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为政与治国/一仁义与王道/二礼乐与人心/七明君与雄主/一五求贤与爱才/二忠言与纳谏/二五治世与能臣/三三修身与为人/三七观世与处世/六七智慧与计谋/一一为政与治国/一修身与为人/三七学习与教养/三八德行与操守/四二才学与声望/四六气节与令名/四九壮志与豪言/五二胸怀与气度/五六抒怀与歌咏/五九观世与处世/六七智慧与计谋/一一2为政与治国/一修身与为人/三七观世与处世/六七识才与知人/六八交友与择友/七五亲疏与冷暖/七八人情与世故/八五言辩与口才/九二微言与讽刺/九七智慧与计谋/一一为政与治国/一修身与为人/三七观世与处世/六七智慧与计谋/一一行军与诡道/一二巧思与奇计/一一果敢与决断/一一
2、九时机与应变/一二六形势与胜算/一三一积贮与致富/一三七爱财与取财/一四二4 为政与治国仁义与王道礼乐与人心明君与雄主求贤与爱才忠言与纳谏治世与能臣史记箴言二仁义与王道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殷本纪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十分贤良。他感叹捕鸟人的网不该网尽杀绝,从四面中去掉三面,只用剩下的一面来网鸟。商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宽厚仁慈深得民心,四方诸侯纷纷归服。以德服人的商汤率领诸侯,讨伐夏代的暴君桀,灭掉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多次把天下让给季历,道德可以算是最崇高的了,
3、让百姓简直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赞美他。这正是孔子所称颂的有德之主。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郦生陆贾列传本书选段参考版本:司马迁.史记(评注本).韩兆琦,评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年版。史记箴言三陆贾反驳刘邦:“枪杆子里可以出政权,但怎么可以用枪杆子治国呢?当年秦始皇得天下后,若是效法古代圣王,行仁义之道,陛下怎么会有机会得天下呢?”在陆贾的劝说下,刘邦开始重视仁德礼义。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范雎蔡泽列传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国君明智,臣子正直,这是国家的福气;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诚实,妻子忠贞,这是一家的福气。蔡泽
4、认为,在君臣、夫子、夫妻这些人际关系中,双方各守其职,才会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家庭幸福。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郑世家统治者内心一定要有德行,施政才能仁德,统治者才得以站稳脚跟。统治者的个人品格可以影响国家兴衰,六卿中最强的智氏,就因为失德遭到三家分灭,这就是历史教训。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秦本纪史记箴言四一国之政,犹如一人之身,法令简明,上下一体。在上的保持淳朴的德行对待臣民,在下的满怀忠信侍奉皇上,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必世然后仁。孝文本纪孔子认为,即使是圣主的兴起,也要整整一代人才能使仁政大行。施行仁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整一
5、代人的努力。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商君列传诗经说:“能得人心的人就会兴旺,失掉人心的人就会垮台。”今本诗经并没有这句话,此话当在逸篇中。商鞅变法,刑法严厉,宗室贵族大多怨恨商鞅,秦国隐士赵良劝商鞅功成身退,断绝后患。形势虽强,要之以仁义为本。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世:三十年曰“世”。史记箴言五皇帝控制的中央集权固然要保持强大的形势,但还是要以施行仁义为根本。汉武帝的推恩令就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了。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孝文本纪祸患都由怨恨引起,幸福是由仁政积德带来的。汉文帝下诏责己爱民,认为君主要积德累善,才会上的下相安,自然太平。人生也是一个修养的过程,多行善,少作恶,自然会有福气相伴。楚
6、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世家楚王问鼎,言下之意是要取周朝而代之。公孙满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楚王不可武力攻打周朝,而是巧妙地旁敲侧击说:“统治天下的根本在德行而不在鼎。”只要德行崇高,鼎虽然小,分量也是重的;如果德行邪恶昏乱,即使鼎再大,分量也是轻的。意思是要用德行让天下归服,而不是靠铸鼎。公孙满的一番话,让楚王就此停步。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张仪列传史记箴言六疆土开拓了,国家才能富强;百姓富裕了,军队才能强大;广施仁德,才能统一天下。地广、民富、德厚,这三点是建立帝王事业的基础。先王非务武也,劝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周本纪周穆公将征犬
7、戎,祭公谋父劝谏他,周朝兴起靠的是累世积德,不是穷兵黩武。为政者要勤勤恳恳体恤民众的疾苦,以德服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君列传尚书说:“依仗仁德的人昌盛,依仗暴力的人灭亡。”这句话不见于今本 尚书,当在逸篇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暴虐全国,秦二世时秦国就灭亡,恰恰印证了暴虐人民的后果是自取灭亡。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孙子吴起列传当魏武侯洋洋自得于山河的壮丽和坚固时,吴起立即劝诫道:“国家的瑰宝在于德行而不是地形险阻。如果国君不行德政,这船上的人都会成为敌人。”七史记箴言礼乐与人心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礼书礼是行为规范,仪是仪容动作。礼是顺应人的
8、感情而制定的,仪是符合人的品性而兴起的,二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约束了人的行为,维护了社会和谐。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书礼仪制度起源于人欲,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忿恨,进而争斗。先王制定礼仪来节制人的欲望,让人的欲望和物质的享受相辅相成,协调增长。这就是礼仪的由来。八史记箴言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书礼有三大根本:上敬天,下敬地,尊奉祖先和国君、老师,即所谓的“天地君亲师”,这是封建社会的人伦基础。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
9、,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礼书礼仪制度,贯通治人之道。用仁义来劝进,用刑罚来束缚。礼仪让道德高尚的人地位尊显,让俸禄厚重的人品德荣耀。这就是礼,礼是使万众步调一致的基本准则。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礼书礼是治理国家、辨别名分的最高标准,是强国固家的根本,是维护权威的唯一途径。天子遵循这一准则就可以统一天下,统治诸侯。封建时代讲究礼,以之维护社会和谐,调节人情。九史记箴言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礼书圣人能起到表率作用,是礼义的极点,就如同天是高的极点,地是低
10、的极点,日月是光明的极点,太空是广大的极点一样。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乐书礼用以劝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刑用来防止奸乱,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它们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就是要统一人们的思想,实现天下太平的治世。治定功成,礼乐乃兴。乐书礼乐文化的兴衰和国家政治兴衰密切相关。天下大乱,必定礼崩乐坏;天下大治,礼乐文化才能繁荣昌盛。一史记箴言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孝文本纪音乐是用来颂扬德行的,舞蹈是用来表彰功业的。这是汉景帝继位后对汉文帝功德的歌颂和肯定。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乐书此句点明先王重视音乐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心情欢愉
11、,也不是满足感官的快意纵欲,而是为了治理天下的需要。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乐书什么是音乐?音乐是涤荡血脉,贯通精神,从而端正人心的,具有教化作用。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乐书端正教化的人都从音乐做起,端正了音乐,也就端正了人们的行为。可见音乐的教化作用非同一般。一一史记箴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乐书音乐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各种不同的呼喊和音乐声调,都与政治息息相关。太平时期的音乐安详而和乐,表现了政治的和谐;衰乱时期的音乐怨恨而愤怒,暗示了政治的反常;败亡国家的音乐悲哀而忧愁,透出了人民的困苦。乐所
12、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乐书音乐在人的内心起到端正人心的作用,对外则起到分辨贵贱的作用。在宗庙中有宗庙中的祭乐,在平民百姓中,也有符合自己等级和地位的音乐。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乐书礼仪是通过规范人们的外在仪表达于内在修养,而音乐是通过陶冶内心而影响外部行为。两者看似不同,实则殊途同归。一二史记箴言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乐书君子片刻都不能离开礼,离开了礼,凶暴傲慢的行为就会充分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也不可以片刻离开乐,一离开乐,奸诈邪恶的思想就会在身心内部泛滥起来。礼和乐,是君子用来修养心性、调节人情的。三年不
13、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封禅书守丧三年,不习礼乐,一定会让礼乐废弃败坏,是舍本逐末。不可须臾离开礼乐,要时时演习。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礼书贪生而不懂礼义,必定死路一条;只知贪利而不懂节制,必定遭到祸患;一味追求安逸享受,必定招来危险;放纵情性,必定灭亡。圣人用礼仪来统一情欲,就能让二者兼存,避免了两者皆失。一三史记箴言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礼书即便是拥有坚韧的盔甲和锋利的兵器,据有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城壕,使用严厉的法令和繁苛的刑罚,只要不遵行礼义,就行
14、不通。此处强调礼仪胜过坚甲利兵和高城深池,废弃礼义,就保不住家国。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太史公自序春秋重礼乐,为后世立法,具有治世的积极意义。治理乱世,让他走上正轨,再也没有比得上春秋的了。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世家孔子认为,春秋简略而旨意深远,贬恶扬善,春秋礼义若是通行于天下,乱臣贼子就会害怕,社会就会安宁。一四史记箴言不务明君臣之义而正诸侯之礼,徒事争游猎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司马相如列传园囿再大,游乐再奢侈,倘若不晓明君臣之义和诸侯之礼,就是在自己贬损自己的名声。唯有修明礼义才能让一个臣子称颂于天下,除此之外,过度
15、的奢侈和荒淫都是可耻的。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高祖本纪国家的礼法无论如何是不能废弃的。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也不能有两个皇帝。虽然汉高祖刘邦是太公的儿子,但刘邦作为皇帝是全民的君主,君主是不能跪拜臣子的。刘邦不能对父亲用儿子的礼节下拜,因为不能因此废弃了君臣的规矩。一五史记箴言明君与雄主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灾,以诫不治。孝文本纪天生万民,为他们设置君主来抚养治理他们。如果君主不贤德,施政不公平,连上天都会显示灾变来警告他。汉文帝有如此天下为己任之心,难能可贵,他在继位后第二年就下举贤良
16、诏,诚心求贤,辅佐他振兴汉室。天下之乱,在朕一人。孝文本纪汉文帝二年举贤良诏中的一句。天下的治与乱,在我一人身上,诸位执政大臣就是我的臂膀。汉文帝以此表示自己治理和抚育众生的决心以及急切求贤的心情。一六史记箴言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乐毅列传贤明的君主赏罚分明,察能授官,而不是封赏唯亲。说来容易,做来却很难,因此君主有昏明之分。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始皇本纪皇上若是喜欢用重刑和杀戮树立威信,官员就会害怕犯罪,只求保住禄位,没有人敢献上忠言。秦始皇因此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一天天更加骄横,最终秦王朝短命而亡。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五帝本纪不能让全天下人受害而使一人得利。舜继承帝位,天下人都得利而丹朱一人受害;倘若丹朱继承帝位,则天下人都受害而丹朱一人得利。两相权衡,尧说了这句话,选定舜为继承人。一七史记箴言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晋世家晋文公行赏,首先封赏用仁德劝谏的人,其次封赏建有大功的人,再次封赏勇敢作战的人,绝不是以个人好恶行赏。晋文公因此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