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和谐、文明、美好、幸福。6第一篇仁德至上第一讲仁为德本3第二讲君子克己16第三讲俭以养德25第四讲宽以制怒33第五讲仁者大勇40第二篇忠义千秋第六讲忠义千秋51第七讲大公无私58第八讲以和为贵66第九讲舍生取义72第十讲廉洁奉公821第三篇善行天下第十一讲孝为首善91第十二讲上善若水98第十三讲谦虚谨慎104第十四讲君子慎独111第十五讲淡泊明志118第四篇信者自立第十六讲有信自立127第十七讲智者不惑133第十八讲忍为大智140第十九

14、讲礼乐兴邦146第二十讲君子比德154第五篇学海无涯第二十一讲学无止境163第二十二讲教子以德170第二十三讲尊师重道179第二十四讲四艺养心186第二十五讲茶可行道1922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仁”历来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不仅仅引导和教育人们尊重人、珍视人的生命,更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爱护,尤其要把爱人、助人作为道德修养的首要内容。从“仁”的道德理念出发,不仅要“爱人”,而且要爱众多的人,执政者要爱护百姓,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坚持原则,体谅他人;要能够克己兴仁,反省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错误,学习他人之长,容忍他人之短;要勤俭节约,这不仅利国,而且养德,更能避祸;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嗔不怒,

15、不厌不妒,雍容大度;要有为正义事业奋斗的勇气,大智大勇,见义勇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仁爱理念,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互敬互爱的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仁德至上第一篇第一讲仁为德本“仁”的金文字体写作“竺”,即“竹子”。竹子中空外实,如果剖开后一一分开就变薄,而全竹为厚,所以仁就是“厚以待人”。“仁”还代表二人彼此把对方当成自己一样,就是“亲”。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二”是天和地,“仁”是“天地生出万物,人就是这样产生的”。可见,“仁”是万物之源,是道德之本。仁者爱人“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提出仁者能浑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成就君子人格。易传中说:

1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与“地势坤”均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于“无私”。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古人认为上天造就万物并赋予其美好的德性,为其制定了法则,生成万物一片仁慈之心。君子为人之典范,应效法、顺应天地之道。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仁爱精神,要求人们替他人着想,帮助他人,珍爱生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子曰:“天生德于予。”“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认为人处世立身,做任何事情当以仁为依据和前提。子曰: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想要的,也要帮助别人实现,出门见到谁都很恭敬,好像迎接贵宾那样,就是说要对社会上所有人都很尊重。孔子这里讲“仁爱”就是指做事要严肃认真,宽以待人,讲诚信,善待而不伤害他人。孔子主张仁者要尊重人的价值,珍惜人的生命,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一天,孔子刚刚退朝回家,家里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马圈失火了。”孔子当即问道:“伤着人没有?”可见在他的心里,把人放在了第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