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130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一个匈奴是陕西文学东征现象的代表著作。作家高建群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陕北土语、俗语和人物称呼等方言词语。这是因为“方言往往既负载着对人物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同时又传递着特定地域的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1。方言背后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心理积淀等意义深刻的信息,体现着独特的文化价值,散发着地域色彩强烈的历史韵味。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巧妙地运用了方言词语,势必会给作品带来特定的地域特色2。高建群在最后一个匈奴中大量使用了陕北方言和部分关中方言,传神地描写出陕北高原特殊的风俗习惯以及个性化的人物性格,
2、营造出一种浓郁的陕北地域风情,让读者如同置身于古老的陕北高原之上。一、方言名词描绘出陕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一)陕北方言特有名词与陕北地域文化1.反映陕北特殊地理风貌的名词陕北属于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地貌,覆盖了很厚的黄土层,常年的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造成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貌。基本地貌是黄土塬、梁、峁、沟。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貌又形成当地独特的民居特点,当地人大多住窑洞。由此,在小说中出现很多有关地形地貌和窑洞的词语:山峁、山梁、坬(洼)、荒山野坬(荒山野洼)、山山峁峁、沟沟岔岔等词语,反映出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堐畔、圈窑、土窑、石窑、接口、正窑、窑窝、垴畔、窑掌、炕圪崂等词语反映了陕北独特的窑
3、洞文化。2.反映陕北独特的饮食文化名词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过渡地带的陕北,羊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渗透到吃穿住以及民间信仰,当地人吃羊肉、穿羊皮、铺羊毛毡、唱羊歌;陕北高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除小麦、玉米外,有豆类、糜谷、荞麦、高粱、洋芋等,由此贫瘠的黄土高原也产生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小说中出现的饮食有:(1)荞面饸饹羊腥汤 荞面饸饹羊腥汤是把陕北当地产的荞麦面制作成饸饹面,煮熟后浇上羊肉汤,是陕北最著名的小吃。小说中丹华在寻找剪纸女孩的路上,吃了一碗荞面饸饹羊腥汤,邂逅了饭馆的另一个食客杨岸乡和讨饭的小女孩,这就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他们三个人这样奇妙的相聚,分开后才知道彼此在自己生命中的
4、重要性。让人扼腕的是讨饭的小女孩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狼吞虎咽地吃下丹华剩下的荞面饸饹羊腥汤,由于吃得太急,最后竟被活活撑死。在两人埋葬这个可怜的女孩时,丹华猛然醒悟这个肚兜里藏了一把小剪刀的女孩,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具有毕加索式才华的剪纸女孩。这一幕真是让人无尽感慨、无比痛心,此处的荞面饸饹羊腥汤无疑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2)栓魂面、开花面、杂面 地处高原的陕北,面食在饮食中占很大比重,大年三十杨干妈擀长长的“栓魂面”全家吃。还有一幕是杨蛾子为丹华做的“开花面”,用手指将面条揪成半寸长的面片,下到锅里很快就熟了。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灯草和杨蛾子为杨作新做杂面的情景。杂粮细作反映出心
5、灵手巧的陕北妇女操持家务的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3)肉粉汤由于环境的闭塞物质极度匮乏,人们认为能吃上一回“肉粉汤”就像过年一样。陕北羊肉粉汤以羊肉、鸡肉、蔬菜、豆腐、粉条烩炖而成,高汤的鲜香,加入爆炒的蔬菜和筋道的红薯粉条,吃完全身发热冒汗,在寒冷的冬季具有驱寒暖胃、预防感冒的功效。“肉粉汤”在小说中算得上难得的美食,只有在过年过节、婚葬嫁娶的特殊情况下才得以一饱口福。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酸白菜、套(掏)窝窝等陕北饮食。小说中还大量使用了陕北的特有名词,如受苦人(劳收稿日期:2022-12-22基金项目: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校级科研资助项目“基于提高陕西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的普方对比研究
6、”(2021XJKY-7)作者简介:刘晓燕(1974),女,陕西韩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2.037方言词汇在小说独特韵味表达中的作用以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为例刘晓燕(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摘 要:方言词汇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巧妙运用方言词汇,生动传神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地域风情,塑造出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方言词语的运用也激发了作品的语言活力,还使小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
7、力和气质。作为一个在陕北长期工作生活的关中人,最后一个匈奴作者高建群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深层体验,形成了独特的方言表达。关键词:方言写作;陕北方言词汇;最后一个匈奴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3)02-0130-03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131文学研究作的底层人)、憨憨(傻子或带点傻气的人)、猴娃娃(小孩)、拦羊娃(放羊的孩子)、崖娃娃(山崖的回声)、婆姨(妻子,有学者认为源于佛教)、干大(干爸)、灰汉(愚笨、傻气的男人)、赶脚汉(车队赶车的男人)、滚水(开水)、帽盖(齐耳的短发)、信天游、酸曲(陕北民歌)、两姓旁人、
8、抓髻娃娃、沟沟壑壑、山山洼洼、川川畔畔等。小说中运用的陕北方言特有名词,赋予作品浓郁的陕北地方色彩,在小说中不仅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而且营造出浓厚的陕北地域文化氛围。二、方言谓词和细节描写激发作品的语言活力(一)动词 1.活人 杨干大说:“他这才算是活成人了!”此处“活人”是动词,有成人、做人、经历等意思。小说中杨作新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与新婚妻子灯草完成了夫妻应有的仪式,也感受到了家庭生活的温暖时,父亲杨干大说了这样一句话。用陕北土话说:“你还没活人哩!”在陕北方言中“你还没活人哩!”是指你还没开始真正的生活,还没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言下之义就是你还太年轻、太稚嫩。“活成人咧”就有经过
9、生活的历练变得成熟、取得成功的意思;“活人”在陕北方言中还有和别人搞好关系的意思,如“张三就不活人”的意思是张三做事只顾着自己,比较自私自利。2.熬“熬”是陕北人对生存的全部表达。陕北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适合人类居住,但陕北人并没有在苦难中沉沦死去,而是选择乐观、顽强、坚韧地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是陕北人的生死观,“熬”就是陕北人的生活态度3。一个“熬”字道尽了生活的艰辛,解放前陕北以及关中的长工把为地主在田间劳作叫做“熬活”,直到现在,陕北人把生活艰难以及担心、焦虑说成“熬煎”,“熬”还有辛苦、累、疲劳的意思,“把人熬的”也是陕北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体现了陕北人顽强、坚韧、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
10、。3.拉话 拉话是典型的陕北方言特征词,本义是说话聊天。为何要用到动词“拉”,大概是因为这种谈话本来就是从闲聊开始,有一句没一句的,与成语“东拉西扯”中的“拉”用法一样。陕北民歌中唱道:“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这种动宾结构的合成词,在陕北方言中经常将宾语重叠,变成ABB式,如拉话话、拉手手、亲口口、扣坨坨等,口语色彩明显,在音韵上富有美感。4.耍黑皮、扬灰气 黑皮把与人拼命叫扬灰气,他们在众人面前装疯卖傻,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灰汉,让人怯其三分,如果灰气扬出去了,从此就奠定了在一村一乡的地位,如果灰气没扬出去,遇见了一个更为强硬的对手,于是便闭门不出,沦为乞丐3。“黑皮”在陕北方言中有流氓
11、无赖、黑社会的意思。小说中杨干大为给儿子娶媳妇把女儿卖给了秃子,秃子竟然厚颜无耻地逼杨蛾子卖身替他挣钱,杨蛾子气得跑回娘家,才引出秃子耍黑皮,逼着杨干大还钱的这一幕。“耍”普通话的意思主要是玩耍,陕北方言中把做不正当的事情说成“耍”,如“耍心眼”“耍烂人”“耍死狗”等。“灰汉”在陕北方言中有“二百五”的意思,“扬灰气”更有陕北的地域特色,是指这种人胡搅蛮缠,拿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来让对方屈服。5.下南路、走西口、赶牲灵 旧社会陕北一带人们生活非常贫穷,许多男人为了谋生需远走他乡。“下南路”主要指向南进入关中平原地区,西口主要指从现在山西中部出发,经杀虎口,进入蒙古草原。大漠草原被泛称为“塞
12、外、口外”,那里人口稀少,多商路,所以说“走西口”。“赶牲灵”在陕北民歌中反复提到走西口的道路,那布满传说和歌谣的道路,那赶牲灵的脚夫和村口垴衅上守望的女子唱出的道路。其中的“牲灵”是陕北人对骡马等牲畜的统称,“赶”这一动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陕北男人为了谋生用骡马长途为他人运输货物,与云贵一带的“赶马帮”意思相近。(二)形容词 1.能 陕北话中使用率很高的一个词,在陕北也把能干的人说成“能人”或“能行人”,陕北人的肯定回答一般不用“好”或“行”,而是说成“能行”。同时,“能”有逞能、显能、显摆的意思。“能不够”是陕北人戏谑那些爱逞能的人的经常性说法,用来形容人的过分精明、圆滑,会说“看把你能的”
13、“那人就是个能猴”。有时还会加上“日”字头,如“你就日能得很”,贬损的语气加重,且更加具有口语色彩。2.灵省 小说中提到杨作新的妻子荞麦生下个“灵省”的娃娃,“灵”是有灵气、聪明伶俐的意思,“省”是明白、懂得的意思,吾日三省吾身的“省”,陕北人把聪明说成灵省,是保留了古汉语的说法。这个“灵省”的娃娃就是后来的小说前半段的主人公杨作新的儿子杨岸乡,他的确在文学创作上很有才华,是小说后半部的主角。陕北以及关中都把聪明说成“灵”,形容人聪明还有“灵猴”“灵灵”的说法。3.灰 “灰”是陕北方言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形容词。“灰”本指有机体燃烧的残留和碎屑,后来引申出灰色的意思,如“天色灰蒙蒙的”,现在也指
14、一些不透明的敏感事物,如“灰色收入、灰色地带”等。在陕北方言中“灰”常用来指人愚笨、窝囊,接近现在说的“二百五”。具体用法如“灰汉、灰和尚、灰姑子、扬灰气”等,当然,“灰”还可以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使用,算是一种昵称,如“灰孩儿”等。4.聒噪 说话琐碎、声音喧闹、令人烦躁,是古汉语的沿用。陕西人经常说:“把人聒死了”,其中用的就是“聒噪”,“聒”属于古汉语的遗留,陕北高原相对闭塞,为方言保留提供了天然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陕北方言保留了如古汉语声调的入声,以及许多古汉语词汇,堪称古汉语的活化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132文学研究石。5.威赫赫 陕北人把气势威风显
15、貌样说成“威赫赫”,这种ABB式表达在陕北方言中很普遍,具有一种表达上的生动形象性。例如:“黄灿灿、红彤彤、冷哇哇、湿塌塌、瓷当当”等,形象感很强。有时也会在中间加上中缀“圪”,形成四字格的A圪BB式,例如:“蓝圪莹莹、俊圪丹丹、齐圪整整”等,说起来音节整齐,韵味十足。小说还运用了其他陕北方言特有动词,如红漾(受欢迎)、乍舞(准备、做)、鼓噪(大声喧哗)、赶事情(行礼)、谝(聊天)、支应(应付)、圈窑(打造修建窑洞)、箍墓(修建坟墓)等,这些动词的使用,都还原了陕北各个时期不同的生活场景,使得小说的描写真实可感,让读者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三、方言俗语塑造了陕北人旷达幽默、乐天知命的性格特色(一
16、)打牛后半截 小说中的杨干大是老实巴交的陕北农民的代表,陕北人把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农业劳作称作“打牛后半截”,生动形象,有调侃意味。杨干大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杨作新像自己一样没出息,继续“打牛后半截”从土里刨食,于是在痛下决心后拿出箍窑的钱供自己的儿子上学读书,而上学读书也改变了杨作新一生的命运。(二)吃了喜娃妈的奶 这句话常用来比喻心思单纯的人笑点低,动不动就没心没肺地开怀大笑,文中杨蛾子的母亲就用这个话来嗔骂自己的女儿。小说中少女杨蛾子天真烂漫的笑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与其成年后不幸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三)跌倒蝇子滑到虱 小说中提到革命时期延安城里男人们依旧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油光水滑,仿佛能跌倒苍蝇滑倒虱子。作者用诙谐幽默、形象感十足的方式讽刺了当时的一些人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知道一味追逐时髦和享受的嘴脸。(四)“我给你放个四季发财”“我收下你一个两人相好”小说中的憨憨给匠人“花红”(工钱)的时候,双方使用的说词或唱词,对仗工整且巧妙,再现了黄土高原上人人会唱民歌信天游,也反映了高原人的淳朴,以及雇主与匠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五)“月亮落了还有一口气,太阳出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