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359.14KB ,
资源ID:2379066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790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信任文化视角的大学生信任生成探析_张昌羽.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信任文化视角的大学生信任生成探析_张昌羽.pdf

1、2023 年 3 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Mar,2023第 2 期(总第 222 期总第 39 卷)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No2 No222 Vol39收稿日期:20220914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信任危机及教育策略研究”(2023SB018)作者简介:张昌羽(1982),男,湖北长阳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青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胡俊(1981),男,浙江杭州人,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信任文化视角的大学生信任生成探析张昌羽a,胡俊b(杭州

2、师范大学 a沈钧儒法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1121)摘要:信任理论,特别是信任文化的生成视角,对于大学生信任危机问题的破题和解题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校内制度环境、群体情绪、集体资本,是大学生信任生成的关键条件。可从历史传统、结构背景、行动能力等决定信任文化生成的变量出发,通过弘扬高校信任文化传统、完善高校信任制度、增强学生信任行动能力等途径,构建有助于大学生信任生成的高校信任文化。关键词:信任文化;信任生成;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8329(2023)02005707信任,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保障社会秩序的基础。“在高等教育系统内,信任

3、不是一个零整问题,而是在一种关系中为涉入的所有成员增进利益的创造者。”1 在“大学信任文化逐渐隐匿”2 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也出现了信任关系隐匿问题,以“防备”和“怀疑”为特征的“不信任文化”,开始对“00 后”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持质疑态度,越过正常渠道在网络中“曝光”所谓学校或社会“黑幕”成为一些学生的思维习惯;在人际关系上,对周围人持过度警惕、冷漠和猜疑态度,“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调侃成为学生口中的流行“梗”;在网络社交中,他们又常常轻易相信各种电信诈骗的拙劣圈套,等等。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信任教育不仅是高校立德

4、树人的重要内容,更对社会的整体文明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信任问题不可谓不重视,然而教育实效却有待提升,这就倒逼学界和高校反思、重构大学生信任教育范式,以有效解决大学生信任危机问题。一、破题大学生信任危机(一)从诚信到信任:群体信任的生成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特殊性、重要性,大学生信任问题既是教育实践的难点,亦是学术研究的热点。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信任问题的研究覆盖了大学生信任问题的类型和成因、对策等多方面,研究方法、范围、视角也多有创新之处。但是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在社会转型这一研究大学生信任问题最主要的时代背景下,学界特别

5、是思想政治教育界主要聚焦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政治信任、网络社交信任等微观层面的信任问题,并且往往将信任危机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大学生个体的诚信品质涵养不足上。诚然,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信任、诚信二者的概念在理解和运用上往往容易混淆,在辞典中“信”的意义也包括了“诚信”和“信任”,这是由于两者都依赖于个体和社会而存在,并且“作为关系范畴,它们都包含着实施和评价的相对方,且都与对方的价值判断不可分”3。但是,通过考察诚信和信任的关系可以发现,从个体层面而言,只有个体具有稳定的诚实、可信的行为,并内化为诚信的道德品质,才有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75DOI:10.16320/ki.sdqnzzxyxb.20

6、23.02.007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2从社会层面而言,当诚信成为绝大多数个体认同的道德价值时,信任才有可能成为诚信的“沉淀物”,在社会交往中起到文化引领和价值约束的作用。任何一种社会价值观都具有个体性道德品质和社会性伦理规范的双重属性,作为一种社会性伦理规范的诚信,推动着个体的、自信的个人诚信扩展到群体的、互信的社会信任。“无论是伦理信用还是诚信本身都诉求人与人之间的最终信任问题,诚信的研究都必须转向信任的研究,而不能把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当成最终意义上的信任。”4 因此,必须认识到诚信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是信任,即便是聚焦纯粹的诚信研究,最终也要回到信任这一经典问题上进行考量。用大学生信任

7、问题研究指导实践,提升教育实效性,必须把握一个关键的环节,即从聚焦个人诚信品质的培养转向关注群体信任的生成。如果囿于从个人层面剖析信任的内涵并只是致力于提升个体的诚信素养,则难免是不彻底或不全面的努力,因为这种做法忽视了信任作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信任教育更不应仅关注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而忽略了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文化”即信任文化的生成过程。据此,笔者将信任理论引入对大学生信任危机问题的考察,将信任文化作为重要的组织结构,从聚焦大学生个体信任素养的培育转向关注大学生群体信任的生成,以期为破解大学生信任危机问题提供新向度。(二)从微观到宏观:信任文化作为方法论的介入信任渗透于一切社会交往中,

8、因其对社会团结、运行和整合起着不可替代的凝聚、支撑作用,信任的重要性在中西方文化系统中历来备受关注。先秦百家中的道家、儒家、法家等思想家们都非常重视“信”,论语中“信”是第四高频出现的字眼,西汉董仲舒则将“信”提升到“五常”的高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调节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圣经 中有大量对“信”的要求和论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先哲也将“信”(诚实、契约精神)作为一种美德大加推崇。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裹入到新的生活状态之中,特别是 20 世纪中后期,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现代性的挑战,各种信任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信任问题的研究不仅没有过时,反而

9、跨越了学科界限,成为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共同关注的显学。对于社会学家而言,信任则成为他们思辨社会建构,特别是现代社会的概念性基轴,不同学派从不同视角对信任问题开展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关于信任的实质和正功能,学者们普遍将信任看作社会中最主要的凝聚力之一,它给予高度不确定性和风险社会中的人们对他人在未来行动的预期和信心。比如,尼克拉斯卢曼从新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信任是“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5,能够减少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复杂性;结构化理论创始人安东尼吉登斯将信任的研究视角转向社会制度领域,认为信任是风险社会中个体与抽象系统互动的重要媒介。关于信任的分类,韦伯将信任分为建立

10、在特殊人际关系上的特殊信任,以及建立在信仰共同体上的普遍信任;齐美尔将信任分为对他人诚实的信任的人格信任,和对社会政治组织和秩序的信任的系统信任。关于信任的来源,这是学者们最为关切的内容之一,个体道德、理性计算、制度压力、对惩罚的畏惧、社会关系网络、经济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都成为了学者们的考量因素。如果说将信任作为理性计算、制度压力、社会关系网络等代表了计算取向,将信任作为个体道德、对惩罚的畏惧等代表了心理取向,更主张文化取向的学者们则认为,稳定的信任关系内化在组织、制度中,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的普遍的信用价值观和信任文化,构成了作为文化规则的信任这一维度,与其他两个维度相互补充地构成了复杂的“三

11、维状态”。这一学派可称之为信任理论的文化主义学派,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和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下文简称“什氏”)。福山在其著作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中深入探讨了当前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在创造经济繁荣的过程中,诚信和信任这一道德文化因素所扮演的巨大力量。什氏则在其信任理论中特别关注信任文化的社会生成,为信任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全新思路和视角。由于高度现代化所产生的世界性风险、风险全球化、风险制度化、风险反身性,现代社会的风险普遍性和等级都大大增加了。什氏通过对风险这个与信任紧密相关的概念的深刻分析,对信任作出了最简单、最一般的定义 “信任就是相信他人未来的可能行动的赌

12、博”6,并高度认可卢曼、吉登斯等将信任作为驯服风险并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之观点。在此基础上,他对信任的种类(主要客体、次要客体、信任客体的联合)、信任的实质、信任功能的相对化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新的建构和解释。信任文化的社会生成,是什氏为信任问题研究提供的一个系统的全新思路和视角,也是他将信任问题研85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2究从对信任历史水平的考察,推向对当前信任水平的描述的支撑论点。什氏认为“信任文化是一个规则系统 规范和价值 它们调节给予信任和达到回报信任以及相互信任的行为,简言之,是关于信任和可信性的规则。”7 他将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制度规范和其他宏观社会实体被塑造并定型的更一般的过

13、程,定义为“社会生成(social becoming)”,并将其作为研究这一过程的理论模型,而信任的出现只是广泛存在的社会生成的一个范例。信任的社会生成首先是从信任文化的历史传统和水平开始(背景变量),紧接着,现实的结构环境提高或降低了信任或不信任的可能性(独立变量),而抓住还是忽略进行信任“冒险”的结构性机会还依赖于行动人的行动能力(中介变量),基于上述论证,他提出了信任文化形成或衰落的解释模型(图 1)。图 1什氏信任文化生成模型什氏提出信任的社会生成理论模型最直接的运用,是据此来考察快速社会变迁中的信任和不信任的复杂演变轨迹,随着学界对信任问题研究的持续升温,对信任文化的研究也逐渐从特定

14、经济体、政权等宏观层面,拓展到社会组织、社区等中观层面。二、大学生信任生成的关键条件信任文化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梳理出普适的信任文化生成条件,是什氏提出信任文化分析模型的理论目标。高校是一种特殊的社区,也是一个微型的社会,什氏的信任理论对于高校信任文化构建同样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特别是什氏信任文化的社会生成理论模型,在经过创造性转化后,有助于对高校信任文化的生成条件进行深入考察。就大学生信任生成的关键条件而言,可以从校园制度环境、群体情绪、集体资本三方面展开探讨,分别对应什氏的信任文化生成模型中的“结构的助长性”“人格综合症和社会情绪”“个人的和集体的资本”。(一)基于“五维”的高校制度环境什

15、氏假定了五种宏观的社会环境,积极正面的社会环境将有助于信任文化的出现,反之则将阻碍信任文化的生成。首先是规范的一致性,即避免出现迪尔凯姆所说的“失范”。道德、法律、风俗等规范的一致性为社会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环境,由此带来的安全感和确定感有助于唤起和鼓励信任。就大学校园内部环境而言,规范不仅包括各类直接或间接与学生相关联的规章制度,还包括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风、传统、精神。如果高校的各类规范处于无序、不可预测的状态,即便能维持部分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工具性信任,学生也很难对教师、学校给予普遍的预言性信任。第二种社会环境是秩序的稳定性,即组织、群体的网络是持久、稳固、延续性的。稳定的秩序为

16、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安全、舒适、坚实的参照点,在这种环境里,信任更容易被发现、回报和相互给予。秩序的变动与信任的生成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兼容的,即便是学校合并、转设等涉及高校改革发展和社会舆情的重大事件,如能科学地、可预测地推进,原有的信任网络仍可有效运行。但当学校长期处于频繁、剧烈的变革过程中,原有的稳定秩序受到冲击甚至是颠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旧的惯例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预期的信任被背叛的可能性将大大上升。第三种社会环境是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就高校而言,则是关于大学制度的功能和效率,特别是涉及师生权益的各类信息获得的便利95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2性。如果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及其解释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高度可见的,且易于复查、易于理解,学生就更容易对其产生信任,这也是高校信息公开、数字化改革、智慧思政等被学生广泛理解和欢迎的原因。反之,“如果运作原则是不清楚的、难以理解的、远离视线的、被神秘的面纱包着的,可以推测一定有某种恶兆要隐藏;将会出现很多流言、闲话和阴谋,而且人们对给予信任将犹豫不决。”8 第四种社会环境是对“生活世界”的熟悉度,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他们日常学习生活所涉及的校园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