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29 ,大小:1.87MB ,
资源ID:2359465      下载积分:14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594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范式转型.pdf)为本站会员(sc****y)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范式转型.pdf

1、书书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学范式转型研究”成果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范式转型李 勇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范式转型/李勇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未名中青年学者文库)ISBN 978 _7 _301 _20831 _1.中.李.文艺学 _ 研究 _ 中国 _ 当代.I0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2)第 132687 号 书名: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范式转型 著作责任者:李 勇 著 责 任 编 辑:魏冬峰 标 准 书 号:ISBN 978 _7 _301 _20831 _1/I2486 出 版 发 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址:北京

2、市海淀区成府路 205 号 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 话: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编辑部 62750673出版部 62754962 电 子 信 箱:weidf02 印刷者:经销者:新华书店965 毫米 1300 毫米 16 开本 20.75 印张 319 千字2012 年 7 月第 1 版 2012 年 7 月第 1 次印刷 定价:42.00 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 _62752024 电子信箱:fd PuP.P内容提要1 内 容 提 要从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型理论

3、看,中国当代文艺学的知识系统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范式转型,一次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当代文艺学由社会政治范式转型为审美范式,另一次发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当代文艺学从审美范式转型为文化研究范式。这两次范式转型除了带来文艺学内在的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变革之外,还与社会文化的转型密切相关。中国当代文艺学经过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之后,文艺学领域首先将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应改变为“文学生活”。其次,将来的文艺学对元理论问题将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文学理论首先是一种理论,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理论的“文学理论”,不是对文学活动规律的总结概括、提炼、推理、演绎,而应该是文学化

4、的理论,是以文学为立足点的理论。最后,将来的文学理论应该是众多理论话语多元对话的一个公共领域,各种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文学理论处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将来的文学理论研究者将不仅仅关注文学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将密切关注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对其他学科的理论话语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否则根本无法展开这样的对话。前言1 前 言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 J.希利斯米勒 2000 年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演讲稿 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在 文学评论 2001 年第 1 期上发表后,立即在中国文艺学研究界掀起轩然大波,引起了文艺学边界问题以及文学终结问题的大讨论。这个事件本身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文艺学

5、界迎来了新的时代。80 年代文艺学中那种经常爆发的轰动效应似乎又重新出现了。然而,这一次不是 80 年代文艺学那种不断突破禁区、引领时代风潮的轰动,而是危及文艺学自身生存的一次“自杀式”轰动。文艺学还有存在的合法性吗?在电子传媒的时代,文学是不是真的会走向终结?如果文学终结了,那么文艺学又将如何存在?支持者为这样的新理论欢呼,呼唤着改变文艺学的既有模式,反对者则对这种新理论怒声呵斥,争论的双方僵持不下。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双方也都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思考文艺学的出路。回顾当时的这场论争,一个焦点就是对于“终结”的理解。反对文学终结论的学者一般把这个词理解为“消失”、“完结”、“终了”、“终止”、“结

6、束”,总之,是不存在了。其实,在学理层面上,终结(end)有特定的含义。“终结”就是指“作为成熟的知识体系达到其认知边界时的一个转折点,这时候,任何进一步的发展都需要对其基础的规范目标进行修正。也就是说,当一个特定的范式不再能够获得进展,实际的研究也不再能够发展这个范式时,科学知识就达到了其边界。这个时候,一个替代性的选择就是借助外在于科学的力量来对规范目标进行大的修正”。如果终结就是指研究范英吉尔德德兰逖:社会科学 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张茂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0141 页。2 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范式转型式的彻底改变,那么,我们就必然要思考两个相关的问题。其一是究竟什么

7、是范式?我们以范式为理论视角来分析中国当代文艺学会让我们看到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其二是范式转型在中国当代文艺学中是如何发生的?范式转型对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影响?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借用范式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库恩从科学哲学的角度(也是知识社会学角度)给范式下了定义,他认为“范式 的一种意义是综合的,包括一个科学群体所共有的全部承诺;另一种意义则是把其中特别重要的承诺抽出来,成为前者的一个子集”。简单地说,“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pattern)”。库恩的这个解释实际上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的解释,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群体认知世界的模式,其内在的统一

8、性使得这个群体的人眼中的世界就是这个范式呈现给他们的那个样子,另一个群体,采用另一种范式,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另一番景象。当我们把范式理论运用于中国当代文艺学领域,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文艺学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库恩所说的科学共同体)。这些共同体采用不同的范式来研究文学,由于范式不同,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理论观念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甚至表述话语也不同。重要的是,这些不同的范式之间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有些占据着核心地位,成为主导的范式,而另一些则居于次要地位,或者被纳入主导范式之中,成为一个个分支范式。而导致这种不平等地位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范式之所以能在一个时代占主导地位,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

9、会思潮,也与意识形态主导议题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文艺学研究者的社会角色有关,甚至与他们所接受的知识系统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结构有关。如此一来,从范式角度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学,就成为对文艺学自身的知识状况的探讨。它涉及文艺学内部理论系统的构成状况,也涉及文艺学理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形成原因的讨论。在文艺学自身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的背景下,对文艺学知识状况的讨论无疑是一次对于文艺学学科的自我反省。这不是对哪一种具体观点的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8 页。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

10、 页。前言3 探讨,而是对文艺学知识系统的存在状况的探讨。那么,中国当代文艺学的知识状况是什么样子的?从范式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当代文艺学的知识系统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范式转型,即中国当代文艺学范式出现过两次断裂,或范式革命。一次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当代文艺学由社会政治范式转型为审美范式,另一次发生在 20 世纪 90年代初至新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当代文艺学从审美范式转型为文化研究范式。这两次范式转型除了带来文艺学内在的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变革之外,还与社会文化的转型密切相关。文艺学的范式转型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第一次转型是中国社会由政治主导型社会向改革开放的经济(政府主导)

11、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而第二次转型则是由政府主导的商业社会向市场主导型的消费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从总的趋势看,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发展并不是线性向前的,而是各种因素错综结合的。比如文化研究中所强调的政治的回归,令审美范式共同体联想起了社会政治范式中的那种“帽子”与“棍子”式的理论。但文化研究又绝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政治文艺学,它们之间又有根本的不同。对这些断裂的分析成为本书中要讨论的主要内容。从范式转型的角度看,中国当代文艺学将会如何发展?它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笔者认为对这样的问题给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是不明智的。因为历史的发展充满着难以预料的偶然因素,虽然我们可以在事后对历史事件的形成原因作出详

12、尽的解释,但在历史事件发生之前做出准确预测则是困难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对当今文艺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来说明已露端倪的走势,这个走势也许可以称为一位文艺学研究者对文艺学未来的期许或愿景。当中国当代文艺学经过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之后,文艺学领域首先将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整。这不仅是指文艺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将扩大,这不是一个机械的简单相加或膨胀,不仅仅是要在传统的文学经典之外加上大众/流行文化这么简单,而是要找到一个可以涵盖文学经典和大众流行文化以及其他文学/准文学活动的概念来说明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已发生改变。笔者认为这个概念应该是“文学生活”,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人们对文学活动的参与

13、,使文学变成人的生活的一部分。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会有宗教生4 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范式转型活,党员们有组织生活,同样地,人们也可以有文学生活。文学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或文学爱好者有文学生活,每一个人都接触过文学,都有自己的文学生活。当然,文学生活在不同的人那里的意义是不同的。对有些人来说,文学生活是一种精神生活,像宗教信仰一样神圣、圣洁;在另一些人那里可能只是消遣娱乐。我们的文艺学不妨把文学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如此一来,审美范式研究者不必担心文学会消亡,文艺学会消失,因为文学生活不可能从人的生活中消失。即使今后没有人再创作新的作品,没有人再读文学作品,历史上的文学生活也值得我们

14、像考古学那样去分析研究,更何况,文学的因素也会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学性蔓延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都在文学生活的范围之内,都是文艺学的研究对象。而对于文化研究者而言,也避免了因为扩大了文艺学的边界而被指责为放弃文学,文化研究者完全可以在文学生活中去研究文化表意实践或文化政治。其次,将来的文艺学在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或边界问题讨论之后应该对自身的知识状况有清醒的认识,或对元理论问题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将来的文艺学应该走向文学理论。文艺学是一个学科,其中的理论话语是体制化的学科话语,而文学理论是一种更自由的个体化的理论话语,文学理论因较少受到学科体制的规训与宰制,而具有鲜活的个性。文艺学要能

15、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少一点学科体制的束缚,多一些研究者个体的自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文艺学与文学理论作为两种不同的知识形态的区别,使得在未来的文艺学研究、文学理论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再次,将来的文艺学应对究竟什么是文学理论这个根本问题做出明确的解答。笔者认为文学理论首先是一种理论,理论这种知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按照乔纳森卡勒的说法,“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因此,文学理论就应该是人类各种知识中的一种不安分的形态,是一种充满创新性的领域。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理论的“文学理论”,不是对文学活动(或文学生活)规律的总结、概括、提炼、推理、演绎,为了保证文学理论不断挑战常识,文学理论应

16、该与文学作品(创作实践)保持对话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6 页。前言5 关系,从文学作品(创作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理论的思考。简言之,文学理论不是对文学的我它式的科学实验式的研究,而是与文学作品(创作实践)进行我你式的阐释学式的对话,文学理论其实是文学化的理论,是以文学为立足点的理论。最后,将来的文学理论应该是众多理论话语多元对话的一个公共领域,各种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文学理论处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这不是简单地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套用到文学研究中解释一部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那么简单,而是由文学理论研究者从文学生活中获得自己的话题或立场与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对话、讨论,文学理论既可能认同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也可能反驳、批判其他学科的理论观念,将来的文学理论研究者将不仅仅关注文学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将密切关注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对其他学科的理论话语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否则根本无法展开这样的对话。这就要求文学理论的教学活动中不再只讲一套理论,而是以一个个问题为单位,围绕问题组织不同理论之间的对话研讨。当然,这些对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趋势的推测只是以目前文艺学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