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文库主编/郑杭生漂泊与寻根 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郭星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漂泊与寻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郭星华等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1.6(社会学文库/郑杭生主编)I S B N9 7 8-7-3 0 0-1 3 9 3 0-2.漂.郭.民工-生活状况-研究-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中国.D 4 2 2.7C 9 2 4.2 5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2 0 1 1)第1 1 8 9 1 0号社会学文库主编郑杭生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漂泊与寻根 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郭星华等著P i a o b oy u
2、X u n g e n出版发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址北京中关村大街3 1号邮政编码1 0 0 0 8 0电话0 1 0 6 2 5 1 1 2 4 2(总编室)0 1 0 6 2 5 1 1 3 9 8(质管部)0 1 0 8 2 5 0 1 7 6 6(邮购部)0 1 0 6 2 5 1 4 1 4 8(门市部)0 1 0 6 2 5 1 5 1 9 5(发行公司)0 1 0 6 2 5 1 5 2 7 5(盗版举报)网址h t t p:/w w w.c r u p.c o m.c nh t t p:/w w w.t t r n e t.c o m(人大教研网)经销新华书店印刷涿州市星河印刷
3、有限公司规格1 4 8mm2 1 0mm3 2开本版次2 0 1 1年7月第1版印张9插页2印次2 0 1 1年7月第1次印刷字数2 4 60 0 0定价2 5.0 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印装差错负责调换1导言导言2 0世纪7 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为长久以来受困于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步进行自由转移提供了空间、资源和机遇。8 0年代初,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并开始形成我国特有的流动人口现象。到9 0年代,流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已经替代乡镇企业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职业流动的主要渠道。流动人口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短短的
4、2 0多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付出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研究显示,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分别占5 8%和5 2%,在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中比例参见周大鸣、秦红增: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 0 0 4(4)。参见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载 社会学研究,2 0 0 7(3)。2漂泊与寻根 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
5、究更高,分别占6 8%、8 0%。姜汝祥针对流动人口突破所有制结构与城乡结构大量转入非农产业这一现象,进一步认为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产业升级”作用。现今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安排的影响,大量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日趋“漂泊化”,成为“失根”(u n r o o t e d)的群体,引发的“认同危机”、“认同困境”现象不容忽视。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的要求。因此,改善流动农民工的社会认
6、同状况,促进其社会适应和融入已成为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城市化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农民工的最终走向是融入城市社会,转变为市民。这就要求政府决策部门在农民工的问题上做出一些政策上的调整,以加快其城市化、市民化进程。不仅在经济层面予以接纳,在社会层面,尤其在心理层面也要积极接纳。农民工只有在心理上适应、融入城市社会才能最终完成市民化的过程,这样对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的关注便有了现实的意义。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事业繁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设施日趋完善,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京津塘城市圈里占有重要
7、地位。本书相关调研在北京市进行,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区的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采用“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认同研究”问卷,调查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相关状况。本书的分析所依据的资料来源于2 0 0 8参见姜汝祥:体制过渡时期流动人口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载 管理世界,1 9 9 7(6),1 6 8-1 7 3页。参见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载 社会学研究,2 0 0 5(3)。3导言年在北京市进行的流动人口社会认同状况研究的调查。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历来存在两种传统,即,一种是强调客观、精确的因果分析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另外一种是注重直观和切身体验,强调对人和社会的主观理
8、解和阐释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对于这种实证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艾尔巴比曾建议“把它们看做是两支不同的箭,各有其用,相互补充”。因此,根据本研究的需要,课题组主要采用了混合研究的方法,即“定性 定量 定性”的方法。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课题组先是查阅了大量文献,制订了一个初步的访谈提纲,对被调查者进行了个案访谈。然后根据访谈资料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使问卷更加合理,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先进行访谈,再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被调查者对社会认同的理解受到问卷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影响访谈资料的真实性。问卷调查结束后,根据研究的需要,课题组又在后续调查中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访
9、谈,以使本研究的资料更丰富、生动。为了获得农民工日常生活中与社会认同有关的第一手的话语、故事和事件,课题组采用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考虑到农民工的流动性以及作息时间的特殊性,访谈对象无法通过抽样来获得。但为了使访谈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课题组成员在访谈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籍贯、性别、年龄、职业的民工进行访谈。这些访谈对象集中在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以及保安、物业管理等行业。对建筑业民工的访谈大多是晚间休息的时间在其临时宿舍、工棚进行的,也有在提前约定的地点进行的。其他行业的被访者大都是按照提前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整参见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4 5-4 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1 9 9 7。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上),邱泽奇译,6 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0。4漂泊与寻根 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个访谈工作从7月到1 1月,一共对2 1个对象进行了访谈,并进行了访谈录音。平均每个访谈持续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左右,整理访谈资料将近2 0万字。将访谈对象大致分为四类:(1)农村户口、未婚,目前只身一人在北京打工(9人);(2)农村户口、已婚,目前只身一人在北京打工(5人);(3)农村户口、已婚,目前全家(包括妻子、孩子)均在北京定居(5人);(4)城镇户口、未婚,目前只身一人在北京打工(2人)。个案情况简介和访谈提纲分别见附录3和附录2。为了更全面地描绘农
11、民工社会认同的全景图式,课题组还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市的流动人口,笔者将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有效的甄别和筛选。以问卷中的A 1 3(户口类型)为甄别问题,把选择农业户口的被调查者作为研究对象,亦即本研究中的“农民工”。整个调查主要是在工地、农贸市场等场所进行的。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课题组无法进行概率抽样,而采取了配额抽样的方式。在抽样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总体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以及地区和职业分布等因素,于2 0 0 8年7月到1 1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进行了结构式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家庭背景情况;第二部分是关于个人工作、生活情况;第
12、三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即有关社会认同的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 0 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 3 0份,有效回收率9 0%。基于研究主题的不同,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占流由于本研究考察的是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所以这部分人不是本章研究的重点。但该群体仍属于流动人口的一部分。因而对他们的研究,特别是考察他们眼中的农民工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视角。课题组在讨论中将流动人口界定为“没有北京户口,在北京务工的人员”。应该说,这个定义是很宽泛的,涉及的人较多。考虑到这个问题,笔者在本研究中将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农民工这一群体是流动人口的主体,并且其同质性较强,易于把握。5导言动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对
13、城市生活的适应状况,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城市适应研究的理论视角做一个综述,主要提炼出几种与农民工城市适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微观理论,即社会排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试图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梳理出研究的方向。最后,提出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观点。第二章以打字复印行业的“新化人现象”为例,分析了地缘群体的基本情况、形成的过程,以及外出经历、城市体验对群体成员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理念等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地缘连带作用,新化人在打字复印行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作为一种独特的劳务输出方式,新化县打字复印行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当地农
14、村经济的发展。地缘关系在这里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影响了农民工外出就业和地位获得的方式。但是,这一章并没有停留在对新化人现象的简单描述上,也并非单纯分析地缘关系的重要性,而是进一步分析城市适应和城市体验过程对农民工自身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地缘关系的走向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对地缘关系的分析,既要置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要置于当前农民工流动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对新化人现象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工的行动逻辑和生存策略,对我们理解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现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在这里,笔者看重城市的经历和体验对农民工的特殊影响,认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过程,是他们逐渐走出土地、摆脱乡土关
15、系的束缚的过程,也是他们传统性逐渐减弱、现代性不断生长的过程。随着农民工不断获得现代性因子,随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初级关系或首属关系逐渐让位于次级关系或次属关系,后者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地缘关系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地缘关系发挥的作用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这些传统因素将很难对个人的行为起导向作用,也很难形成各具特色的地缘群体,至少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地缘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的产物,而并非普适现象。6漂泊与寻根 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不过,本章认为对地缘关系的分析,既要置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要置于当前农民工流动的整个过程中。在历史上,地缘关系作为人们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联系
16、纽带,其重要性程度趋于增强。在当前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地缘关系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农民工流动的不同阶段,地缘关系的重要性有所变化。本章将农民工流动的整个过程分为外出阶段、适应阶段和发展阶段,在农民工外出阶段,地缘关系是信息的来源、信任的源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农民工适应城市的阶段,地缘关系具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作用,地缘因素成为人群区分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城市适应过程也是农民工拓展关系圈、建立更多社会联系的过程,地缘关系的重要性开始有所下降。而在农民工寻求发展的阶段,利益原则则占据主导地位,地缘关系只是众多关系中的一种,其特殊地位逐渐被其他因素取代。在农民工流动的整个过程中,地缘关系的重要性呈现出由强变弱的发展趋势。总之,从表面上看,新化人群体在打字复印行业形成了地缘性网络,乡土关系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每个人城市经历的丰富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行动的传统取向、情感取向、价值取向逐渐被目标合理取向所取代,交往中的特殊性原则也逐渐被普遍性原则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的重要性将逐渐被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