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长江学术 2023 年第 2 期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 40 余年不断发展、壮大、繁荣的过程始终相伴的,是中国当代生态批评。40多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家、文艺理论家中有不少人始终亲近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对现代生态危机有着极大的感知和极深的忧患意识,大胆地译介和应用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积极地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展开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及时地跟踪批评中外生态文学,并尽可能地展开学理性的探索与构建,为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学术贡献。发展至今,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的理论创建方面,鲁枢元的 生态文艺学、曾繁仁的 生态美学导论、曾永成的 文艺的绿色之思
2、文艺生态学引论、刘文良的 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程相占的 生态美学引论 等堪称该领域的代表性论著;在西方生态文学研究、生态批评译介和应用方面,王诺的 欧美生态文学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程虹的 寻归荒野、胡志红的 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西方生态批评史 等成为影响深远的典范之作;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批评和研究领域,汪树东的 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雷鸣的 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黄轶的 中国当代小说的生态批判、吴景明的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 20 世纪中国文学、高旭国和阎慧霞的 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学创作研究、李玫的 新时期文学中的生态伦理精神、龙其林的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
3、究、陈佳冀的 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类型学研究 等论著可以视为重要的代表作;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生态批评方面,鲁枢元的 陶渊明的幽灵、张晧的 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王志清的 盛唐生态诗学、盖光的 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融合与构建 等论著则是享誉学林的佳作。如果再加上大量的报刊学术论文和不可胜数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生态批评在中国学术界早已经魏紫姚黄,硕果累累了,即使称为生态批评的中国学派也是实至名归,绝不虚妄。作者简介:汪树东(1974),男,江西上饶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文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史暨生态文学大系编纂(1978201
4、7)”(17BZW034)。构建生态批评的中国学派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发展综论汪树东(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发展至今已 40 多年了,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西方生态文学研究、生态批评译介和应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的生态批评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学术成果。鲁枢元、曾繁仁、王诺、程相占、程虹、胡志红、韦清琦、雷鸣、吴景明、黄轶、龙其林等成为当前生态批评领域里的代表性学者。中国当代生态批评也经历了从 1978 年到 1999 年的萌芽期、2000 年到 2010 年的迅猛发展期和 2010 年以来的繁荣期三个阶段。生态批评的中国学派事实上已经崛起。当然
5、,本土化的理论建构、生态批评的实践维度、生态批评的文学史写作还需要不断加强。生态批评的中国学派必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历史贡献。关键词:生态批评中国学派本土化生态文明DOI:10.19866/ki.cjxs.2023.02.004长江学术YANGTZE RIVER ACADEMIC2023 年第2 期(总第 78 期)2023 No.2(Serial No.78)37整体上看,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经历了从 1978年到 1999 年的萌芽期、2000 年到 2010 年的迅猛发展期和 2010 年以来的繁荣期三个阶段。一、萌芽期(19781999)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 年到1
6、999 年的萌芽期。最初具有生态批评意味的文章多是对当时文学中出现较集中的自然书写的文学批评,尚没有较明确的生态意识,更不具备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新兴学科的知识储备。较有代表性的是赵鑫珊的 生态学与文学艺术(读书 1983 年第 4 期)、王蒙的 漫评 1983 年短篇小说(文艺研究 1984 年第 2 期)、徐芳的 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思考兼评近年来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文学评论1985 年第 1 期)、季红真的当代文学中的自然意识(美学新潮 第 1 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 年版)、李庆西的 大自然的人格主题(上海文学1985 年第 10 期)等。这些批评文章较为关注张
7、承志的 北方的河黑骏马、史铁生的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孔捷生的 大林莽、邓刚的 迷人的海、梁晓声的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等名垂青史的小说佳作。虽然这些小说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生态小说,但是其中蕴含着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意识已经被评论者关注到了,因此把这些文章视为最初生态批评的萌芽是合适的。值得关注的是,1984 年高桦在 中国环境报副刊 绿地 第一次提倡“环境文学”创作。“环境文学”可以称为生态文学的前身。1987 年,张韧发表文章 环境意识与环境文学(中国环境报 1987年 1 月 17 日)呼吁建设中国的环境文学。该年,许贤绪发表了学术论文 当代苏联生态文学(中国俄语教学 1987 年
8、第 1 期),这是目前可见的国内最早正式称呼生态文学的学术文献,可以视为国内生态批评的先见之作。该文介绍了苏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拉斯普京、艾特玛托夫、瓦西里耶夫等作家的代表性生态文学作品,认为苏联生态文学具有政论性、悲剧性和美三个鲜明特点。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同时也出现了最初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的尝试,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马云杰的 论文艺生态学研究(文学评论家1986 年第 3 期)、夏中义的 文学生态最优化的逻辑起点(艺术广角 1988 年第 1 期)、高翔的 刘勰的文艺生态学思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 4 期)、黑格尔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初探(宁夏社会科学 1989 年
9、第 6 期)等。司马云杰和夏中义的文章是以生态学方法研究文艺,不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外部研究;而高翔从刘勰、黑格尔的文艺思想中看到他们比较关注文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有比较鲜明的生态意识,可以视为比较典型的生态批评阐发研究。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理解与参与有了长足的进步。1991年 2 月 22 日,为了促进环境文学的发展,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环境报社发起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文学研究会,黄华任荣誉会长,并决定创办环境文学刊物 绿叶,由王蒙任主编。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和 绿叶 的创办,对于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发展都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
10、95 年 11 月,中国环境报报社、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读书 杂志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人与自然”环境文学研讨会在山东威海召开。与会的作家、学者主要来自海峡两岸。大陆方面有王蒙、雷加、黄宗英、从维熙、张贤亮、叶楠、陈祖芬、刘心武、朱幼棣、俞天白、鲁枢元、张炜等,台湾方面主要有齐邦媛、陈映真等作家学者。台湾作家介绍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台湾“自然写作”和生态批评的基本状况,陈映真还宣读了论文 台湾文学中的环境意识,引起了作家们的极大兴趣。这次会议对于推动中国作家和批评家的生态意识的觉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99 年 10 月下旬,由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办、南方航空公司海南分公司协办的“
11、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海南省召开,来自中国以及美、法、澳、韩等国的作家和学者张炜、李锐、苏童、叶兆言、格非、乌热尔图、迟子建、蒋韵、黄灿然、蒋子丹等 30汪树东:构建生态批评的中国学派38长江学术 2023 年第 2 期多人与会。这是中国作家的生态意识全面觉醒的一次标志性事件。10 月 25 日晚,在三亚市南山生态文化苑,参加该会议的部分学者还就环境生态问题展开了座谈,主要有韩少功、黄平、陈燕谷、戴锦华、王晓明、陈思和、南帆、王鸿生、耿占春。座谈会后发表了由李少君执笔的 南山纪要:我们为什么要谈环境生态?(天涯 2000 年第 1 期,读书 2000 年第 2 期)。该纪要高瞻远瞩,对当时中
12、国面临的环境危机、生态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反驳了那种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阶段论,也对资本主义的唯发展主义、唯增长、唯GDP的意识形态做了尖锐的针砭,对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兴起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也做了批判。该纪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作家和批评家的生态意识的觉醒。与此同时,文学评论家对生态文学的关注逐渐增多,例如黄文华的文章 呼唤“绿色文学”(文学评论 1990 年第 5 期)对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多有揭示,认为“东西方国家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今的最大政治课题。人类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地球上的全体居民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选择。因此生态意识已经觉醒,以保护自然为主题的诗歌被认为是新兴的自然诗”。
13、黄文华认为生态意识、生态伦理必须成为 21 世纪人类新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他积极肯定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提出“诗人要从中国古典哲学以及具有深刻哲学宇宙观内含的中国自然抒情诗传统中去汲取菁华,以创造带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意识诗中国的 绿色诗。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中国诗人的不容推卸的光荣使命”。此外,陈辽的文章 钟肇政的生态小说 白翎鸶之歌(当代文坛 1991 年第 1 期)评论台湾作家钟肇政的生态小说 白翎鸶之歌,古耜的文章 人类:请正视大自然亮出的黄牌长篇小说 摄生草 阅读感言(当代文坛 1991 年第 3 期)评价姜滇的长篇小说 摄生草,陈晓明的文章 人欲与环境评哲夫的 天猎(新闻出版交流
14、1995 年第 1 期)评价哲夫的长篇小说 天猎。这些批评文章虽然没有对生态文学进行整体思考,但是在对生态文学作品的个案批评也是对生态批评的重要贡献。而李炳银的 文学与环境琐议(绿叶 1992年第 2 期)、张韧的 绿色家园的失落和重建环境文学随想(绿叶 1992 年第 4 期)和 环境文学与思维的变革(天津文学 1994 年第 4 期)、缪俊杰的 生态文学漫谈(中国绿色时报 1997 年 11月 13日)等文章对环境文学、生态文学宏观思考非常具有启发性。缪俊杰在 生态文学漫谈 中就认为许多描写生态和环保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出现了“轰动效应”,挖掘到了生态问题这个文学富矿;无论是中国文学史还是外
15、国文学史上生态文学都可以追溯到久远的源头;他还认为生态文学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广泛的群众性,揭露和歌颂并存,形式更多样化。20 世纪 90 年代,学者介绍欧美生态文学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之中,主要是介绍一些苏联的生态文学作品,例如裴家勤的 苏联的生态文学(苏联文学联刊,后改名为 俄罗斯文艺,1992 年第2 期)、吴萍的 大自然的呼唤前苏联生态文学管窥(国外社会科学 1998 年第 2 期)等。值得肯定的是还有学者开始挖掘古典文学中的生态资源,重要的有王先霈的文章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文学评论 1999 年第 6 期),该文尝试梳理中国古代诗文和文论中关于绿色的吟咏、描写和论述,阐释
16、中国的生态思想和哲学基础;该文指出,中国古代诗文、文论都坚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养互惠的生态立场,与近现代文明主张的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思想迥然有别,对于当代生态保护、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价值。20 世纪 60 年代,欧美生态美学就开始有声有色地发展起来了,但是在我国直到 90 年代初期才有学者开始使用生态美学这一术语。目前可查到的较早使用“生态美学”一词的是俞孔坚的论文 中黄文华:呼唤“绿色文学”,文学评论 1990 年第 5 期。39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2 期),该文在考察中国人的环境观念时比较明确地使用了“生态美学”一词。紧随其后,杨英凤的论文 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建筑学报 1991 年第 1 期)则明确提出中国自古以来存在着一种对自然变化的敬畏、顺服态度,因而文化和自然融合的生活美学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美学。而刘光明的论文 关于生态环境的伦理学和美学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 1992年第 2 期)则已经具有了极为自觉的生态意识,很明确地指出是旧的价值体系导致了生态危机,“天人对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