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1,020.52KB ,
资源ID:2350864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508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_张卓群.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_张卓群.pdf

1、47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51 No.06 2023产业转移是生产要素由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迁移的现象,是优化生产要素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1。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步入新阶段之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由于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约束、人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出现了新一轮产业向内陆梯度转移的热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就要求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将减排降碳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考虑,促进发展范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梯度

2、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既有对生态文明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又有受地方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约束所暴露出来的错配问“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文/张卓群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s Industrial Gradient Transfer Under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摘 要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具有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作用。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会引发的经

3、济和社会发展风险,提出了构建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梯度转移格局,加大西部地区能源革命力度,注重城市群内部的小空间尺度产业转移,促进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转移,预防外资企业大规模向国外迁移,加强对劳动力流动的引导和再就业培训等对策建议。关键词 产业梯度转移;“双碳”目标;生产力布局;区域协调题,制约着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减排降碳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能。部分产业迁出地和迁入地将产业转移看作是单纯的产能迁移,未能充分领会其具有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科学内涵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这就必然要求产业发展范式由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4、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与历史上历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不同,本轮产业转移,既是一个先进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后进地区引进对本地而言相对先进的技术和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过程。而目前部分产业迁出地未能从区域协同发展角度出发,将产业转移看作是“甩包袱”,只愿意将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以下简称“三高企业”)转出,而同步的绿色技术支持配套、人才和资金配套严重不足。迁入地未能充分领会贯彻中央鼓励产业转移的意图,个别地方打着能源富集的幌子,仍然热衷于引入能够快速提升GDP的“黑大粗”产业,既不利于减排降碳,又不利于构建“双碳”目标下生态文明新发展格局

5、。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愿强烈,但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双碳”约束趋紧问题十分突出中西部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量,基于自身的能源禀赋优势,具有强烈的意愿承接化工、能源、钢铁、有色等传统重工业和制造业的转移,且纷纷成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服务机构和工业园区。但西部地区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存在较大的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压力。例如,2019年,内蒙古以占全国1.82%的水资源和7.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了1.75%的GDP;山西以占全国0.40%的水资源和5.2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了*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半参数Copula模型及其在经济

6、领域非线性相关问题中的研究”(21FJYB026);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生态文明范式下的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2022STSA02)DOI:10.14026/ki.0253-9705.2023.06.013观察481.73%的GDP(见图1)。内蒙古、山西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其经济发展长期依赖煤炭资源,产业结构本就偏重基础工业和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如进一步承接东部地区“三高”企业的转移,使得其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进一步升高,既不利于达峰削峰,又可能加剧产能过剩。现有产业转移政策重点关注大空间尺度

7、转移,对于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小空间尺度转移重视程度不足国家现有的产业转移政策多是关注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大空间尺度转移。大空间尺度转移固然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调动相关资源,形成由经济发达地区向后进地区的梯度转移路径,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方面,大规模、大空间尺度的产业转移,会骤然增加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特别是增加西北部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为尖锐。另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政府管理服务理念、营商环境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表明,各地区对营商环境评价有

8、一定差异,东部地区评价最高,为4.56分;中部地区评价居中,为4.49分;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为4.18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评价差值为0.38分,差异较大2。营商环境的差异,很可能使得东部地区企业在大规模转移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推高企业的资金成本和与政府沟通的信用成本,降低全社会的资源配给效率。此外,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群内部小空间尺度的产业转移关注不够,小空间尺度与大空间尺度转移并重衔接的产业梯度转移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才相对匮乏,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充分发挥转移产业支持地方经济绿色转型效能一方面,后进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配套相较于先进地区具有较

9、大差距,因此存在较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问题。例如,贵阳大数据企业普遍表示,为留住软件工程师,其开出的薪水要高于北京3。此外,东北地区还面临着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东北地区人口减少约1100万人,减少比例超过11%。另一方面,后进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有效支撑地方经济和转移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国家知识产权总局发布的中国绿色专利统计报告(20142017年)(见图2)中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绿色专利有效量达到17234件,占全国比重的17.24%4,超过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9省(区)之和。人才和技术的短板,直接制约了后进图1 2019

10、年各省(区、市)水资源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情况资料来源:水资源总量、地区生产总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鉴于西藏二氧化碳排放量缺失,图中各指标占比去除西藏后计算12.0010.008.006.004.002.000.00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水资源总量占比 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 地区生产总值占比省(区、市)占比/%图2 截至2017年年底各省(区、市)绿色专利有效量占全国比重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总局,中国绿色专利统计报告(

11、20142017年)20.0015.0010.005.000.00绿色专利有效量占比/%北京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山东安徽辽宁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天津陕西河南台湾黑龙江河北重庆广西山西云南江西吉林贵州甘肃新疆内蒙古香港宁夏海南青海西藏澳门省(区、市)49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51 No.06 2023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不利于同步引进绿色创新技术,抑制了人才和技术在绿色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工业转移初具规模,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转移严重不足在本轮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迁出地和迁入地出台的政策重点关注工业转移。2021年12月,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

12、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为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提供了基本遵循。而对同步转移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还不充分。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直接提供相关配套和服务的服务性产业,能够通过融入制造业各个环节增强制造业价值增值能力,优化内部结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满足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需求5。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步伐缓慢,造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发展出现地区错配,不利于转移工业企业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以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双碳”目标下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存在的潜在风险上述我国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风险,进而影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

13、进程,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耗能产业大规模转移,可能引发中西部地区高点碳达峰风险水泥、钢铁、有色作为三大高耗能产业,其消耗的电力约占全国电力的1/5。此类企业大规模向具有煤炭资源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可能强化中西部地区的高碳路径依赖,推迟中西部地区的碳达峰时间。此外,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国基础工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高耗能产业大规模转移,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双碳”工作压力。中西部地区如出现高点碳达峰,不但与我国一贯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相悖,而且加大了碳中和难度,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业无序转移,

14、可能引发产业链和供应链风险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在本轮产业转移过程中,如出现产业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协调不足,未能按照迁入地资源禀赋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等问题,有可能损害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经济发展的后进地区普遍存在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的问题。以加工贸易产业为例,沿海发达地区关联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超过95%,但中西部地区这一指标还达不到30%6。如不能实现工业的有序迁移,难以在后进地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有可能导致基础工业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引发通胀风险,或使某些关键中间工业品出现缺失,损害

15、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东南亚等低人力成本国家和地区具有竞争优势,可能引发外资撤离风险在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凭借“人口红利”大力吸引外资,以市场换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而随着2004年劳动力出现短缺,到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不再具有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随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崛起,基于资本的逐利性,产业有可能向此类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进而引发外资撤离风险。人力资源引导流动和培训供给不充分,伴随产业转移,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风险除了能源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之外,人力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也是本轮转移的重点对象。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东部地区局部劳动力

16、过剩、中西部地区局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引发东部地区结构性失业。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引导流动不充分、再就业培训配套不完善的情况下,劳动力地区间错配有可能放大结构性失业的影响,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科学推进我国产业实现有序梯度转移的对策建议优化我国产业梯度转移格局,需要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西部地区能源革命、推进大空间尺度与小空间尺度产业转移并重发展、加快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转移、预防外资企业大规模向国外迁移、提升后进地区人才和创新要素配给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形成系统合力,全面推进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严守“双碳”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梯度转移格局在开展产业转移工作时,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将减排降碳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建立发达地区和后进地区的资金和人才协同创新、对口帮扶机制7,鼓励迁入地依托资源禀赋引进和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促进生态观察50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可持续。加大西部地区能源革命力度,保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低值碳达峰依托西部地区丰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