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1.26MB ,
资源ID:2349134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491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科技伦理”到“学术伦理...:科研规范话语的本土化转换_罗志敏.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科技伦理”到“学术伦理...:科研规范话语的本土化转换_罗志敏.pdf

1、BEIJING EDUCATION92023.04 高教本 期 关 注 聚 焦从“科技伦理”到“学术伦理”:科研规范话语的本土化转换文/罗志敏摘 要:作为一种建构科研生活世界的社会实践手段,科研规范话语具有塑造科研秩序的巨大影响力,它们能通过文字片段、语言互动、情境渲染等方式,产生备受关注的、不断被强化的议题,从而实现对科研的“软治理”。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背景下,要建构符合需求的科研规范话语,还需要做到以我为主,即实现科研规范话语的本土化建构。在“科技伦理”“科研伦理”已取代“学术道德”“科研诚信”并成为相当凸显的科研规范话语的当下,有必要将其进一步归结到“学术伦理”。“学术伦理”这一话语

2、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规约力,理应作为科研规范体系 中一个最具主导性的话语,甚至还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学术伦理学”来予以系统研究。关键词:科研规范;话语体系;科技伦理;学术伦理;学术伦理学科研规范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 2022 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内外环境倒逼的必然逻辑以及科技发展的演进逻辑,也由此给科研规范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更

3、急迫的要求。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包括科研规范体系建设在内的任何一个主题以及相关概念、理论、操作框架的建立和论证,无不都是从话语的建构作为起始的。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做到科技发展上的以我为主,在科研规范话语的建构上也要做到以我为主,即实现科研规范话语的本土化建构。基于此,本文就从科研规范体系中的话语着手,简要地谈一谈新时代背景下科研规范话语的本土化建构问题。从“学术规范”到“科技伦理”:科研规范话语的流变作为一种建构科研生活世界的社会实践手段,科研规范话语具有塑造或建构科研秩序的巨大影响力,它们能通过言语、文字片段、语言互动、情境渲染等方式,产生备受关注的、不断被强化的议题,从而实现

4、对科研的“软治理”。但是,与其他类别的话语一样,学术规范话语也不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结构,而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特定历史事件的发生,处于动态的流变之中。在中国,科研规范话语长期都处在学术圈这个相对狭窄且密闭的空间内,只被少数利益相关者关注和使用,所以也难以称得上真正的“话语”,其在社会层面的浮现和扩展,是从 2002 年北京某名校两位教授学术剽窃事件、2006 年上海某名校陈某的学术造假和诈骗事件被媒体曝光并引起大众热议后开始的。当时,学术规范话语大都以“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这种负面的、反向的形式出现。后来,随着国际交流以及国家权力的介入,科研规范话语才在不断丰富、校正的过程中发生了流变

5、。第一,移植国外的话语。这也很正常,如参与、问责、多元共治等这些政治学、管理学文献中频频出现的话语几乎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在科研规范话语方面,我国科研界和高教界使用最多、最频繁的就是“学术诚信”,即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士要“学术诚信”,如抄袭、剽窃等行为都是不符合学术诚信的,都要予以禁止的并给以惩罚的。“学术诚信”来自国内学界对“AcademicIntegrity”的翻译;但由于中西方语境的不同,“AcademicIntegrity”所指的“学术诚信”与BEIJING EDUCATION102023.04 高教本 期 关 注 聚 焦我们所理解的“学术诚信”并不同。例如:“Academic”在西方

6、一般是指大学课程学习及其学分获得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大学生考试作弊就被认为是违背“AcademicIntegrity”的行为。至于科研活动,则用“Research”一词。再如:“Integrity”含义是“整体”或“完全”,用于描述人的品质时,则与真理、公正、正直、诚实和真诚相关,并不等同于诚信。第二,采用体制性的话语。体制性话语具中国特色,一般包括书面的行政词汇、政策文件等。在科研规范话语方面,起先是 2004 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也由此使“学术规范”成了当时出现频次最高的科研规范话语,大量以“学术规范”为关键词的专著、读本、论文

7、也在那个时候纷纷出现。2006 年,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又使“学术道德”成了随后十余年频繁出现的科研规范话语。2018 年,中办、国办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随后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又使“科研诚信”开始取代“学术道德”,而成了近几年最常用的科研规范话语。后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伪科学”“滥科学”等有违科研安全的现象,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又使“科技伦理”“科研伦理”成为眼下最常用的科研规范话语。纵观近些年来我国科研界、高教界使用的不同称呼、标识的

8、科研规范话语,前后不下二十多种,虽然丰富了科研规范话语体系,但却难掩其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就第一种路径来讲,虽能通过简单移植而迅速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对话,但往往由于使用西方流行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讨论中国的现实科研问题,而使中国在科研规范研究领域的理论建构方面失语,也就难以针对现实性问题的解决形成深刻的洞见;至于第二种路径,虽总能引发一波科研规范领域的研究热潮,但其中的“历史起落”却十分明显,而且这种热点追逐式的研究,往往会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而难以深入和延续。更让人困惑的是,以上两种路径带来的科研规范话语,往往都是零散的、易变的,缺乏一致性、持续性和统一性,这不仅使科研规范领域始终缺

9、少容易辨识的主导性话语标识,同时还会造成相关研究由于原创性不足、针对性不强而出现研究“离散化”“空心化”问题。对此,笔者主张在建构科研规范话语时,在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先进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深入结合中国科研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实践,向本土语境转移,即走话语的本土化建构之路。归结到“学术伦理”:科研规范话语的本土化建构笔者认为,要讲好中国的科研故事,努力将中国科研实践的图景真实而生动地勾勒出来,并使其融入世界知识体系,其中必要且基础的一环,就是将以往出现和使用的“学术不端”“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科研诚信”“科技伦理”“科研伦理”等具有不同意义侧重的

10、科研规范话语进行再选择、再借鉴、再转换,最终归结到一个统合性的话语当中。在笔者看来,能担当这一重任的,就是“学术伦理”。“学术伦理”并不是一个新的词汇。早在清代乾嘉时期就有学者将学术上存在“侵占他人科研成果”“攀附权贵”等行为斥为学术“伦理上的缺陷”带来的恶果1。21世纪刚开始的几年,一些学者(如杨玉圣2、杨学功3等)针对国内的学术不端问题提到“学术伦理”并试图对这一概念做出解释。笔者 2010 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以“学术伦理”为题的,同时还围绕“学术伦理”发表了 一系列文章。但是,在“学术道德”“科研诚信”等这些强势的体制性话语和外来话语的面前,“学术伦理”太羸弱了,慢慢地也就无人再提及。

11、不过,让人兴奋的是,自2019 年开始尤其是 2022 年国家印发的 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都无不在强调“伦理”之于科研的重要性,这不仅会使“科技伦理”“科研伦理”成为时下凸显的科研规范话语,而且也使其最终归结到“学术伦理”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契机。然而,要将科研规范话语归结到“学术伦理”,首先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准确把握“学术”一词BEIJING EDUCATION112023.04 高教本 期 关 注 聚 焦的意涵,而不能受西方解读的限制。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论述“何为学术”时,指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4他把“

12、学术”理解为“科学真理”和“技术应用”两个层次,表明“学术”既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这为后来中国学界所长期遵从。但不知什么时候,在我们的话语习惯中,“学术”变成了仅指理论研究或人文社科研究,自然科学研究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则表述为“科研”或“科技”。笔者认为,学术与科研、科技并非两分或三分,都是可以统一于“学术”的,都可以归结为“高深知识的生产及其交流、传播、评价和应用过程”。明确了这一点,接下来就可以对“学术伦理”这一话语做一个初步的解读:一是从范围上看,“学术伦理”既是人文社科领域中的伦理,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伦理;既是科研的内在伦理,即科研成果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伦理(相当于“学术

13、道德”“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也是科研的外在伦理,即科研成果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伦理(等同于“科技伦理”)。二是从层次上看,学术伦理既可表述为一种崇高的学术志向和追求,也可解读为科研人员必须力避的学术“雷区”。三是从制度上看,“学术伦理”既可表述为一系列符合学术伦理要求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总合,也是科研人员需要遵守的学术规范。四是从主体上看,学术伦理既是科研共同体的集体规约,也是科研人员个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如讲“某学者的学术伦理意识强”。以上表明,“学术伦理”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统合目前出现的所有科研规范话语。笔者还就此认为,使用“学术伦理”这一话语,而不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科

14、研诚信”等话语,就在于“伦理”对中国人特有而不能被替代的意涵和效用。那就是,凡事能上升到伦理层面,就会触发人自我意识中的“羞耻心”和“敬畏心”,从而达到在科研治理实践中人们所希望的“他律”与“自律”的良性互动5。目前,从医学界力主的“医学伦理”到“生命伦理”,从产业界关注的“经济伦理”到“商业伦理”伦理问题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术伦理作为科研活动中的伦理,必将在人们关注国家科技发展尤其是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也必将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主导性的科研规范话语。呼唤建立“学术伦理学”在科研活动中,作为科研规范话语,学术伦理具有无处不在的渗透性和规约力,既是

15、“一只看不见的手”,表现为信仰、价值导向、道德规范、文化氛围等,同时也是“一只看得见的手”,表现为法律、制度、行为规范等。为此,就有必要对学术伦理进行专门且系统的研究,这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需要,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关涉中国教育、人才、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笔者还就此认为,围绕“学术伦理”的研究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学科的特点,拥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具有不同于行政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等传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范畴和问题。在此,笔者呼吁建立“学术伦理学”,以此为平台研究学术伦理学,探讨学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方法与内容系统、实践运用系统等,进而建构起有中国特色的学

16、术伦理学,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研发展的需要。北京教育本文系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河南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2JKZB02)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 吴海兰.章学诚论学术风气 J.浙江学刊,2001(2):150-153.2 杨玉圣.贵在自律做学问应坚守学术伦理 J.学术界,2002(1):16-173 杨学功.学术的社会担当关于学术伦理的对话 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2):30-36.4 汤志钧.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梁启超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46.5罗志敏.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N.人民日报,2011-01-20(7).(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责任编辑:于 洋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