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专题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中国理念与世界价值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从理论溯源到政策前瞻王 文【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对中国未来构建开放与创新的政策机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本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理念与政策演进进程,剖析当前中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面临的外部环境、人才培养、区域发展与金融支持等四方面的进展与挑战。本文认为,中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大国需求优势,抓住数字时代的全球机遇。针对环境、人才、地方
2、和资金等四方面的进展与挑战,本文提出巧用国际资源,扭转当前不利的外部环境;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化集群策动、区域协同的开放创新发展新机制改革;构建配置全球资源支持技术研发的创新金融机制等战略举措,以期为中国如何提升开放创新政策体制的竞争力提出有益的参考。【关键词】二十大报告;开放创新生态;全球竞争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并提升其全球竞争力?中国学术界尚缺乏足够多的深度探讨。对此,本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理念与政策演进进程,剖析当前形成开放创新生态面临的外部环境、人才培养、区域发展与金融支持等四方面的进展与挑战,最后针对当前中国开放创新生态构建面临的巨大机
3、遇,为下一步中国如何提升开放创新政策体制的竞争力提出咨政建议。一、什么是“开放创新生态”“开 放 创 新”是 2003 年 哈 佛 大 学 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Chesbrough)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与外部进“开放式创新”或称“开放创新”(openinnovation),是相对于注重实验室内部研发、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封闭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管理学、经济学、战略学理念。该理念在 2003 年被提出并传入中国企业管理界与科技创新界后,逐渐升级为中国政府对发展战略的政策设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首次将“创新”与“开放”均纳入其中。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谋
4、求开放创新”。2022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则首次提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对中国未来构建开放与创新的政策机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到底什么是“开放创新生态”?中国怎样59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中国理念与世界价值 专题行广泛合作,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而提高创新效率的一种创新模式。这个概念充分顺应了 21 世纪信息全球化、创新要素跨国相互依赖的潮流,突破了以往的那种仅依靠内部研发实力、不重视外部资源的“封闭式创新”传统观念。a2010 年麦肯锡公司罗列全球十
5、大创新趋势,“开放创新、组织网络化发展、更大范围利用协作技术”位列前三位,典型地反映了越来越多企业利用合作研发、联盟、并购、外包等方式获取更高效的创新要素的时代趋势。b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中国对“创新”的理解深化伴随着国家发展的始终,中国创新体系的演进也一直与国民经济改革与开放进程同步。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效仿苏联式的“封闭式创新”体系,通过国内高强度投入、举国体制式研发建立了初步的现代化工业体系。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科学体制改革逐渐扩大开放度,尤其是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的互动、互学、互鉴进程日益增强,呈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之势。一方面,中国通过“
6、引资”“引知”“引智”等“引进来”的模式,承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西方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还营造“海归”人才回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推动大学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大规模地招募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中国通过“走出去”模式,鼓励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对外投资、专利申请与跨国流动、跨境设厂等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配置全球资源服务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逐渐营造 21 世纪以来中国构建开放创新的发展氛围。c党的十八大以来,“开放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管理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每年均有上百篇的相关主题学术论文发表,并逐渐
7、影响到中国决策层的战略部署。2015 年,“十三五”规划开编,最大亮点之一就是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全篇,“创新”作为五大理念之首,“开放”也位列其中,“开放创新”在各项政策的部署中处处可见其踪迹。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全会公报还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还提出要“坚持开放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2016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专门在“战略保障”部分提出“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的具体举措,将“十三五”规划中确定的“
8、开放”和“创新”理念有机结合进通过全球资源配置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步骤中。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 50 多次提到“创新”一词,首次提出“谋求开放创新”,并放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点下,将其与“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置于同一段落,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60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1 期
9、(总第 9 期)专题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中国理念与世界价值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由此可知,在中国决策层看来,“开放创新”不再只是一个经济管理、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概念,更是涉及中国对外战略、国家发展道路、人类文明未来的重大理念。2021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自豪地宣布:“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d在该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强调“构建开放创新
10、生态”,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可见,经过 40 多年的理念更新,尤其是近 10 年来的战略部署,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从科学技术层面的创新到贯穿整个国家发展全局的创新战略与开放政策,从横向的“大学智库企业政府”之间的主体间协同,到纵向全球价值链的跨境转型升级与政策开放优化,中国正在全力构建一个服务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与人类文明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快速全球化的当下,这种“开放创新生态”要求中国在产业准入、资本流动、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组
11、织资源、知识技术、跨国合作、贸易活力、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激发出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与开放的社会氛围,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资源配置能力,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封闭式创新生态”相比,开放创新生态是一种复杂的互动体系,需要囊括学界、产业界、金融界、科技界、商界和各级政府等一系列创新行为主体,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创新成果转化,再到商业化、社会化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内外部的创意、资源、资金、信息的要素流动性,提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广泛度与市场化效率,同时也要规避核心技术泄漏、技术收益独享和商业非法垄断等不确定性的风险。e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中,一个国家面
12、临的外部环境、人才培养、区域发展和金融支持是最重要的变量,简而言之,即环境、人才、地方和资金。可见,开放创新生态的构建,与中国未来发展休戚相关。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到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以及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必须将正在构建的“开放创新生态”对标世界一流标准,既要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开放合作,也要让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一定的全球竞争力。这正是 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
13、的开放创新生态”的政策谱系与时代背景,也提醒我们要在全球层面看待当下中国开放创新生态面临的挑战,并努力弥补其中的不足。二、当下中国培育开放创新生态的挑战与不足相较于较早现代化、开放创新生态较好的61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CONTEMPORARY CHINA AND WORLD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中国理念与世界价值 专题西方世界,中国开放创新生态的构建之路才刚刚起步。尽管中国在最近十年来努力打造与推动开放与创新的发展双轮驱动,在各项开放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无论从营造国际化的开放创新外部环境,还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国际竞争力,或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14、的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抑或是金融支持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建设等方面,当下中国开放创新生态仍与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存在差距。客观理性地在环境、人才、地方和资金等四方面分析当下中国开放创新生态的挑战与不足,对弥补差距、推动构建、助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f第一,中国创新追赶发达国家的态势明显,但开放创新的国际化环境面临发达国家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科技封锁与打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以“追赶者”姿态,极大弥补了与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差距。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为例,1995 年,中国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不到全球的 3%,仅仅只有美国的1/10。2020 年,中国首次在发表学术论
15、文数量上超过美国,占全球的 16%。2019 年,在连续 20 年年均 25%左右的增长之后,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中国知识创新的数量成为世界第一的同时,创新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且在部分行业呈现出了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产业比较优势,如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新能源车出口等。g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知识创新的原创性仍偏低,知识创新成果落地“产业强、学研弱”,除无人机和太阳能、光伏等少数领域外,全球科技领先的中国企业仍很稀缺。假以时日,随着开放创新国际合作的深化,中国知识创新的质量一定还会出现较大提升。然而,中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正面临着
16、来自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最严苛的科技封锁与打压。美国特朗普、拜登两届政府相继采取科技封锁的“小院高墙”策略,连续推出多份旨在压制中国科技创新的法案,导致中国知识创新国际合作的增长势头近乎停滞。h自 2016 年以来,中国国际合作论文发表数量占比上升趋势出现停滞甚至下滑的迹象,中外合作专利申请占比也在下降。知识创新的国际合作下降,意味着研究者共享研究资源、提升科研效率、与全球创新体系融合的速度都会受到显著影响。由此看来,扭转开放创新国际环境的恶化趋势,加大中外科技合作的力度,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迫切目标。第二,中国创新人才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但开放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国际竞争力仍受桎梏。根据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研发人员数量年均增速超过 7%,已从 2016 年增长 387.8 万人,到 2020 年增长 509.2 万人,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人才队伍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政策与机制环境也显著改善。然而,中国人才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19012022 年,中国获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人数仅有 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