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2-08-21修回日期:2022-10-20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资助项目)“民俗主义与文化传承研究:基于影视民俗的文化考察”(2022CXZZ095)。作者简介:彭加汛(1997),男,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陶瓷绘画研究。通讯作者,Email:。李振鹏(1998),男,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摘要:大吴泥塑以潮汕民俗文化为依托,从潮剧角色的视觉元素中提取转化,融合地方独有的泥塑技艺,构成了自身鲜明的人物特点与奇特的艺术形式,是理解潮汕地区特有文化符号的重要事象,具有教育、和美、消费等多维社会功用。目前,大吴泥塑正在官方
2、的支持下进行有序的传承,并不断推进“双创”的时代转化。但其仍然面临着生产模式单一、社会参与度弱、文化精神挖掘不足等现实难题。立足现代社会文化发展语境,通过提高传承意识、强化资源利用、打造新兴业态等系列有效的完善对策,不仅对大吴泥塑活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新时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创新存在较强的借鉴性。关键词:大吴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传承中图分类号:J3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23)02-0050-12DOI:10.19933/ki.ISSN1674-3652.2023.02.007潮州大吴泥塑的起源、功能、传承与发展策略彭加汛1,李
3、振鹏2(1.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91;2.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文化与旅游产业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第39卷第2期Vol.39No.22023年3月Mar.2023引用格式:彭加汛,李振鹏.潮州大吴泥塑的起源、功能、传承与发展策略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9(2):50-61.文化遗产研究专题一、引言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1,并强调“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
4、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1。2008年,作为潮州文化的独特代表,大吴泥塑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潮汕地区民众长期生活与生产的重要实践产物,凝结着潮汕地区丰厚的历史底蕴,生动阐释了绚烂多彩的潮州文化,关注其传承与发展对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潮州大吴泥塑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事象,涵盖艺术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多学科视野。在21世纪初,便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历史,如吴雅琳 2、尤小年等 3。与此同时,国内相关从业者对大吴泥塑技艺的文化特质 4、艺术特点 5、艺术价值及其收藏保护 6
5、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与探讨,引发国内学界对大吴泥塑的重视。2018年,由陈向军、丘陶亮主编的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大吴泥塑卷出版,是对潮州大吴泥塑进行全面分析与记录的力作,对潮州大吴泥塑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理念的更新与拓展,不少学者致力于将大吴泥塑视作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尝试以此第39卷第2期51促进乡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振兴 7。然而,当前研究对大吴泥塑传承难题与未来发展走向的整体性探讨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吴泥塑保护工作行稳致远。基于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社会语境,着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不难发现大吴
6、泥塑面临着生产模式单一、社会参与度弱、文化精神挖掘不足等现实难题,急需改善。因此,通过厘清大吴泥塑的题材来源和创作特色,梳理其在教化、美育、消费等方面的多元文化功能,进而针对新时代大吴泥塑面临的传承困境,切实提出合理且有效的发展对策,推动大吴泥塑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二、潮州大吴泥塑的题材溯源与文化地位作为潮州的鲜明文化符号,大吴泥塑以潮剧为主要母题,兼容吸收当地多样的传统民俗元素,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样态。通过剖析其文化建构,把握其历史流变的脉络,厘清其地域文化的符号表达体系,有助于潮州文化寻绎所属的地缘序列,促进地方文化认同的形成。(一)大吴泥塑的创
7、作题材大吴泥塑的创作题材主要源于潮剧。潮剧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兼容并收了中华民族优秀戏剧的文化精髓与潮州地方的历史底蕴。它由宋元时期的南戏演化而来,是融合了历代本土美术、音乐、民俗等多元文化元素,凝练而成的“南国奇葩”。光绪版粤游小志描述道:“潮剧所演传奇,多习南音而操土风,名本地班。观者昼夜忘倦。”8 潮剧所刻画的精彩人物形象是大吴泥塑的主要创作题材来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潮剧有1 300多个剧目,不仅有秦香莲 告亲夫 陈四美 井边会等表现旧社会女性崛起的抗争故事,陈三五娘 荔镜记 苏六娘等歌颂冲破封建桎梏的爱情故事,还有辞朗洲 杨门女将 桑浦山花 江姐等赞美卫国英雄的爱国故事。与此同
8、时,大吴泥塑亦有少部分创作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与章回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过番 出花园等。可以说,潮剧的剧目荟萃为大吴泥塑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潮汕地区之所以能产出许多活灵活现、神采奕奕的泥塑作品,是因为离不开潮剧本身的文化特色。在视觉艺术层面上,潮剧表现出丰满的故事剧情、华丽的服饰妆容、生动的角色神情。俗话说“画皮画肉难画骨”,人物的造型塑造对参考对象身体的动态捕捉十分重要。潮剧以基本行当身段为表现手法,表演生动细致又极具写意性,每一个角色在戏台上的表演动作,都是经过演员幕后排练的精心设计。例如,在剧目井边会第一出,随从老王与九成的丑角皮影步身段,一系列机械急促的步伐,给人以急促
9、又滑稽可笑的印象;再有春草闯堂 陈三五娘 桃花过渡等剧目中的彩罗衣旦身段,塑造出婢女村姑丑昧三分、眼生百媚的形象在大吴泥塑家的精妙手法下,这些剧目的经典动作身段,为泥人创作赋予了独特的先天优势,深度呈现与还原了潮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文化特色。观众虽看到的是静止的泥人,但也能通过动作一眼辨认出是何剧目的片段。同时,潮剧中灵活的神情演绎为大吴泥塑提供了生动的创作素材。潮剧塑造的角色情感饱满,怕、愁、狠、盼、蔑等神情,要求演员从戏台上的情节变化做到一颦一笑炉火纯青。喜时双目微睁、怒时眉头紧锁、哀时眼皮微垂、羞时目光闪烁、恨时双目圆睁、呆时双眼呆滞不动在创作泥塑人物时,亦需对这些问题用心体会、揣摩
10、,才能成就大吴泥塑人物背后立体的人格。(二)大吴泥塑的文化特色“七分塑,三分彩”是大吴泥塑技艺的基本权重,故整个创作过程中赋彩方面会略微轻于塑造的阶段。人物塑造中大量运用潮剧元素,并遵从以人为主,道具为辅的原则。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汉族风格与地方艺术特色9。如“压泥成片,褶片成衣”的贴片泥人技艺便是大吴泥塑的独特之处。大吴泥塑利用多层贴塑的方法,彭加汛,等:潮州大吴泥塑的起源、功能、传承与发展策略长江师范学院学报52在已捏好的基本人物动态框架上多次分层地将泥片贴于“骨架”上,人们多把这比喻为“人穿衣”。因此,也有一说大吴泥塑是
11、将泥片“穿”在人体上的,这种贴塑之法也是多层次给泥身由里及外地穿衣服。在此技法之下的泥人,颇具“吴带当风”之妙,具有宋代泥塑的遗韵,保留了中国传统泥塑艺术的精髓。可以说,大吴手艺人深入映照现实社会,融入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将泥人当成“活”的对象进行塑造,从而才得以形成灵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种大吴泥塑独有的塑法,是区别于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等其他民间泥人的关键。在烧制阶段中大吴泥塑也有一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即将素坯制好先阴干,再放入土窑中用粟壳低温煨烧,将泥转化为陶。大吴泥塑的“三分彩”,体现在出窑后对素坯的赋彩、开相、画花饰。与陶俑创作相似,也是烧泥成陶,陶俑陪葬于地下,使用泥塑则易烂,陶则防腐。
12、大吴这种烧泥成陶的方法在其他民间泥塑中使用极少,究其缘由,或是由于南方气候潮湿,或是作为商品便于商贩运输保存,也为赋彩提供良好的基础。在我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中,大多表现为对天然色彩的无限崇拜与追求,除了旨在彰显人物尊卑等级,还体现为对色彩吉祥征兆的强烈追求。大吴泥塑的色彩风格,不仅追求传统强烈明快的对比,还符合色彩的统一协调规律。如吴光让的陈三五娘,五娘粉色外衣与发饰粉色簪花呼应,陈三紫色打底服饰与冠子的紫色呼应,同时五娘的紫色衣边与绿色内搭与陈三的也相呼应。该作品以鲜亮的粉红色与绿色对比色为服饰的主基调,利用一致的色彩饱和度及黑色钩边、纹饰细节处理手法,使人物形象色彩既活跃又统一。此外,赋彩
13、时使用的色彩颜料并非陶瓷釉料,在过去使用的是矿物质岩彩,而今为了便利则使用市面上普通的水粉、丙烯等无须二次烧制的颜料。在创作中,简化了工序且不完全将泥胎的质感完全覆盖,体现了大吴泥塑作为民间艺术可操作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三)大吴泥塑的文化地位泥塑自新石器时期至今代代相传,是中国民间美术中历史最悠久、地域性最鲜明,且兼具丰富文化内涵与鲜明人文特色的美术形态之一。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收录泥塑类型非遗多达15项 10,具体汇总情况见表1。我国民间工艺的发展水平之高,且地域分布之广,体现了我国百姓浓厚的生活感知能力与艺术审美能力。潮州大吴泥塑艺术是质朴的民间文化,有着浓厚的地
14、域性、人文性和族群性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潮州乡土艺术创作价值。大吴泥塑成为当今中国三大民间泥塑之一,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完备的史料记载和工艺保护,在潮州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潮汕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见证。一是早期传统手工文化带动经济增长的典范。大吴泥塑的生产规模庞大,形成辐射一带的市场规模。大吴泥塑生产地以潮安县浮洋镇为中心,并影响了潮州、汕头、揭阳等整个潮汕地区。根据大吴村族谱人物传记载,明永乐年间大吴村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水上贸易集市。后来,因溪流淤塞和规模扩大交易不便,大吴泥塑的河流贸易场所便转移到了浮洋集市“大吴泥塑一条街”,且一直保留至今。二是形成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大吴
15、泥塑发展高峰时期生产队伍浩大,带动当地的家庭手工业经济增长。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在村中居住的人口最多不会超过1 000人(至1989年才1 736人),但却拥有100多个泥塑字号 11。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大吴泥塑的技艺日臻完善,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质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清末民初鼎盛时期,其规模远超天津泥人张和惠山泥人。三是在坎坷的传承过程中,助力区域陶瓷产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潮州地区沦陷,各地民俗活动的停办,家庭作坊被日寇破坏,大吴泥塑的传承遭到严重破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像吴木舜、吴金福、吴亚树等大吴村泥塑艺人都先后到枫溪陶瓷作坊工作,大吴泥塑为枫溪瓷塑的创作风格与
16、技艺带去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潮州陶瓷产业的发展。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大吴泥塑在潮汕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都体现出地域性、人文性和族群性的特点。中国民间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总表见表1。第39卷第2期53表表1中国民间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总表中国民间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总表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编号-47-47-47-47-47-47-47-47-47-47-47-47-47-47-47名称泥塑(天津泥人张)泥塑(惠山泥人)泥塑(浚县泥咕咕)泥塑(凤翔泥塑)泥塑(玉田泥塑)泥塑(苏州泥塑)泥塑(聂家庄泥塑)泥塑(大吴泥塑)泥塑(徐氏泥塑)泥塑(苗族泥哨)泥塑(杨氏家庭泥塑)泥塑(惠民泥塑)泥塑(背景兔儿爷)泥塑(淮阳泥泥狗)泥塑(北京泥人张)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江苏省无锡市河南省浚县陕西省凤翔县河北省玉田县江苏省苏州市山东省高密市广东省潮安县四川省大英县贵州省黄平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山东省惠民县北京市朝阳区河南省淮阳县北京市东城区资料来源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整理大吴泥塑浓缩了潮汕地区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