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84 ,大小:1.62MB ,
资源ID:2364713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647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pdf)为本站会员(sc****y)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pdf

1、 1前 言 追溯往昔,遥看中外,从古人在甲骨上刻字、到造纸术的发明,直至印刷业的开启,人类进入了一个纸媒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化一直在“白纸黑字”间传承。从 1920年美国第一家电台的成立,我们父辈们迎来了他们记忆中关于“收音机前”的故事,开始有了这个“听新闻”的谓宾结构。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传播领域的进步,第一家电台出现后的第 16 年,第一家电视台出现,人们迎来了传统大众媒介时代;1969 年“互联网”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于是基于互联网所发展出的“新媒介”时代传奇般地到来,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新媒介的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它自身的变化性又使得人们的生活模式不断地“动荡”,它要将我

2、们引到何处,我们在好奇中迷茫着 网络是个很神奇的媒介,在这个平台中,人们传播的自由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世界里,传统媒介传播中的“把关人”的角色消失在了传播系统中。没有了太多的监管与控制,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奇怪现象:各种“门”开始成为人们茶前饭后的焦点,各种“姐”,各种“哥”,甚至各种“爹”开始成为我们“欣赏”的“偶像”,于是我们在想,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些“偶像”们是怎么得以“出位”的?是谁在制造他们,是谁在传播它们,是谁在接收它们,我们该怎么对待它们?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传播学、媒介学、社会学等各大学科分支的热点研究对象。笔者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本书的编写工作与学

3、术研究。网络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针对网络媒介的发展,媒介素养在一个新的领域内的扩充。在世界范围内,媒介素养都是一个时谈时新的问题。网络媒介素养作为一个新的分支,与传统的大众媒介素养理论相比,有着其鲜明的独特性,如网络传播者的不确定性、网络传播的高度互动性、网络信息来源的模糊性等这些特点,使得网络媒介生态呈现出一种时时变化、动荡的局势,在这样的局势下,对于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显得更为紧迫,也越显艰难。在本书中,笔者通过四大部分的内容来阐述网络媒介素养理论的核心问题,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路,来考察网络媒介素养的必要性与价值。在第一部分,笔者先对网络环境进行了宏观的描绘,

4、并对网络传播者进行了理论的分析与界定,在这一部分中,读者可以从总体上对网络媒介生态有个初步的理论认知,同时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网络媒介素养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石。在第二三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各种网络失范行为的介绍,并通过对青年学生的针对性的定量调查研究,来阐释此群体网络传播者的网络媒介素养问题,并结合调查,建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更深层的论证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所在。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 2 最后,以如何提高网络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为问题,寻找解决媒介素养的办法与途径,给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与方式途径,进而对网络媒介素养话题做一个总体的论述。此书正是在这样的逻

5、辑建构下进行的,为了能够深入的进行研究与分析,本书作为“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问题”项目的一个总结性的成果,集合了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的众专家学者的智慧与经验。本书的编写针对新话题在理论方面的空白,作出了一个很好的答复,以注重基础、促进教学、关注前言、强化实践为宗旨,特别强调了学术性与实用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当代性和创新性的结合。感谢王以宁教授、阎欢副教授、霍美辰老师等为此项目研究作出贡献的人们,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此书的完成更为顺利与完善。作者 2012 年 4 月 目 录 1 目 录 第一章 互联网与网络传播的形态.1 第一节 互联网的定义.1 一、计算

6、机网络的分类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应用.1(一)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2(二)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2(三)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3(四)因特网(Internet).3 二、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功能 二、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功能.4(一)数据通信.4(二)资源共享.4 (三)远程传输.4(四)分布式处理.4 三、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三、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5 第一阶段:起步时期.5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5 第三阶段:形成时期.5 第四阶段:飞速发展时期.5

7、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6 第一阶段:研究试验阶段(1986 年 6 月1993 年 3 月).6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1994 年 4 月1996 年).7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97 年至今).7 五、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与使用 五、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与使用.7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9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9 二、网络传播的起源与发展.二、网络传播的起源与发展.9 三、网络传播研究的现状.三、网络传播研究的现状.11(一)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1(二)网络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1(三)传播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2 网络传播

8、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 2 四、网络传播的特性 四、网络传播的特性.13(一)虚拟性和真实性.13(二)即时性和互动性.14(三)全球性和开放性.15(四)信息的海量性和媒体多样性.15 五、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概念 五、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概念.16 六、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的关系 六、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的关系.17 七、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自媒体理论 七、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自媒体理论.18(一)自媒体的含义.18(二)自媒体的特点.19 八、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把关人理论 八、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把关人理论.20 九、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交往理论 九、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交往理论.21(一)网络传播者的主

9、体既是人本身.21(二)网络传播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2(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的“商谈伦理学”.22 第三节 网络传播者的特点.23 一、网络传播者的虚拟人格 一、网络传播者的虚拟人格.23 二、网络传播者的心理特征 二、网络传播者的心理特征.25 三、网络传播者的行为特征 三、网络传播者的行为特征.26 第二章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28 第一节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28 一、媒介社会责任的定义 一、媒介社会责任的定义.28 二、伊曼努尔康德的责任论 二、伊曼努尔康德的责任论.28 三、社会责任理论背景研究 三、社会责任理论背景研究.29(一)社会责任论的基本思想.29(二)社会责任论

10、的提出背景.29 四、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 四、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31 第二节 网络媒介中的社会责任.32 一、网络媒介具有的社会责任.一、网络媒介具有的社会责任.32 二、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缺失现状.二、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缺失现状.33 三、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负面效应 三、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负面效应.34 四、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四、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35(一)网络传播自身的特点.35(二)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遇到挑战.36 目 录 3(三)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弱化.37 第三节 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表现与理论分析.38 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社

11、会失范行为的概念界定.38(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边界划分.38(二)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类型.39 二、网络社会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形态 二、网络社会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形态.39(一)网络信息发送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39(二)网络信息接收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40(三)网络信息散布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40 三、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危害 三、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危害.41(一)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41(二)危害社会公平和正义.42(三)危害个体成长和权益.42 四、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成因 四、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成因.43(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外在诱因.43(二)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直接原因需求的越轨.

12、44(三)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道德的失范.47 五、从“人肉搜索”看网络媒介责任缺失问题 五、从“人肉搜索”看网络媒介责任缺失问题.48(一)“人肉搜索”概述.48(二)对“人肉搜索”现象的理论研究.50(三)对“人肉搜索”现象的分析.53(四)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54 六、网络传播者之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 六、网络传播者之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55(一)对国家和民族责任.55(二)对周围的环境和团体负责.55(三)对自身的责任.55 七、网络传播模式与传统传播模式的区别 七、网络传播模式与传统传播模式的区别.56(一)前卫性后喻社会的求知挑战.56(二)逆反性反

13、中心主义下的逆反心理.56(三)群体性从众心理驱使的群体认同.57 第三章 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与新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58 第一节 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的调查研究.58 一、长春地区青年网络群体的人口统计变量.一、长春地区青年网络群体的人口统计变量.58 二、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存在缺失现象 二、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存在缺失现象.60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 4(一)传播责任缺失,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61(二)网络中的民族责任感不强.62(三)维护网上公共利益方面责任缺失.63(四)在网络中尊重他人和控制情绪方面有所缺失.64(五)网络中不能完全做到诚实守信.65(六)不能很

14、好的维护网络版权.66 三、不同变量对其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影响 三、不同变量对其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影响.66 四、青年群体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四、青年群体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68(一)从网络环境的特点来看.68(二)从青年群体自身来看.69(三)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驱使.69 第二节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为例).70 一、问题的由来与研究过程 一、问题的由来与研究过程.70 二、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情况 二、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情况.72(一)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结构.72(二)大学生上网时间.72(三)大学生网络使用技能.73(四)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主要内容.7

15、3(五)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74 三、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变量以及其操作性维度子变量的描述分析 三、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变量以及其操作性维度子变量的描述分析.75(一)被试新媒介素养的整体情况.75(二)各子变量的被试得值分析.76 四、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多元统计分析 四、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多元统计分析.88(一)方差分析.88(二)多元回归分析.89 第三节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责任感.92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在网络社会中的新构架及内容拓展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在网络社会中的新构架及内容拓展.92(一)报纸的媒介素养.92(二)广播素养.93(三)电视素养.93(四)网络素养.9

16、3 二、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变革中带来的影响分析 二、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变革中带来的影响分析.93(一)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中的存在意义.94(二)媒介素养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重新建构社会关系.96 目 录 5(三)社会媒介化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96(四)社会媒介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99(五)社会媒介化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101(六)大众接受媒介化社会影响下媒介素养的表现.102(七)媒介素养反馈下网络社会表现集中体现在新闻报道之中.103 三、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 三、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105(一)媒介素养理论内涵.105(二)网络媒介素养内涵.105 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107(一)国外研究与实践.107(二)国内研究与实践.107(三)网络媒介素养的价值分析.108 五、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和必要性 五、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和必要性.109(一)媒介素养教育成为网民社会化的需要.109(二)媒介素养教育是网民现代化的需要.109(三)媒介素养教育是网民信息化的需要.110(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对网络环境本质的认识.110(五)通过媒介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