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842.05KB ,
资源ID:239130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913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_滕笑丽.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_滕笑丽.pdf

1、第 14 卷第 2 期 Vol.14 No.2 2023 年 4 月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202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 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滕笑丽1,蒋钰鑫1,赵得爱1,刘志兴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就业指导处,湖北武汉,430074)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高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从完善课程

2、教学体系、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发挥科研育人作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形成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育人实效。在已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从推动完善“两个体系”,实现“两个课堂”融合;强化“两种身份”,实现“两类能力”提升;搭建“多类平台”,实现“多方联动”局面;营造“两种氛围”,实现“两型人才”培养四个层面提出了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为同类型地学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 地质学;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201510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

3、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并再次明确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在当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专业教育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支撑,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对推动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拥有地质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地质学专业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教育部第一

4、至四轮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是两岸四地率先进入地球科学领域 ESI 前 1的学科。学院拥有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两个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敢创新、会创新、能创业、善创业的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在同类型地学高校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收稿日期 20221212;修回日期 20230122 作者简介 滕笑丽,女,山东烟台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助教、团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蒋钰鑫,男,陕西汉中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助教、团委

5、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赵得爱,男,山东济南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助教、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刘志兴,男,河北衡水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就业指导处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2023 年第 14 卷第 2 期 152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势在必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理念2,并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而专业教育是专门培养各种不同专业人才的教育,主要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培养相关专业技能4。地质学专

6、业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单一的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高质量地质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地质学高等教育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深度融合成为高校推动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一)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必然要求 2021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强调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7、和创新创业能力5。这意味着,对地质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开展,必须充分挖掘地质学专业教育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和资源,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切实发挥其在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二)推动地质行业深层次高水平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等内容的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都突出强调了推动地球科学和地质事业

8、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地质行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行业。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地质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矿业绿色发展、矿产资源能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过程中,对地质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地质工作领域已逐步由传统的地质找矿向多门类的自然资源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生态修复等方向转型升级6。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革新和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型地学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这对高校不断拓宽专业研究领域,构建完善地学知识体系,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地质行业及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7。高校必须努力推动学生成长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

9、拔尖人才,成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解决自然科学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中坚力量。(三)提高地质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导向,专业教育是基础,二者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整体8。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培养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地质学是一门基础型、应用型的学科,在开展地质学专业教育过程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而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以专业为依托

10、,才能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实际,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因此,对地质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点,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不断提升人才培教学研究 滕笑丽,蒋钰鑫,赵得爱,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153 养的质量和成效。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构建“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人才培养取得实效。在此

11、背景下,地球科学学院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创业人才辈出”的良好发展局面。近年来,学院先后涌现出小平科技创新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先进学生和团队典型,学生团队在“挑战杯”“互联网+”“地质+”等竞赛中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学院在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一)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提供课程育人支撑 学院多次修订地质学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提升学生科研及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不断优化

12、教学内容,提供坚实课程支撑。一是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一定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大学生 KAB 创业基础”等基础课程,科研立项或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科研报告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推动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二是在专业课程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教师在课程上讲授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如地质学在深时、深地、深空领域的应用,地质学如何在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发挥作用,地质学人才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等。在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与创新创业的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做好相关知识储备。(二)丰富第二课堂活

13、动,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学院持续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搭建广阔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是坚持实施“赛恩师Science”学生科技引航工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计划、学生海外科研训练计划等,从强化基本地质技能、提升综合地质能力和完善综合素养三个层次发力,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二是持续做好“挑战杯”“互联网+”“地质+”等竞赛项目的孵化,突出地质学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探索地学文化、地学科普、地学大数据等潜在创业方向,发挥地质学在生态环境修复、乡村振兴、地学精准扶贫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

14、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发挥科研育人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学院持续强化“一体两翼”的作用,抓实抓牢优质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提升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助推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一是依托自身优势平台和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统筹院内外的省部级以上实验平台,将优质的科研平台转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二是整合学校本科生院、团委、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及学院各类科研基金和项目资源,鼓励学生加入导师科研团队开展科学训练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三是定期邀请校内外院士、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开展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指导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和赴

15、海外知名高校进行科研训练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学院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选评、树立和培育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加强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推广,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动更多的学生群体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的火热实践之中。一是通过“英才工程资助计划”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成果予以奖励和资助,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和自主创业活动;二是 2023 年第 14 卷第 2 期 154 依托“青春地标”“地心引力”等学生典型评选品牌活动,培育和评选创新创业先锋和创新创业典型,宣传学生典型先进事迹;三是依托“朋辈伴我行”等活动,邀请在创新创业活动中

16、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及团队,交流分享经验心得,切实发挥朋辈引领帮扶作用,推动学生从无所谓的参与向有所谓的提升转变,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融双促”。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背景下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当前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地质行业的加速革新,都对高校地质学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必须瞄准国家科技前沿和战略需求,提升地质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服务国家地质事业和行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实现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多管齐下、多方发力,依托“四个推动”“四个实现”的实践路径,推动地质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有序、深度融合,切实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一)推动完善“两个体系”,实现“两个课堂”融合 课程是高校开展专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也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件9。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对高校推进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10。因此,高校要打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