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63 ,大小:81.81MB ,
资源ID:2340858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408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苦旅甘泉_杨大辛著.pdf)为本站会员(g****t)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苦旅甘泉_杨大辛著.pdf

1、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苦旅甘泉:杨大辛自述/杨大辛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8ISBN 978-7-201-14740-6.苦.杨.回忆录-中国-当代.I251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9)第 093745 号苦旅甘泉 杨大辛自述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 版 人刘庆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 35 号康岳大厦邮政编码300051邮购电话(022)23332469网址http:/电子信箱策划编辑王康责任编辑岳勇装帧设计 王烨印刷三河市华润印刷有限公司经销新华书店开本710 毫米1000 毫米1/16印张10插页2字数100 千字版次印次2019 年 8 月第 1 版2019

2、 年 8 月第 1 次印刷定价48.00 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图书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致电联系调换(022-23332469)KUL GANQUAN YANGDAXIN ZISHU家境贫困求学经过步入文学殿堂从事编辑工作东渡日本接受民主思潮洗礼坚守革命岗位难忘的1949告别书店生涯目 录4838312016106125弃文从政十年文革回归笔耕离休以后战胜病魔夕阳无限好附录我与木刻木刻作品选编后絮语156130123110806453119目 录134家境贫困一、我的父亲1925 年 2 月 18 日(乙丑年正月二十六日),我出生在天津特一区(今河西区)三义庄宝德里。按家族谱系取名“永福”,20

3、 岁时有感于身世凄楚,别署“大辛”。父亲杨玉和,武清县(现天津市武清区)人,来天津做工;母亲鲍氏,是流落天津的广东籍贫民,我从不晓得她的名字。杨家祖籍河北省武清县陈嘴乡杨庄子。相传始祖在清朝初年落户于此,经过世代子孙繁衍,成为这个小村落的大户人家,析居为东、西、南、北四门。我家这一分支,因先人治家无方,逐渐败落贫困,1949 年后土改时被划为贫农成分。父亲在兄弟 3 人中排行老三,生于清光绪十三父亲杨玉和(18871971)家境贫困1杨大辛自述苦旅甘泉年二月十六日(1887 年 3 月 10 日)。幼年念过私塾,粗通文字。成年后弃农做工,在离本村数十里外的一家染坊劳动,活计繁重且待遇苛刻,不堪

4、其苦。民国初年,父亲背井离乡来到天津谋生,打过短工,当过小贩,跑过火车(即随列车贩卖食品、香烟之类的小商品,旧时俗称“跑火车”),后来在位于日租界的新旅社充当杂役,终于在城市里站住了脚。天津有个带有宗教色彩的社会团体基督教青年会,1895年进入天津,1914 年在新开辟的东马路建造大楼。规模宏伟的新会所建成后,面向社会招收勤杂人员,不知父亲通过什么关系进入青年会工作。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心灵手巧,特别喜好钻研各种技术,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修理电器、水暖与铁木杂活等技能,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摄于 1918 年,现为天津市少年宫)2绰号“杨万能”,成为青年会不可或缺的维修工。父亲为人耿直淳朴,

5、工作吃苦耐劳,人际关系和善,在青年会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了三十多年。父亲耿直勤劳的性格,对我为人处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我的母亲父亲在家乡时曾由父母包办结婚,一年后妻子怀孕,不幸因难产而去世,胎儿也未能成活。此后父亲鳏居十多年,直至在青年会有了稳定的工作与收入以后,才考虑重新组织家庭。经人说合,娶了一位广东籍的女青年鲍某为妻。鲍某年幼时随父母自遥远的广东北上天津谋生,待父亲找到合适的工作以后,一家三口在天津落户。十几年后父亲不幸病故,抛下母女二人,生活陷入困境,且女儿业已成年待嫁,期盼有个归宿。经人介绍,得知我父亲单身一人,上无父母,下无弟妹,女儿过门后即可当家主事,遂认可这门亲事,唯一的

6、要求是赡养岳母,共同生活。于是父亲与鲍某结婚,组成家庭。这桩婚姻存在诸多不协调因素。当时父亲已经三十多岁,而母亲才二十岁左右,老夫少妻,感情存在隔阂,父亲整天忙于工作,家庭缺少温暖;更麻烦的是南、北方人的性格与生活习俗不同,一时难以磨合。从我两三岁记事起,就经常见到父母为生活琐事大吵大闹,母亲脾气暴躁,一吵架就摔砸东西(瓷器、玻璃器皿之类),吵得四邻不安,多有烦言。母亲心情郁闷,我就成为她发泄情绪的对象,经常挨打,更招致邻居非议,邻里关系很不和谐。后来母亲又生了家境贫困3杨大辛自述苦旅甘泉一个女孩,乖巧伶俐,招人喜爱,母亲的感情似乎有所寄托,与父亲的关系逐渐缓和。母亲只身流落北方,夫妻感情不睦

7、,邻里关系疏冷,又缺乏至亲好友的情感交流,因此心情抑郁,性情烦躁,从而积怨成疾,腹腔经常疼痛。为给母亲治病,父亲到处求医问药,有的医生说是“肝胃不和”,有的医生说是“气裹血”,吃了多剂汤药也不见效,现在分析可能是癌症。在我 8 岁那年,母亲的病情加重,痛苦异常。祸不单行,5 岁的小妹又突然高烧不退,抽搐呕吐,据说患的是猩红热,没几天就闭上了眼睛,我记得那天是星期六。又一个星期六,母亲也撒手人寰,大概也就活了三十多岁。一周内四口之家丧其半,父亲在感情上难以承受如此残酷的家庭变故,捶胸顿足,哀号不已。为给母亲治病与治丧,父亲负债累累。三、父子相依为命母亲与小妹的去世,使父亲的情绪受到很大刺激,尤其

8、是经历了两次婚姻的创伤,似乎看透了人生。经过几天的思虑,他果断地做出一个决定:结束家庭生活。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咱不要这个家了,我不能给你再找个后妈,不能让你受委屈,就咱爷俩儿过吧!我尽力供你读书,念完小学,咱上中学。你要为爸爸争气!”父亲的这一番话,字字镌刻在我的心中,铭记至今。父亲很快就把家具变卖一空,退了租房,携带被褥衣物,带我到工作单位居住。青年会的负责人同情父亲的不幸遭遇,默许了父亲“带孩子上班”的这种举措。初期我居无定所,先后随父亲住过传达4室、锅炉房、礼堂后台、堆杂物的库房。1937 年 7 月,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天津沦陷,青年会被迫收缩社会活动,有的干事投入抗战离开青

9、年会,父亲才得以争取到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子,作为宿舍。虽然温饱无忧,但生活上不敢有任何奢求,甚至从来不过春节。父子二人相依为命,过着清苦而孤零的生活,父亲唯一的精神慰藉倾注于对我的抚育与期望。我自小没有感受到多少母爱与家庭的温馨,却体验到人生的苦难与社会的不公平。我是在忧患中成长起来的,因而成年后成为一个悲天悯人、愤世嫉俗的文化人。家境贫困5杨大辛自述苦旅甘泉求学经过一、6 岁入学读书我在 6 岁那年(1931 年)读小学,进入天津乙种工业学校,校址在原来的道教宫观玉皇阁。20 世纪初,出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为推行“新政”,兴办实业,占据了道观玉皇阁成立直隶工艺总局,附设工艺学堂。后来工艺总

10、局迁出,原址改组为乙种工业学校,实际上与普通小学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在高年级班设有化学工艺课,讲点工业生产知识,做些实习(如制作肥皂、牙粉、雪花膏之类的日用品),有时还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也可说是“乙种工业”的特色吧。该校由于这种历史渊源,在天津的小小学毕业留影(1937)6求学经过学中有一定的知名度。校长王南复,是河北省国民党党部委员;继任校长杨文卿,非常热心教育事业。教师队伍比较强,有两位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我在学习上比较用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我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国语与美术,因此作文与绘画作业不断得到老师的鼓励。父亲常为我买些儿童读物,如 儿童世界 小朋友 之类的刊物,内容图文并茂、生

11、动有趣,更激发了我对作文与绘画的兴趣。记得我在 11岁时曾向一家儿童小报投稿,不但刊登出来,还得到两支铅笔的奖励。这样,无形中在我的心灵中播撒下了文艺的种子。二、升学商职中专1937 年夏,我小学毕业,准备报考中学。此时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发动侵华战争,于 7 月 7 日炮击卢沟桥,并于 7 月底出兵占领天津。当时,炮火连天,许多建筑被炸毁,中国军民死伤无数。一颗炮弹击中青年会大楼的房檐,掉下来的瓦砾砸伤了我的头部,所幸经过紧急包扎并无大碍。父亲带我到法租界避难,临时住在位于巴黎道(今吉林路)的青年会分会所。战争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耽误了我报考中学。有一天,在巴黎道偶然见到有一所私立众成商业职业学校

12、正在招生,于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我便报考了这所学校。说是中学,其实不过是一幢普通的三层楼房,有较大的房屋七八间,没有庭院,更谈不上什么操场了,作为学校确实简陋了些。众成商职学校是由天津银钱业人士醵资创办的,目的是培育7杨大辛自述苦旅甘泉金融业的从业人员。董事长王晓岩,天津钱业同业公会主席、余大亨银号经理;校长王荷舫,工商界著名人士、后出任河北省银行总经理;继任校长曹仲弢,曾任山东省教育厅视学。学制 6 年,初、高年级各 3 年。课程除国文、数学、英语与一般中学相同外,其余皆为职业教育的实用学科,有经济、法律、会计、仓储、国际贸易、商业英语,以及珠算、打字等。教师多是职业教育行家,教学质量

13、还是不错的。后来又被迫增加日语课。初入众成商职,我对各学科皆有新鲜感,但最感兴趣的还是国文课。讲授国文的老师先后有吴英华、郑菊如、陈慰苍,都是津门宿儒,他们讲授 论语 孟子 史记 的部分章节,以及历代名家文选,精辟生动,使我对国学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并对古代诗文萌生兴趣。三、思索人生志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有了独立思考的分辨能力,开始考虑人生的奋斗方向,同时原来对文艺的偏爱情绪也在不断发酵,因此对职业教育课程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在求学的道路上就彷徨于十字街口:一条路是求学深造,将来考取大学,以父亲的经济条件,这条道路显然走不通;另一条路即打好职业教育的基础,将来进入商界工作,对此我极不情愿;还

14、有一条路就是从事文化艺术事业,这是我梦寐以求的,虽然自己的条件尚不具备,但可以向这方面去努力。大致从十五六岁起,我就认可了要走这第三条道路。8从此,我在学习上就过着双重生活:在课堂敷衍应付,但求考试及格,混个文凭即可。在课余时间,热衷于阅读中外作家的名著,开始练习写作,锻炼驾驭文字的能力;与此同时,又参加天津美术馆的星期班,每周日上午去学习素描、写生的基础课,后又对木刻发生兴趣,并结识了几位同样爱好美术的青年朋友,如李平凡、金力吾、李培昌(左建)等。我逐渐开阔视野,关注文学、艺术方面的信息,开始直面社会现实生活。求学经过9杨大辛自述苦旅甘泉步入文学殿堂一、倾心普罗文学我的文学修养很浅薄,但当我

15、涉足文学领域之后却有所倾向,即关注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读著名作家(尤其是高尔基)对社会底层群众的苦难、无助与抗争的描述,感同身受。这与我的贫苦出身、童年遭遇,以及对社会的观察不无关系,我从思想感情上不可能接受唯美主义、浪漫主义、颓废主义之类的文艺思潮。受普罗文学的影响,我产生了也要去写劳天津美术馆星期班学员合影第三排右二是老师陈宗向,最后一排左一是杨大辛10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冲动。当然,无论是生活体验还是写作功力,我都处于幼稚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与文学观。沦陷时期的天津文坛一片荒凉。没有文学社团,没有文学刊物,也听不到文学家的任何信息。报纸副刊充斥着风花雪月、颓靡伤感的无聊文字。可以

16、填充文学荒野的也只有那些章回体的通俗小说,包括武侠的、言情的、警世的,等等。这些小说先在小报上连载,然后结集出版单行本,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群体,并造就了几位通俗小说名家,如刘云若、宫白羽、还珠楼主、郑证因等。至于新文学,是找不到出路的。当时天津有一张娱乐性小报银线画报(三日刊),主要报道电影、戏剧与舞场消息,此外为笼络青年读者,辟有半版“青年园地”,吸引爱好文学的青年投稿,我也是其中一人,经常写些散文在该报刊登出来。这一小块园地就成为我练习写作的“垦殖田”,以致后来该报聘我为助理编辑,这是后话,留待下一章叙述。二、文坛崭露头角北京(北平)是文化古都,即使在沦陷时期文坛也未沉寂冷落,仍有若干文学期刊出版,因此天津有些作家便去北京发展。我的第一篇小说 火灶上 就发表在北京 新民报半月刊 上(1942 年 1月),署用笔名杨鲍。这篇小说以饭馆灶间为背景,描写厨师们的生活片段,文笔粗拙但题材新颖,所以被编者看中。我的作品变成了铅字,激发了我对写作的积极性。接着又写了一篇小说 跳会,描写农村青年在农闲时的娱乐活动,投寄北京 艺术与生活 杂志社,步入文学殿堂11杨大辛自述苦旅甘泉被编入名为 同心集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