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1.35MB ,
资源ID:2348902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489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地方性知识》看对人的解释_吴康.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地方性知识》看对人的解释_吴康.pdf

1、134今古文创从 地方性知识 看对人的解释吴 康(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文化是通过人来展现的,对文化的研究最后要回归到人身上才能体现出文化存在的价值,一旦文化与人产生了脱离,这些文化将会有“遗失”的风险。文化的地方性,也是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即便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文化对其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体现在人身上就成为人的个性。当田野工作者试图去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的时候,可以从调查当地人出发,记录他们生存的环境、在不同场合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对待事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通过这些可以更深入地分析他们的性格以及产生这些性格的影响因素,也可以从一系

2、列的习惯和仪式中探寻到背后的文化内涵。一、人与文化的互生关系在地方性知识 的序中,纳日碧力戈说:“做好民族志的关键是尽量熟悉研究对象如何做人,尽量掌握对方精心设计的符号系统,观察他们在这个符号系统中如何把自己想象成为个人、演员、判官、承受着、知晓者等角色,即观察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人。”16一切与人有关的生产和活动都是田野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的生存环境,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和产生的各种物质,还有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以及维系人的社会关系和生存规则的约定和制度。文化离不开人,涉及人的一切都是文化因素,因此,观察人即是观察文化和文化的表达,以人为主体来解释文化能让文化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使

3、文化的研究更有价值和意义。文化决定着人的本质,人决定着文化的存在。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劳动,有人性,而人性的养成在于【摘要】要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就要研究与当地人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生活状况、风俗习惯、经济制度等情况。人是生产活动的中心,通过对当地人各个方面的“深描”可以对当地文化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在做研究时,对田野工作者来说,如何理解当地人,对当地人做出正确的解释,就显得至关重要。人是文化的载体,充分了解文化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到如何去解释“人本身”和“他者”,合理利用解释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挖掘出地方性文化的内涵、功能和价值。【关键词】文化;地方性;解释【中图分类号

4、】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5-0134-03【DOI】10.20024/ki.CN42-1911/I.2023.15.043文化的熏陶。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个性特征都是在文化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创造文化并承载文化,在没有人的世界里,文化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空洞的物质而已,文化脱离人便失去了存在的功能和价值,文化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总是变迁的,否则,很容易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对文化的理解也就是对人的生活所做出的解释。“血肉之躯需要文化补偿,等待文化补偿,

5、生命诉求着文化,文化总是补偿着生命。”3人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的行为和性格,人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让人成为有“灵魂”的生物,塑造出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形成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乡土人情,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并维系人的社会关系。对一个民族来说,他们特色的民族文化是由这个族群的人们共同创建的。但是文化的塑造并不是单向度的,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成为它存在的关键,当一个民族存在之后,民族的人群自出生起就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审视自己所认同的文化,为保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不被淘汰,也会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和再创造,以求能与世界或社会主流文化相适应,与其他文

6、化达到更好地融合,以达到与当时当地人们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人与文化相互塑造,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共同生存。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了解认识当地的文化也就认识了当地的人,反之,认识当地的人,也就认识了他们所承载的当地文化。文化综合1352023 年第 15 期二、对“人本身”与“他者”的解释解释普遍性的“人本身”和地方性的“他者”,要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人本身”是指普遍存在的人或某一群体,“他者”是普遍存在的人中的某一群体或群体中的单一个体,人是由无数个他者组成。地方性的群体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个群体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是普遍的,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观点、思想、情感是特殊的,他们承载的文

7、化也同样如此。对人的解释包括对“人本身”和“他者”的解释,不仅要知道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去解释普遍存在的人,也要知道如何去挖掘他者的独特之处。(一)对“人本身”的解释作为田野工作者,要研究人,不得不研究“人本身”,对单一的地方来说,“人本身”代表着地方群体和地方文化。要对他者做出解释,首先应该了解人如何演绎自己,亦即懂得人是如何诠释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人们一系列行为和思想,可以通过“深描”来挖掘他们背后所处文化环境下的语言、信仰、风俗、制度、经济、地理等各个影响因子,从而解释广泛的文化现象和普遍的发展规律。并且,对群体的解释能反映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之间的关系,群体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使

8、个体形成一定的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群体赋予个体归属感和共同感,群体文化的力量成为纽带将个体联系在一起成为整体。群体是特殊的个体,它如同人的成长一样,也有形成、变化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形成之后所拥有的特点与在群体中的个体的特点不同,不同群体所具有的特点没有区别,“所有的群体都是一样的,群体就像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4群体的构成和演变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对群体的解释需要基于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和当前环境的因素之上。“人本身”的特征也是每个个体的普遍特征,每个人在世界上生活,自有意识起,就开始了对自己生命的解释。每个人都是通过解释周围的环境来解释自身的。

9、玛格丽特米德对萨摩亚人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文化环境影响人的性格和心理。根据身处环境的不同,受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在不断地耳濡目染下,每个人对自身的解释也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感知、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个性。在受外界环境和自身素质不断的影响中,每个人对生命的每一刻都做出解释,不同的话语、行为、思想都代表着不同的解释。选择是解释的结果,不管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都会产生蝴蝶效应影响着行动的下一步,影响着周围环境生成的下一步,同时也影响着人成长的下一步。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选择中成长和进步,不论是否有长辈的建议,老师的教育,社会各层次人士的指导,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做出选择,如何直视困难、处理问题,

10、就是人们对自身素质和外部环境认识的一种解释。无论是欣喜或悲伤、成功或失败、认同或厌弃等都是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这些感知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语言和行为是对思想和心理翻译后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文化环境的解释。如果人们想获得某种成就,就需要将心理的需求翻译为行动,不断地学习与努力朝着制定的目标发展,当如愿以偿获得梦寐以求的结果之后,内心的喜悦也会翻译在表情和行为上。(二)对他者的解释田野工作者所理解的和展现出来的符号系统取决于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他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他者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反映在对所有存在着的事物和理论的不同感知和认识,也就是人的意识,使得每个人成为一个独立且特别的个体,正是这种

11、特殊的存在,才使得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生命也就有了意义。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同一个人和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思维方式也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眼神会解释出轻蔑、愉快、沮丧等不同的含义,同样对读一首诗、看一场剧、听一首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不管是什么原因,田野工作者都应该力求探析眼神背后真实的意图,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做出更准确的解读。如果当地人对一座石碑有特殊的感情,在提及它的时候人们所展现出来的是何种感情是需要进行考究的,通过对当地人这种感情的解释或许可以从中读出一段历史或一个故

12、事,也可以“深描”出这座石碑的所立时间、何人所立、为何而立、为何立于此、是否变动、因何变动等,若是要真正理解这种情感,最好是让自己不成为“外乡人”。每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管是出于好奇、交际、统治、理解或是其他原因,都需要和其他人沟通交流。人们一直在对他人做出解释,会观察他人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动作或者是一个表情,尝试了解接触到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然后人们会根据获取到的信息将他人在心中形成自身的判断,塑造出他人的画像,根据获取到的信息的多少会决定他人画像的丰满程度,这都是他人在解释自身的同时被所接触到的人解释,也是格尔茨所说的“解释的解释”。人们以自身的理解对他人的语言

13、、生活、风俗、习惯、礼仪、音乐等文化符号进行解释,所解释出来的结果在于人们通过自身的接触之后以何种感情来看待他者的这些文化,以何种方式来记录这些文化,以何种手法来呈现这些文化,对他人的解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也是对观察者自身的解释。三、对人的解释方式每个人解释他者和被他者解释的方式都不是完全相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自己的角度和出发点,正如从136今古文创不同的角度画同一个杨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一样,人们解释所看到的社会也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自观”和“他观”是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分别是用被观察者和观察者的观点去解释看到的文化,这两种方法互相补充使解释更完整,但上帝视角下的随意评判并不可取。

14、格尔茨在地方性知识 中提到“世界是个舞台”和“以土著的观点来看”两种方法,可以看作是“他观”和“自观”的两种形式。在田野调查中将“自观”与“他观”相结合,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身份灵活转换,能更好地杜绝解释的片面和偏差。(一)世界是个舞台人们经常将世界视为一个大舞台,这是对社会生活最常见的一种阐释形式。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剧场,人们在舞台上演绎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表演形式和表演过程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表演的精彩程度和结局因人而异。维克多 特纳将部落中的仪式生活描述成“社会剧场”,将派系斗争、打架斗殴、反抗政府视为公开演出,将迁徙、离婚、杀人视为表演结局,格尔茨认为“将社会生活比拟为剧场把世界比拟成

15、一座舞台,而我们则不过是演技拙劣而又自以为是的群众演员”142,他称这种阐释形式是一个万金油的形式。当田野工作者在考察某个地方的文化的时候都是可以用这种方式的。作为观众和局外人,可以将整个舞台尽收眼底,舞台上的人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演绎着什么样的生活和产生什么样的结局都是整场演出的一部分。对于一场仪式也可以看作是一段表演,这场仪式由哪些人组成、各有哪些职责,仪式的开始、过程和结尾是怎样完成的,这种观察方式也有利于观察者将这段表演完整地记录下来,也能展现出表演过程中精彩的部分和揭露出某些最深刻的特征。但是这样的记录方式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历史缺陷,毕竟表

16、演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观众能看到的仅仅只是表演的部分,表演背后所蕴含的真情实感需要去进行探索,一场仪式背后的历史源流也需要去挖掘。田野工作者在自己的舞台上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只是作为观众而已,他们在观看完整场演出之后需要考察舞台布置、声乐搭配、演员行为和心理、故事背景和发展等因素,从而提升表演的层次和深度。并且这种统一的形式会使得原本差异鲜明的事物呈现出单调的一致性,各个地方的文化和风俗都有历史源流和同化变迁,它们都是一部风格迥异的宏伟史书,需要用不同的观看视角和写作手法展现出来。(二)每个人都是土著田野工作者在考察地方文化时需要对自身和他人有正确的认识,对当地人来说观察者在他们心中是一张白纸,对观察者来说当地人是一张白纸,他们互为“土著”,“如今我们统统都是土著,其他任何一个不直接属于我们这一群的人,都是外乡人。”1238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当你在研究别人的时候别人也正在研究你,当地人才是当地文化的承载者,要将自己转变为当地人的“同乡人”,解释他者才会更全面、更准确。卞之琳的断章 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亦是以客观、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