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折出一片天空斯琴塔娜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折出一片天空斯琴,塔娜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重印)(中华青少年百科经典)折 斯塔 风筝青少年读物 中国版本图书馆 数据核字()第 号中华青少年百科经典主编斯琴塔娜责任编辑塔娜封面设计杨蒙出版发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地址呼和浩特新华大街祥泰大厦印刷廊坊市华北石油华星印务有限公司开本 印张 字数 千印次 年月第次印刷印数 套书号 定价 元(共 册)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我社联系。联系电话:()书书书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少有的延续性。在世界上诸多古老文化中,如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
2、化,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有的早已灭绝,有的遭到破坏,出现大断层。中华文化虽然也几经跌宕,却始终不断,并且代有发展。这与古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密切相关。这些基本精神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珍惜,继承和大力弘扬的。为了帮助青少年朋友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百挠的发展历程,了解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我们特编写了这套 中华青少年百科经典。本套书集纳大量的历史文化细节,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讲述各类事物精彩的历史文化,内容涵盖中国陶器、青铜器、剪纸、玉石、漆器、纺织等方方面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切逼真地再现了中国社会独特而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蕴涵着的中国历史文化的
3、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绵延不绝的永恒价值与魅力。我们努力使这套百科精萃成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经典读物,经过潜心研究、探讨、搜集整理,又承蒙有关人士的指导及各位挚友们的名示,得以编写而成的。是一套集学术性、科学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书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青少年朋友从拥有 中华青少年百科经典 开始,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大门由此而开启,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你我得以在此流连忘返,受用无穷。因本人才疏学浅,知识匮乏,差错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朋友们批评指正,以便改进,谢谢合作!编 者书书书目录第一章风筝的起源1第一节风筝的诸种起源说1第二节关于风筝起源的进一步探讨6第二章风筝的发展与流传9第一节
4、风筝的发展史9第二节风筝的流传24第三章各地风筝特色37第一节北京风筝37第二节天津风筝39第三节潍坊风筝41第四节南通风筝48第五节阳江风筝53第四章风筝制作技艺54第一节中国风筝技艺概况54第二节“扎艺”56第三节“糊艺”63第四节“绘艺”681第五节典型技术示范78第六节风筝扎糊诀和画诀88第五章风筝的放飞94第一节风筝放飞技巧94第二节放飞的注意事项98第三节风筝的玩法101第六章风筝文化103第一节风筝与民俗文化103第二节风筝的审美特征112第三节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118第四节龙头蜈蚣风筝的地方特色127第五节传统风筝与吉祥寓意133第七章文学作品中的风筝136第一节风筝136
5、第二节北洼野趣139第三节风筝和羊141第八章风筝文献管理144第一节文献管理构想144第二节搜集范围及具体措施1482书书书折 出 一 片 天 空1第一章风筝的起源第一节风筝的诸种起源说风筝起源于何时,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自宋代以来,不断有感兴趣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得出过数种结论。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被视为定论。至今,依然有不少人对此进行着研究。近些年来,一些介绍风筝的著作、文章,多认为风筝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木鸢”演变而来的。坚持此说者所依据的资料是先秦古籍中关于公输子、墨子制“木鸢”的记载。墨子鲁问 篇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
6、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辖,须臾列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人谓之拙。”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云:“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车轻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由于风筝曾有别名“纸鸢”,“纸鸢”极有可能是不同材料制作的同一物,用纸代木为纸鸢,故推理“木鸢”是“纸鸢”的12前身,进而认定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 2400 年左右的历史。这种说法虽依据文献,但推敲一下,便可提出几个疑点来。首先,“木鸢”是何物?由于历史资料和实物的缺乏,使我们暂时无法判定。唐代段成式著酉
7、阳杂俎 引朝野佥载 云:“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之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子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曰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从这段记载来看,“木鸢”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鸟类飞行的飞行器,与我们所说的风筝不同。太平御览 载:“文士传曰: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槅,腹中施机,能飞数里。”也许可以说明这一点。从历史上看,墨子是哲
8、学家,科学家,公输子是工程技术家。由此可推测当时研制模仿鸟类飞行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若要说曾造出一种靠机关便能飞行的木鸢实物来,却不太能够让人相信。因为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在春秋时代要造出任何一种飞行器,都是不太可能的。其实,汉代的王充在论衡儒僧 篇中亦作过分析:“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三日而不集 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在论衡 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都是驳斥古代记载中的不确切之处的。2折 出 一 片 天 空3另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秦汉,大约有 2100 年的历史,其依据是宋高承著事物纪原。该书“卷八岁进风俗部第四十二纸鸢”条云:“俗谓之风筝
9、,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此内容不见于史记、汉书 或汉代的其他著述,显然是一则古代传说。在清代人的笔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韩信率军十万围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甚幸悲怨,楚军弟子八迈出皆散去。”在江浙沿海,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张良是第一个制风筝的人。他骑在风筝上,腾到天空中,看见下面有两个女子,就唱起调情的歌来。等到张良知道是他自家的女儿在下面时,他便从九霄云里掉下来,摔死了。那条系风筝用的线 一条铁索至今还在南通(见朱自清中国歌谣,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6
10、 版,第24 页)。类似的传说在其他地区也有流传。张良也是汉时人,与韩信同为刘邦所器重,封为留侯。以上三则传说,虽流传的时代不同,故事情节不一,主人公也不是同一个人,但所说的均是汉代人使用风筝的故事。这对我们讨论风筝起源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若以此为据,做出结论也是不妥当的。近些年来,一些民俗学的研究者提出风筝起源于封建迷信活动的新观点,认为“放风筝本是一项宗教活动。古人在风筝上写着自己的名字,放上天后,剪断牵绳,以期在这一年34中消灾祛难”(见 1982 年 12 月 10 日新民晚报“放风筝、划龙船、吃红蛋是为了啥”)。采纳此说的文章不少。因不见于文献记载,终使我们无法判定其产生的年代。
11、况且,要利用风筝进行迷信活动,总要先有风筝。民间利用风筝消灾祛难的习俗,也得在风筝普及后才能进行。因而时间不会太早。另外,明清时期在官方修纂的正史中,还曾流行过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南北朝。所引资料为南史侯景传 载:“贼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出达。群贼骇之,谓是压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唐代的独异志、马总通历、芝田录 中和宋代的资治通鉴 均有记载,虽然在不同的史料中,文字略有出入,但其基本情节还是清楚的,都是羊车儿献计,都是使用的纸扎的风筝。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风筝始
12、于五代。明人郎瑛在他的七修类稿 中,认为“纸鸢本五代汉隐帝与李业(邺)所造,为宫中之戏者,见李业(邺)传”。在同书的卷二十二辩证类 中,郎瑛对高承事物纪原纸鸢 条和梁武帝纸鸢载诏求援事做了辩驳:“以韩信为陈豨造,放以量未央宫之远近;又曰侯景攻梁台城,内外断绝,羊侃令小儿放纸鸢,藏诏于中以达援军。二说俱不见史,且天理焉 线之高下,岂可计地之远近?羊侃又何必令小儿放之,放之而纸鸢之坠,又何必在于援军之地耶?其为李业(邺)所造无疑。”这样的辩驳似乎也有欠思考处,而结论又过于肯定了些。新五代史卷三十汉臣传第十八李业(邺)载:4折 出 一 片 天 空5“时天下旱蝗,黄河决溢,京师大风拔术,而(隐)帝与(
13、李)业(邺)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多为瘦语相消戏,放纸鸢于宫中。太后数以灾异戒,帝不听。”说明自唐代以来,民间的风筝娱乐已传到宫廷中。上述两种观点虽以史料为依据,但因将风筝的起源年代定得较晚,故不大为今人所重视。这几种说法中,假如“木鸢说”中木鸢不是风筝一类的事物,那么,从时间上来看,当以“风筝起源于汉代说”为最早。然而,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成熟起来。尤其是在古代,这样的过程相对来说要长一些。如果说汉代确有风筝,并且已能供实际应用,那么风筝的产生应当早于汉代,这是毫无疑问的。56第二节关于风筝起源的进一步探讨关于风筝起源的研究,由于缺少历史的实物和更多的翔
14、实史料而困难重重。这种情形或许是我们造成的。如果我们能从更广泛的方面对风筝的起因进行考察,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我们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史时,便会发现,在许多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某种简单的暗示或某种思想的微弱启示,很可能会促进某种事物的一系列发展,以至创造、演变成为一种全新的事物,却与当初的起因完全无关。最初人类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造物时,必然是极简单地模仿自然物。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自己的造物也与自然物一样,会对人类的新的造物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事物的功能和造型;另一方面,在造物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偶然情况,有时也会给人们以启
15、示,从而创造出工作原理相近,而功能相异,有着亲缘关系的系列技术。一般说来,这些系列技术总是由简到繁地发展着的。事实上,一向被当作玩具的风筝,也应是人类利用风能的技术成果之一。风能,指由风所产生的能量。在古代,除风筝外,利用风能的技术成果还有风帆和风车等。风帆利用风能做水平运动,而风筝则利用风能做垂直和水平运动。应当说风筝比风帆和风车在风能的利用上又进了6折 出 一 片 天 空7一大步。风帆、风车、风筝这三种利用风能的技术,可以说是利用风能的最基本的技术形式。现代有许多与空气动力学有关的新技术,几乎都是在这三种基本技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工作原理来看,风帆与风筝有着某种直接的亲缘关系。若从
16、使用技术的简、繁来判定它们产生的时间顺序的话,应该是发明风帆在前,风筝在后。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断:风筝是受风帆的启示而发明的?过去,某些外国学者曾认为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事实并非如此,近些年来的出土文物证明,中国人使用舟船在水上航行的历史可追溯到 7000 年前。使用帆的历史至少有 3000年了。在商代遗留下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许多表示帆的文字,这些文字多写作“”等形状。据专家考证,早期的帆是固定装在船上的方形帆,性能较差,只能利用从船尾方向吹来的风。固定的方形帆在利用风能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人们对帆幕及其装置进行了改进,使原来只能固定张挂的帆幕,可以随着风向来改变张挂方向,从而使帆具的结构和性能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到汉代,风帆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东汉刘熙释名 说:“随风张幔曰帆。帆、汎(即泛)也,使舟疾汎汎然也。”风帆技术的改进,使船舶有了更加完善的航海性能,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秦始皇(公元前 259 前 210 年)派“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乘海船到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去求“仙药”。汉书地理志 记载,汉武帝(公元78前 156 前 87 年)曾派使臣、贸易官员乘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