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97 ,大小:9.80MB ,
资源ID:2363861      下载积分:14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638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普通编辑学.pdf)为本站会员(sc****y)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普通编辑学.pdf

1、普通编辑学中国编辑学会编邵益文周蔚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普通编辑学/邵益文,周蔚华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1.8I S B N9 7 8-7-3 0 0-1 4 1 4 0-4.普.邵周.编辑学.G 2 3 2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2 0 1 1)第1 5 9 4 8 7号普通编辑学中国编辑学会编邵益文周蔚华主编P u t o n gB i a n j i x u e出版发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址北京中关村大街3 1号邮政编码1 0 0 0 8 0电话0 1 0 6 2 5 1 1 2 4 2(总编室)0 1 0 6 2 5

2、1 1 3 9 8(质管部)0 1 0 8 2 5 0 1 7 6 6(邮购部)0 1 0 6 2 5 1 4 1 4 8(门市部)0 1 0 6 2 5 1 5 1 9 5(发行公司)0 1 0 6 2 5 1 5 2 7 5(盗版举报)网址h t t p:/w w w.c r u p.c o m.c nh t t p:/w w w.t t r n e t.c o m(人大教研网)经销新华书店印刷北京市易丰印刷有限公司规格1 6 0mm2 3 0mm1 6开本版次2 0 1 1年9月第1版印张1 8.5插页2印次2 0 1 1年9月第1次印刷字数2 7 20 0 0定价3 9.8 0元版权所

3、有侵权必究印装差错负责调换中国编辑学会 普通编辑学 编委会主任桂晓风副 主 任王德有邵益文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振铎王德有邵益文周蔚华赵航桂晓风袁良喜程绍沛阙道隆主编邵益文周蔚华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于翠玲马瑞洁王振铎冯志杰邵益文张炜吴燕范军周蔚华赵航徐莉董中锋阙道隆目录第一章导论1第一节编辑学的形成与发展2一、编辑学的创立2二、编辑学的形成与发展3三、编辑学的研究对象6四、编辑学的学科体系7五、编辑学与出版学、新闻学的关系9六、编辑学的国际考察1 0第二节普通编辑学的兴起1 2一、普通编辑学兴起的前提条件1 2二、普通编辑学的理论框架1 5三、普通编辑学与分支编辑学的关系1 6四、研究

4、普通编辑学的意义1 7五、普通编辑学的研究方法1 9第二章编辑活动的发展历程2 4第一节古代的编辑活动2 4一、古代编辑活动的产生2 52|普通编辑学二、古代编辑活动的总体格局2 9三、中国古代编辑史的基本特点3 6第二节近现代的编辑活动3 8一、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图书出版活动3 8二、近现代编辑活动的发展4 0三、近现代编辑活动的启示意义4 4四、中国共产党人及进步出版人的编辑工作4 9第三节当代的编辑活动5 6一、改革开放以来编辑出版业的新变化5 7二、新媒介发展与编辑活动的发展趋势5 9三、中国编辑史的宏观视角与编辑学研究6 3第三章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原则6 6第一节编辑活动的本质6

5、 6一、编辑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6 7二、编辑活动是对文化产品进行选择、优化的活动6 8三、编辑活动是对文化产品的能动的再创造性活动7 0四、编辑活动与编辑文化7 3第二节编辑活动的特性7 6一、编辑活动的思想性7 6二、编辑活动的科学性7 9三、编辑活动的艺术性8 1四、编辑活动的创造性8 4五、编辑活动的专业性8 6第三节编辑活动的基本原则8 8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编辑方向8 9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9 3三、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9 6第四章编辑活动的功能9 7第一节发现和选择的功能9 7目录|3一、编辑活动的发现功能9 7二、编辑的选择功能1 0 3

6、第二节优化传播的功能1 0 6一、信息集成优化1 0 6二、符号媒介优化1 0 7三、信息传播优化1 0 8四、组织协调优化1 0 9第三节创意和实现文化价值的功能1 1 0一、私人作品通过媒介进行社会流通实现文化价值1 1 0二、在媒介评论与推广宣传中的功能1 1 1第四节舆论引导与文化教育功能1 1 2一、编辑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舆论引导功能1 1 2二、编辑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教育功能1 1 5第五节文化存储和文化创新功能1 1 6一、文化存储功能1 1 6二、文化创新功能1 1 7三、鼓励文化多样性,警惕“反文化”现象1 1 9第五章编辑活动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律1 2 1第一节编辑

7、活动的矛盾运动1 2 1一、编辑活动的外部矛盾1 2 2二、编辑活动的内部矛盾1 3 0第二节编辑活动的主要矛盾1 3 3第三节编辑活动的规律和基本规律1 3 5一、什么是规律1 3 5二、对编辑规律研究的探索1 3 6三、什么是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1 3 9四、研究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实践意义1 4 1第六章编辑活动的主体1 4 3第一节编辑活动主体的界定1 4 34|普通编辑学一、编辑活动主体的概念1 4 3二、编辑活动主体的构成1 4 4三、编辑活动的主体意识1 4 4第二节编辑人1 4 9一、编辑人的构成1 4 9二、编辑人的素养1 4 9第三节编辑组织1 5 6一、编辑组织的类别1 5

8、6二、编辑组织在整个媒介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1 5 7三、编辑组织与编辑个体的关系1 5 9四、编辑组织中的团队建设1 6 1五、编辑组织中的总编辑1 6 3第四节编辑风格1 6 6一、媒介特色与编辑风格1 6 7二、受众对象与编辑风格1 6 8三、作者风格与编辑风格1 6 9四、组织风格与编辑风格1 7 1五、编辑风格与编辑艺术1 7 2第七章编辑活动的客体1 7 3第一节编辑活动客体的界定1 7 4一、编辑活动客体的概念1 7 4二、对编辑活动客体范围的不同观点1 7 5三、编辑活动客体的范围1 7 7第二节编辑活动的直接客体 作品1 7 9一、作品的范畴1 7 9二、作品转化为编辑活动客体

9、的条件1 8 0三、编辑主体与作品的关系1 8 2第三节作为作品源泉的编辑活动客体 作者1 8 4一、作者与编辑活动主体的关系1 8 4二、作者的发现与作者队伍建设1 8 6目录|5三、处理与作者之间关系的一般原则1 8 7第四节作为服务对象的编辑活动客体 受众1 8 9一、受众与受众研究1 8 9二、“为受众服务”是编辑活动的核心原则1 9 2三、处理与受众关系的一般原则1 9 3第八章编辑活动的一般过程1 9 7第一节信息采集与整理1 9 7一、信息对于编辑活动的价值1 9 8二、编辑活动涉及信息的类别1 9 9三、采集和整理信息的原则2 0 0四、市场调研的一般程序2 0 2第二节选题2

10、 0 5一、选题的创造性思维2 0 5二、选题策划的原则2 0 7三、制定选题的程序2 1 0第三节审鉴2 1 1一、审鉴的基本原理2 1 2二、审鉴的程序2 1 3三、审鉴报告2 1 7第四节编辑加工2 1 8一、编辑加工应当尊重作者意见2 1 8二、编辑加工不可或缺2 1 9第五节编辑产品的形式、宣传与评价2 2 0一、文化产品的形式美2 2 1二、文化产品的宣传与评价2 2 4第九章编辑活动与质量2 2 8第一节编辑对媒介产品质量的意义2 2 8一、崇尚编辑质量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优良传统2 2 9二、党和政府一贯强调提高出版物质量2 3 16|普通编辑学三、优化质量贯穿于编辑活动全过程2

11、3 1四、提高质量是获取媒介效益的根本途径2 3 2五、质量是媒体和媒介产品的生命2 3 3第二节媒介产品质量的内涵2 3 4一、媒介产品质量的概念2 3 4二、媒介产品的质量构成要素2 3 5三、媒介产品的质量标准2 3 6第三节编辑活动与质量管理2 4 0一、质量理念与质量意识2 4 1二、编辑过程质量管理2 4 1三、媒介质量管理的方向 全面质量管理2 4 8第十章编辑活动与市场2 5 2第一节媒介产品与媒介市场2 5 3一、媒介产品的双重属性2 5 3二、媒介市场的特点2 5 6三、媒介产品与媒介市场的关系2 5 9第二节编辑活动与市场活动2 6 0一、编辑的市场活动2 6 1二、编辑

12、在市场活动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2 6 2三、编辑活动与市场活动的关系2 6 4四、建立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编辑体制和运行机制2 6 7第三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 7 0一、编辑的社会效益2 7 0二、编辑的经济效益2 7 3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2 7 5参考文献2 8 0后记2 8 5第一章导论编辑学是研究编辑活动的性质、功能、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正在发展完善中的新兴学科。编辑活动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对编辑活动及其规律的总结历史却很短,编辑学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只有6 0多年的历史。与编辑活动的历史相比,对编辑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还很不足。尽管编辑学研究

13、起步较晚,但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包括对编辑学对象、任务和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共识,各个具体媒介的编辑学研究成果丰富多彩,编辑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正在被厘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媒介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对涉及编辑活动的一般理论和一般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建立一门能够涵盖编辑活动一般规律的普通编辑学已成为当务之急。2|普通编辑学第一节编辑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编辑学的创立编辑活动是编辑者对作品素材通过选择、加工、优化等手段使之宜于传播的创造性文化活动。编辑活动与人类精神传播活动共生,在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传播中,始终有编辑活动参与其中。在两河流域古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古埃

14、及的纸草纸书、古印度的贝叶经和中国夏商时期的典册中,已有编辑活动的萌芽。随着苏美尔文明、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的衰落,泥版书、纸草纸书、贝叶经的编辑传统随之消失。只有中国用文字记载传承文化的传统一直没有中断,编辑活动也不断发展,并由此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优良的编辑传统。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把编辑活动提升到科学层面加以分析和概括,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陷入“编辑无学”的误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古代精神生产活动长期处于个体劳动和手工业生产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文化产品复制数量有限,文化传播活动规模小,编辑活动往往与著述、复制发行活动结合在一起,尚未成为独立的文化活动。其次,编辑

15、活动是文化产品的再创造活动,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其劳动成果融入作者的劳动成果之中,外界从文化产品上只看到作者的名字,不了解编辑的劳动和贡献。这样人们自然不会对编辑活动的性质、功能、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人关于编辑活动的思想见解,只散见于书籍的序跋、评论和校勘、目录中。到2 0世纪上半叶,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社会处在大变革的前夜,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中国出版业发展起来,并在社会上影响广泛。而作为当时最敏感的文字媒介 报纸也迅速崛起,形成了很多有影响的大报。在此情况下就有一个如何适应变化着的形势的问题。报纸第一章导论|3 如何办,图书如何编,不能不为业界深切关注。2 0世纪

16、4 0年代,我国已有八所大学开办新闻学系,在校学生逾千,至于新闻专科学校和各种培训机构则更多。有教育就需要教材,于是在1 9 4 9年由广州自由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编辑学著作 编辑学。该书作者李次民是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有多年新闻实践和讲授新闻学的经验。他在1 9 4 7年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讲授编辑学,两年后在讲稿基础上,经修改充实后出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讲报纸编辑学,不仅有具体的操作性,而且有一定的理论色彩,是一本实用性比较强的教材性书籍。该书作者认为,一份报纸的好坏,其先决条件在于主编者的学养与编辑艺术。他说,新闻编辑不是单靠个人有学问就能做到的,编辑新闻绝不是任何知识分子都能胜任的。这也就是说,做编辑的人员必须明了编辑的重要及其作用。这本书是最早把编辑工作作为“编辑学”这样一门学问来加以讨论的,并且创造性地使用了“编辑学”这个词的专门著作。编辑学这个名词之所以能在中国出现,首先是因为中国有极为悠久且连绵不断的文字工作传统。其次是中国自古以来积累了无比丰富的典籍,这些典籍之所以能够传世,与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学人,自觉不自觉地收集整理材料、润色修改、编纂书籍是分不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