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36 ,大小:17.91MB ,
资源ID:2358098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580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pdf)为本站会员(sc****y)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pdf

1、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清末立宪运动史侯宜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侯宜杰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1.8I S B N9 7 8-7-3 0 0-1 4 0 0 2-5.二.侯.宪政运动-史料-中国-清后期.K 2 5 7.5 0 6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2 0 1 1)第1 2 8 2 1 7号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清末立宪运动史侯宜杰著E r s h i s h i j i c h uZ h o n g g u oZ h e n g z h iG a i g eF e n g

2、c h a o出版发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址北京中关村大街3 1号邮政编码1 0 0 0 8 0电话0 1 0 6 2 5 1 1 2 4 2(总编室)0 1 0 6 2 5 1 1 3 9 8(质管部)0 1 0 8 2 5 0 1 7 6 6(邮购部)0 1 0 6 2 5 1 4 1 4 8(门市部)0 1 0 6 2 5 1 5 1 9 5(发行公司)0 1 0 6 2 5 1 5 2 7 5(盗版举报)网址h t t p:/w w w.c r u p.c o m.c nh t t p:/w w w.t t r n e t.c o m(人大教研网)经销新华书店印刷北京联兴盛业印刷股份有

3、限公司规格1 7 0mm2 4 0mm1 6开本版次2 0 1 1年8月第1版印张2 7.2 5插页2印次2 0 1 1年8月第1次印刷字数4 8 20 0 0定价5 9.8 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印装差错负责调换目录绪论第一章惨变酿成惨祸一、慈禧倒行逆施/9二、康有为不改初衷/1 3第二章立宪思潮兴起一、“新政”不新/1 8二、根本变革在于立宪/2 2第三章立宪运动高涨一、普遍激昂的呼声/2 9二、立宪派的多方策动/3 3第四章确立基本国策一、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4 1二、宣布仿行宪政/4 7三、改革政治体制/5 5四、加紧筹备/6 9第五章立宪团体应时而生一、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7 7二、

4、上海宪政研究会和预备立宪公会/8 4三、吉林自治会/8 8四、宪政公会/9 1五、帝国宪政会/9 4六、政闻社/9 62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七、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和粤商自治会/9 9八、贵州自治学社和宪政预备会/1 0 6九、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的论争/1 1 4第六章要求确定召集国会年限一、杨度首创和平请愿/1 2 7二、各地纷起响应/1 3 1三、决定九年立宪/1 4 6第七章推行地方代议制一、摄政王的姿态/1 5 4二、省咨议局成立/1 6 1三、开展地方自治/1 7 9四、新的立宪团体/1 8 7第八章国会请愿热潮一、第一次请愿/1 9 0二、第二次请愿/1 9 7三、咨议局联合会

5、召开/2 0 7四、第三次大请愿/2 1 1五、第四次请愿/2 2 5六、运动的意义/2 3 5七、又一批政治团体出现/2 4 0第九章资政院内风波迭起一、咨议局坚决反对督抚侵权违法/2 4 3二、资政院开议/2 4 7第十章分道扬镳一、皇族内阁粉墨登场/2 6 9二、拟订法律/2 8 2三、决心推翻皇族内阁/2 9 2四、组建合法政党/3 0 2五、点燃革命的导火索/3 1 6目录3六、由立宪转向革命/3 2 5第十一章失人心者亡一、面对革命的抉择/3 4 0二、资政院于四面楚歌中消逝/3 8 0三、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3 9 1四、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3 9 9结束语征引文献/4 1 5附

6、录论著目录/4 2 6后记/4 2 9再版后记/4 3 0绪论1 8 4 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出现了奇异的结局,堂堂天朝、泱泱大国的清王朝居然惨败于蕞尔岛国的“英夷”之手,签订了不平等的 南京条约。其后,英国得寸进尺,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群起效尤,相继胁迫清王朝签约,攫取各项特权。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益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奇耻大辱并没有使朝中君臣变得清醒一些,顽固与愚昧禁锢着他们的头脑,傲慢与偏见遮蔽着他们的视野,他们依然泥古守旧,恪遵祖宗成法,找不到摆脱困境的出路。而国土日丧、主权日削的严酷现实却犹如晴天霹雳,惊醒了并不抱残守缺而又关心

7、祖国命运的少数爱国忧时之士和个别官员,他们开始进行冷静反思,认真探索中国的出路这一重大课题。对于长期生活在闭关锁国、以为中国就是世界的人来说,绝难提出安邦治国的最佳方案。鸦片战争迫使人们睁眼去看世界,然而仅仅是个开端,因而缺少卓识宏论,见解粗疏肤浅。林则徐最先研究“夷情”,其时英国侵略者正把罪恶的炮弹倾泻在中国的土地上,当务之急是迅即制敌于死地,故其研究的重点在军事,总结的“制夷”方略不外武器优良之类。紧迫的战争环境使其眼光局限于军事一隅。接着,魏源的 海国图志、徐继畬的 瀛环志略、姚莹的 康纪行、梁廷枏的 海国四说 和 夷氛闻记 一一问世。这些著作介绍了世界史地知识和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

8、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启迪着人们探索救国之道,不过作者还止于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讴歌赞羡,不敢萌生效法之念。但魏源已认识到“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发出改革秕政、实行变法的呼声;尤魏源:筹鹾篇,见 魏源集下册,4 3 2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2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其可贵者,是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公然放言以“夷”为“师”,向西方学习,这在一向具有“用夏变夷”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中国确是石破天惊之论。从此,人们僵化 的 头 脑 逐 渐 开 窍,愈 来 愈 多 的 有 识 之 士 踏 上 了 向 西 方 学 习 真 理 的途程。其后,冯桂芬提出“采西学”,主张

9、从更广阔的领域向西方学习,其富强之术亦有所贡献,如罢关征、发展农桑、树茶开矿、改变科举考试办法等。他对封建专制制度不满,企图解决“君民不隔不如夷”的弊病,但因其整个学说“要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故未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与此同时,洪仁玕著 资政新篇,设计了一套治理太平天国的蓝图,涉及经济、文化、教育、乡村政权、外交许多方面,不少超越了其前辈及同侪,遗憾的是政治制度方面毫无建树。1 9世纪7 0年代以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紧,民 族 危 机 的 严 重,民 族 资 本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中国和外国交往的增多,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学说的渐次传入,人们的思想又为之

10、一变。一些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人士和思想较为开明的官绅通过中西对比,对中国贫弱的根源探讨得更加深刻,要求变革的心情更形迫切。“诸国既恃其长自远而至,挟其所有以傲我之所无,日 从 而 张 其 炫 耀,肆 其 欺 凌,相 轧 以 相 倾,则 我 又 乌 能 不 思 变 计哉!是则导我以不容不变者,天心也;迫我以不得不变者,人事也。”他们不仅主张剔除种种弊端,采用“兵战”和“商战”与列强相抗,而且指出西方富强之本在于开设议院。郭嵩焘说:议院为英国“立国之本”。陈炽说:议院为“英、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陈虬亦认为:“泰西富强之道,在有议政院以通上下之情,而他皆所末。”稍晚,郑观应总

11、结了几十年学习外国的经验,断言西方国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这样,他们的探本溯源便由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吏治等进入政治制度这一深魏源:海国图志原叙。冯桂芬:制洋器议,见 校邠庐抗议卷下。校邠庐抗议自序。王韬:变法上,见 弢园文录外编。郭嵩焘日记,第3卷,3 7 3页。陈炽:议院,见 庸书外篇卷下。陈虬:治平通议东游条议卷6,3页。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见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2 3 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2。绪论3层领域,开始接触到问题的症结。他们不独颂扬议会,而且要求实行。郑观应首倡其说,希冀中国“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

12、博采众议,务使上下无扞格之虞”。1 8 8 4年,他上书政府,“请开国会”。同年1 0月,两广总督张树声在遗折中奏请开设议院。继之,王韬、汤寿潜、陈虬、宋恕、陈炽、何启、胡礼垣、宋育仁提出了同样的主张。早期维新派虽然要求开设议院,实行“君民共治”,但还不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代替封建专制制度。因为:首先,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近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种政体形式,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妥协的产物。所谓君主立宪,系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权力受到宪法限制。君主立宪,关键在“立宪”二字,即制定宪法。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产生于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过程之中。为了取得政治

13、上的民主自由,动员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提出“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代议制、普选制各项主张。革命胜利后,他们就用宪法来确定这些民主原则。民主是宪法的内容和前提;宪法是对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是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规定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享有的民主自由权利,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也规定了君主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职权,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一定限制,其行为不得逸出宪法规定的范围,否则即为违宪,故君主立宪亦称“有限君主制”。换言之,君主必须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志,在有限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有无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仅有国会

14、而无宪法(包括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君主权力不受限制,则君主仍为专制君主,可以随时剥夺民权,直至将国会消灭。所以,单纯主张设立议院,不提制定宪法,限制君权,极而言之,只能说初步产生了向君主立宪过渡的思想,而不能说就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早期维新派不曾提出制定宪法,因而他们尚未具有实行立宪的思想和要求。倘若认为要求开设议院就是主张君主立宪,显然忽视了宪法在君主立宪中的决定性意义,没有搞清君主立宪的确切含义。其次,未把国会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国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代表全体国民行使职权,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主要体现,也是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主要 郑观应集上册,1 0 3页。郑观应:致潘兰史征君书

15、,见 盛世危言后编卷3,1 4页。参见 张靖达公奏议卷8,3 3页。4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区别之一。早期维新派见不及此,仅把它看做反映民意和沟通君民关系的机构。王韬说,英国政治之美,“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中国欲谋富强,在于“能通上下之情”。虽也讲过“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也”,但强调的重点是做到“类皆君民一心”和“君民意见相同”,从民所欲,并非民之可否具有立法作用。汤寿潜说:“泰西设议院,集国人之议以为议,即 王制 众共众弃之意。”陈虬云:何谓开议院?“以通上下之情”。陈炽也说,西方议院“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认识均与王韬相同。宋育仁评论西方议院说:“

16、民献其议,主决其计”,“两院议成而后谋定,国主报可而后施行”,“古今张弛之用不同,而求其通下情则无以异”。认为民只能献计定谋,“决其计”者为君主,议院仍非立法机关。何启、胡礼垣从“天下,公器也;国事,公事也。公器公同,公事公办,自无不妥”的理论高度,论述了开设议院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可是并未逻辑地得出议院必须成为立法机关的结论,其目的是要君主做到“布公平”,“以亿兆之心为心”,“以亿兆之力为力”。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其中包含有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包含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他们对西方议会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尚未把它视为立法机关,未把握住民主政治的精神实质。人民没有立法权力,当然谈不上君主立宪思想。再次,他们设计的议院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议院,不能实现向君主立宪制度过渡。实行立宪,比较理想的办法是先成立国会,由国会制定宪法,限制君权,确立人民的民主权利。早期维新派认为,西方的议院“猝难仿行”,只“宜变通其法”10,“酌其损益”11。如此一来,就使他们设计的议院与西方的议院大相径庭。汤寿潜的方案是:上院由王公至各衙门堂官和翰林院四品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