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 第期 ():从成人到成才: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历史流变与困局纾解吴宏亮,薛建龙(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历经开创与全面建立、改革与融合创新、成熟与跨越发展三个阶段的流变过程。在法治意识的培育过程中,高校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权利彰显这一重大议题,透视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定位。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提供了基本遵循。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存在的主客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介体作用发挥不完善,过程作用发挥不协调等问题,迫切需要发挥党的主体领导,学校的深度参与
2、,课堂空间的充分运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课堂为中心的法治意识培育主阵地,形成以校为主体的法治意识培育生态圈,开创以党为领导的法治意识培育新格局,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的新局面。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意识;意识形态作者简介:吴宏亮(),男,河南漯河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薛建龙(),男,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高 校 思 政 课 研 究 专 项();郑 州 大 学 党 的 建 设 研 究 中 心 招 标 项 目()中图分类
3、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擘画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此外,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年)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年)等文件的制定与实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带来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回顾大
4、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的历史进程,既是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经验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强烈法治意识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一、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历史流变过程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制度基础。高等院校调整和法学专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求是,年第期。课程改革,形成了“小而精”的法律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奠定了学科基础,贮备了人才队伍。(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创与全面建立阶段“五四宪法”的制定推动法治意识深入
5、人心。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年,党领导人民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宪法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人民群众意见。毛泽东指出:“这个宪法草案,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和八千多人的意见,公布以后,还要由全国人民讨论,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主义法治宣传和教育,既让人民群众了解宪法制定过程和内容,也让社会主义法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高校课程改革奠定了育人学科基础。年,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并对法学课程进行彻底改造,规定的法律专业课有:“马列主义法律理论、新民主主义的各项政策法令犯罪学、刑事政策、苏联法律研究等。”除此以外,年教育部颁布 关于高等学校政治
6、课教学的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要求学生在政治课外还要学习 土改法。这些调整,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奠定了学科基础。创办政法干部学校培养法治育人队伍。按照中共中央的相关指示精神,国家先后创办多所政法干部学校。年,成立原中国政法大学。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法研究所。年,筹设中央政法干部学校。通过创办政法干部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政法干部和青年学生,为法治意识培育提供了人才支撑。(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与融合创新阶段法治教育取得独立课程地位。年 月 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
7、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年,党的十二大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法制的宣传教育,从小学起各级学校都要设置有关法制教育的课程,努力使每个公民都知法守法。”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教育部随后决定在高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将 法律基础 课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进一步明确 法律基础 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宪法和有关专门法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年,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8、指出,马列主义理论课要培养学生遵守法纪、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等革命风尚。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 思想道德修养 和 法律基础 合并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此,法治意识培育正式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熟与跨越发展阶段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提供了根本指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为深入学习贯彻这一思想,年 月日,教育部颁发了 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年),要求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
9、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将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 纳入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组织修订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公共选修课”。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创造新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册,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 页。周振想,邵景春:新中国法制建设四十年要览:,群众出版社,年,第页。邓小平文选,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
10、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报,年第 期。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年第 期。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相继颁发多个文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创造了新条件。年,教育部修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逐步培养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改为 思想道德与法治,更好体现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以帮助学生
11、筑牢理想信念,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的困局审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新时代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必须找准突破口。当前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一)主客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教育成败。学生吸收、内化教育内容的程度高低是培育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教师与学
12、生的主客体作用发挥都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培育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大学生中的内化程度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对于法治教育活动,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对法治意识培育的定位上,有些高校单纯地将其看作一门法律通识课程,尚未上升到提升国民法治理念的高度,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法治实践和法治意识培育。回首高校法治教育的嬗变,已实现了从“多门课”发展到“一类”课,从“一类”课演变成“一门课”的转变。从国家层面而言,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的认知实现了从初级到高级的飞跃,更为强调统筹性和针对性。但就各高校法治培育而言,如何
13、处理好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发展,如何转变从重视“三观”培育弱化法治意识培育到“德法”并重的观念,如何实现从法治知识教育向法治意识培育的升华等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的重要因素。另外,法治意识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知识性,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法治素养,还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然而,现实中从事法治教育、开展法治意识培育的教师队伍是“两课”教师,普遍缺乏法律专业背景,法治意识培育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培育客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目前,高校在校生大多出生在网络时代,作为“网络原住民”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对网络的高度依赖,改变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缩小了教育
14、者与受教育者的知识差距,从“你不知道,我知道”,变成了现实中的“你不知道我知道”。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道德法治建设的滞后,受社会上各种纷杂的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其面对道德和法律问题时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诸如“法律无用论”和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因此,无论是心智发展程度、认知能力还是自身行为表征的时代特点,都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带来新的挑战。(二)介体作用发挥不完善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及高校高度重视法治教育的顶层设计、系统安排,积极发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大学生法治素养明显提高。然而,从总体上看,教
15、育介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仍有待提升。法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机械性以及单一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途径主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法治讲座、相关社会实践等形式,但就其实际成效而言,基于教育内容更新较慢,使得学生对于法治培育的认知较为粗浅,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是学校依法治校的机械化,一些高校不能很好把握教育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的问题,距离“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教育治理的单一性,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
16、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 页。佘双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历程和发展走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年第期。未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对教育领域的参与支持和督导督学作用。法治教育的制度文化建设薄弱。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涉及管理者、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乃至全社会,需要通盘规划与密切分工加以推进。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培育工作缺乏整体规划与有序跟进,突出短板在于配套管理制度尚未完备。比如,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些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距离依法治校的要求还有差距。部分学校仍存在“管”的思维,在制度的制定上缺乏民主程序,师生的“发声”渠道狭窄,造成单纯进行管理的意味浓厚,导致实践中一些管理制度不能得到师生的认同,甚至部分师生对相关制度规定的规范性、公平性存疑,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师生对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信心逐渐丧失,学校的法治氛围不断稀释。此外,法治价值因素在校园文化中重视不够,多局限于课堂法治教学,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配套。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