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 张学良和于凤至婚姻之谜张学良和于凤至婚姻之谜(代序代序).1 卷一卷一 关东结缡内幕关东结缡内幕.9 第第 1 章章 史实与传说史实与传说.9 第第 2 章章 侯门深如海侯门深如海.22 卷二卷二 从旅欧到赴美从旅欧到赴美.36 第第 1 章章 美国,一个陌生的地方美国,一个陌生的地方.36 第第 2 章章 困境感受亲情冷暖困境感受亲情冷暖.68 卷三卷三 遥望英伦思游子遥望英伦思游子.89 第第 1 章章“铣电铣电”之谜之谜.89 第第 2 章章 寻找泰晤士河畔的游子寻找泰晤士河畔的游子.110 卷四卷四 纽约岁月纽约岁月.132 第第 1 章章 隐居哈得孙河边隐居哈得孙河边.132
2、 第第 2 章章 困境中出现了一丝曙色困境中出现了一丝曙色.155 卷五卷五 夫君夫君子女子女友友人人.185 第第 1 章章 感受生感受生离死别离死别.185 第第 2 章章 割不断割不断的情丝的情丝.197 卷卷六六 索然独索然独居的居的凄凉晚景凄凉晚景.216 第第 1 章章 人在旧金山人在旧金山,心却飞向台湾心却飞向台湾.216 第第 2 章章 为为了了汉卿汉卿,情,情愿做愿做出出牺牲牺牲.234 卷卷七七 人人生生最后最后的的驿站:洛杉矶驿站:洛杉矶.254 第第 1 章章 迁往洛城迁往洛城.254 第第 2 章章 一代一代才才女女陨落异陨落异国国他乡他乡.283 张学良和于凤至婚姻
3、之谜张学良和于凤至婚姻之谜(代序代序)关于张学良和他结发妻子于凤至的婚姻,多年来就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笔者作为于凤至的乡人,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进行这一填补历史空白的工作。曾经有多篇与此相关的文字流传于世,现在借再版的机会,还想就这老话题再讲几句话。张学良、于凤至结婚之谜 在“文革”发生以前的若干年间,关于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婚事,即便在于凤至女士的故乡,也没有任何相关的文字传世。熟知她和她的家族的知情者,在政治运动迭起的环境中均对此事避而不谈。一直到“文革”后的 1972 年,因笔者当时从事的地方志编修工作的需要,才有了系统研究于凤至的机会。因此也极想将张、于联姻的轶事作为一个历史谜团
4、的破译选题进行研究,然而这时熟知于凤至的直系亲友大多谢世,这给笔者摸清这段史实脉络的计划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笔者并没有见难却步,而是为了搞清张学良和于凤至当年在古镇郑家屯(今双辽市委所在地)订婚与在奉天成婚的经过,无数次前往于凤至的出生地吉林省怀德县(今公主岭市)、于凤至父亲于文斗出生地山东省海阳县、于凤至母亲于钱氏的出生地吉林省伊通县满井乡、张学良的出生地辽宁省台安县桑林子乡、沈阳市大帅府张氏纪念馆和辽宁省政协等地多方寻找知情者,进行不厌其烦的走访与考证。其间于凤至和张学良在大陆的直系亲属多已过世,有幸谋面并接受采访的有于凤至的侄儿于兆瀛(当时在怀德县一家印刷厂工作,张作霖皇姑屯遇难
5、时曾亲往沈阳参与公祭)、张学良在天津教书的八弟张学诠(与张学良系同父异母,寿夫人之子),当时健在的张学良机要秘书刘鸣九先生(时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以及辽宁省政协文史办主任、曾经亲往台湾和美国采访张学良的赵杰先生等等。经过笔者长达两年时间在东三省与北京天津等地对知情人数次采访,终于在 1979 年写出于凤至夫人一稿。该文虽然只有几千字,然而消耗笔者精力的时间却是巨大的。因而此文由团结出版社以张学良往事与近事为题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1史实有时也有谬误 当时在国内流传一时的张学良和于凤至结婚内幕,多来源于笔者的如下史实考证。一、关于于凤至的身世。“于凤至于 1897 年农历五月初八日出生在吉林省怀
6、德县大泉眼(今南崴子乡)。其父于文斗,经商出身,祖籍山东省海阳县司马庄。于文斗本人亦升任县商务会长,买卖暂由靳菊丰代为经营。在丰聚长之外又开设一家丰聚当,从粮食生意扩展到经营当铺。当时这一带土匪猖獗,为了避风险,于文斗特意将家室安置在邻县的农村怀德大泉眼。于凤至自幼聪颖好学,性情温柔贤淑,十来岁时,她由大泉眼来郑家屯学馆求学。在延师读书期间,于凤至是同辈男女中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她熟稔四书、五经,就连左传和论语也过目成诵。她不但才学聪敏,并且容貌端丽,是郑家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家闺秀。”其二:张、于两家联姻。“1908 年,绿林出身的张作霖被清朝招抚后,担任前路巡防营统领,被奉天总督徐世昌派驻郑家
7、屯。张作霖来郑后,将总部设在于文斗的商号丰聚长院内。由于于文斗平生多次受土匪骚扰,加之他极善结交,故而欢迎张作霖在家里居住。日久天长,张作霖和于文斗便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后来,张作霖因保奉天督军有功,发迹于沈阳。他曾经回到郑家屯来找于文斗叙旧,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在于家小客厅目睹于之长女凤至的风采,心中不由暗暗称赞于凤至的美貌和贤淑。又一次,于文斗请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刚刚卜算完毕,卦帖尚未收拾时,门外忽传张统领到!于文斗便与张作霖促膝闲聊开来。无意中,张作霖发现桌上于家诸子女的卦帖,便从中寻出于凤至的庚帖,只见上面有凤命二字。张作霖回去后,认定张学良这将门之子和于凤至的凤命千金,乃是天
8、合地造的良缘。加之张作霖已见过于凤至本人,便决计张、于联姻。委托丰聚长的掌柜张杏天作伐。当时张学良正在奉天讲武堂就读,便遵从父帅之命,与于凤至女士缔结姻缘,待于凤至读完私塾,2于 1914 年在郑家屯订婚,当时张学良 14 岁,于凤至 17 岁。两年后,16 岁的张学良与年长他三岁的于凤至完婚。”以上便是笔者对张、于联姻调查考证后撰写的文稿。不过,当张学良和于凤至先后辞世以后,尽管上述经过多方考证的主要史实是经得起历史推敲的,但在张学良和于凤至分别对自己的婚姻进行历史的回顾时,居然发生了让笔者难以适从的记忆混淆。2002 年 6 月,台湾历史智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将杂忆随感漫录张学良自传出版
9、。这是张学良 1954 年在台湾清泉奉蒋介石之命亲笔撰写的回忆录,应该说这是张学良在幽禁期间留下的一部较为真实、完整的自传。张学良在这部自传中特别写了一节早婚,这是记述他当年与于凤至结合经过的唯一一篇亲笔书记的文字。因此其可靠性是值得肯定的。张氏在早婚中这样记述张、于联姻的历史:“我 14 岁仍在读书时代,就同于凤至结了婚,她父亲同我父亲是最好的朋友,在辽源县(辽源县即为双辽县,郑家屯即为该县政府所在地,郑家屯现为吉林省双辽市所在地引者注)经商,我才 9 岁她 12 岁时,由于父母之命就订了婚。她 17 岁那年,我的岳丈不幸去世了,辽源地方正值二十一条之后,日本军队因强修四洮铁路问题(指四平至
10、洮南的铁路线引者注),进占辽源。到处滋事,人心惶惶,我的岳母,孤孀弱女,催促我家早日接亲。我们俩在结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一面。更谈不到感情和爱情。虽然说不上美满,也就这样地过了数十年的共同生活。”张学良作为张、于联姻的当事人之一,他的上述记述应该是最具权威性的。与笔者早年调查考证稍有不同的是,他与于凤至订婚的时间要比我所写的还要早,不是 14 岁而是 9 岁就订了婚;而于凤至 17岁是结婚的时间,订婚时居然只有 12 岁。当然,张氏夫妇的订婚结婚年龄有误,是可以理解的。亲友等知情者毕竟没有当事人对年龄记得更为清楚,问题在于,同是这桩婚事的当事人,于凤至女士在生前3也口授了一篇“回忆录”,让人没
11、有想到的是,这篇“回忆录”竟然在同一事情上与张学良有截然不同的说法。应该指出的是,于凤至的生前回忆,系在她去世的一年前1989年,由于凤至本人口述,她义子萧朝智先生代笔记录下来的。1990年 3 月 17 日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与世长辞之前,她就叮嘱此“回忆录”定要等当时健在的张学良百年过世之后,才可以公布。此文公之于众之前,萧朝智先生(美国东北同乡会会长、东北军将领萧振瀛之子)曾在香港一内部杂志上发文,谈到于凤至这篇“回忆录”的口授与整理经过,萧说:“于凤至的口述历史,主要说明了张学良和她受难后的心态历程、思想转折以及他们两人的相识、相约、相许。秉此,她在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一直奋斗到最后一息。十
12、二年了,我未敢忘。每回忆她边说边泣的情景,我不禁涕泪交流。那是她向天、向世人的呐喊;是她五十年在异国漂泊、孤苦奋斗、磨难重重下,受尽委屈的过程。现二老已在天国相会。今年清明,我们这些过去到过她家的人来到她的墓园,为她扫墓。我向她的在天之灵说:我将整理出您的满腹心酸话,告诉世人。”如此重要的一部“回忆录”,凡是研究张学良历史的大陆学者,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于凤至乡人,自然翘望多时,极盼多从中解读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萧朝智先生终于在于凤至和张学良先后去世之后,于 2005 年 12月在祖国大陆首次公布于凤至生前口授的这部“回忆录”。该文系以我和汉卿的一生为题,在南京政协主办的钟山风雨上连载。然而,
13、当这部经萧朝智先生整理十余年的于凤至回忆录问世的时候,却让笔者大失所望。在这部口述“回忆录”里,当于凤至谈到她和张学良订婚的往事时这样说:“我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我父亲在本县郑家屯开粮店,我从小在郑家屯上学、长大。当时的驻军一度住在粮店,驻军统领张作霖和我父亲结识,相交很好,拜了把兄弟。张作霖看我读书用功,常夸我是女秀才。后来,他向我父亲提亲,说他大儿子汉卿(即张学良引者注)很听话,肯上进,将来也要在军队发展,需要我4这样的女秀才帮助。那时代的婚姻就是父母包办决定,我爹娘疼爱我,认为当官的都三妻四妾,会受委屈,拒绝了这提亲,说我的婚姻需我自己同意才行。张作霖同意这说法,他叫汉卿来郑家屯
14、住住,让我们两人相处,相熟,自行决定。汉卿处处依着我,听我的话,他这种态度使我很满意。当他拉住我的手,说他永远听从我的话,决不变心时,我点了头,这样才定了亲,我和他是姻缘啊!”如果上述这段话确实是于凤至本人的口述记录,那么就让笔者不能不产生如下疑问:1.于凤至说:“我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我父亲在本县郑家屯开粮店。”这句严重与事实不符。于凤至作为在怀德县大泉眼村出生的人,她怎么可能不知道郑家屯这个晚清民国时期一度舟船往来、穿梭于辽河上的商埠小镇,自清光绪三年建立县治以来,从来都隶属于辽源县(此县原归奉天省管辖,民国八年起归吉林省管辖),而怀德县虽与辽源县相融一条西辽河,却是从古至今从不属
15、同一县治。不错,据笔者掌握的历史资料表明,辽源县确曾在历史上有过两县合并的情况发生,不过那是建国前夕辽源县与双山县的合并,但辽源县从来就不曾与怀德县发生合并。既然如此,不可能不熟悉自己出生地与求学地的于凤至本人,怎么会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既自称出生在“怀德县大泉眼”,又称乃父在“本县郑家屯”开粮店呢?2.于凤至在“回忆录”中说张作霖提亲后遭到她的拒绝,并称:“张作霖同意这说法,他叫汉卿来郑家屯住住,让我们两人相处,相熟,自行决定。汉卿处处依着我,听我的话,他这种态度使我很满意。当他拉住我的手,说他永远听从我的话,决不变心时,我点了头,这样才定了亲,我和他是姻缘啊!”此文读后亦让人感到困惑不解。
16、一是,于凤至记述的这段经过与张学良本人在自传中早婚一节所说的景况截然不同。张学良说:“我们俩在结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一面。”笔者认为这段话的真实性相当高。首先张学良在写这段经历的时候,蒋介石和台湾当局绝对不会对张氏的“早婚”发生任何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因此影响张学良5是否“出山”。所以张学良没有必要在与于凤至结婚前是否见过面上“作伪”;再就是,张学良和于凤至订婚和结婚都在民国初年,于凤至所说张作霖“让我们两人相处,相熟,自行决定。汉卿处处依着我,听我的话,他这种态度使我很满意”等语,显然是不符合民国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背景。依当时张学良在沈阳的社会地位,追求他及托媒人希望与张学良结成百年之好的豪门贵胄,不胜枚举,而张学良对父亲在远离沈阳的小小古镇为他订的一门亲事,本来就怀有百般反感,依当时张学良的处境他当然不想屈尊跑到郑家屯这样的小镇上去“住住”,更不能拉着她的手以“永远听我的话,决不变心”作为许诺,苦求一个乡下姑娘的婚姻。张学良称“我们俩在结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一面”倒是符合当时历史环境和东北民俗的特点。3.于凤至在我和汉卿的一生这部“回忆录”中,提及结婚情况时这样写道:“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