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3 ,大小:1.53MB ,
资源ID:2392388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3923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_何雪松.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_何雪松.pdf

1、2022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何雪松,于 钰,程怡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擘画了社会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社会工作学术界以专业的坚守回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22年,社会工作学术界积极围绕社会工作理论、实践研究、乡镇社工站、老年人、儿童青少年、行业发展、专业教育等方面开展了高质量研究。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学术界要不断探索新领域,勇于回答时代之问,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倡导社会工作政策体系、实践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推进社会工作体系化建设;加强实践自觉、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推动基于实践的知识生产,提升

2、社会工作的学术地位。关键词:社会工作;行业发展;体系化;知识生产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640(2023)02-0005-132022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结构性机会,无论是共同富裕还是乡村振兴,都要求社会工作守正创新,立足中国大地,服务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一年,社会工作学术界积极围绕社会工作理论、实践研究、乡镇社工站、老年人、儿童青少年、行业发展、专业教育等方面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本文就2022年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囿于笔者的阅读范围,如有“偏见”和“不见”,请学界同仁不吝赐教。一、社会工作理论建设:聚焦实践情境与

3、中国语境在社会工作的理论建设方面,学者们持续关注作为实践社会科学的社会工作之理论建构如何围绕实践展开,如何在中国情境之中展开,并对此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回到生活本身,回到具体的专业实践,回到中国语境,是学界比较有共识的路向。童敏和周晓彤指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要警惕西方“科学实证主义”长期排挤“在地性”的倾向,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协同改变,使“生活属性”回归社会工作,从而超越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内涵,实现对心理的社会属性以及社会的心理属性的拓展。1杨锃和莫佳妮提出“联结生活”的视角,将社会性、国家性与经济因素叠加与融合,从而达成对助人服务更加有意义的购买,这样可以提升社会工作的意义感。2刘

4、振提出了“作为方法的社会工作”,认为面对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本土脉络过程中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困难,要通过中国助人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中国民政经验与专业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互构,使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实现“方法互构”,从而建构中 收稿日期:2023-02-28 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治理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行动本土化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研究”(16ZDA084)。作者简介:何雪松(1974),男,汉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引文格式:何雪松,于钰,程怡雯.2022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3,23(2

5、):5-17.5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3黄锐和孙斐批评现有关系为本的社会工作较为微观,难以从宏观层面回应新自由主义和新公共管理主义的结构性影响,因此需要从中国关系研究中寻找突破,推动关系为本的社会工作与儒家关系研究之间的联结。4郭伟和对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基础进行评析,指出面对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应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并与微观情景实践结合,构建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5王依娜提出了“互构实践”这一概念,强调“知识”与“实践”的“互构性”关系建构可以促成更为深刻的方法层面的综合与行动层面的反思,从而拓展立足“主体性”与“社会性”的本土反思性知识结构。6在社会工作的核

6、心议题中,“实践智慧”作为实践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受到学者的关注。季俊含对社会工作实践智慧核心要素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溯源与界定。实践智慧在哲学领域的三类解释传统引入社会工作后,形成了知识观、能力观、过程观三类诠释方法,并在跨学科使用的过程中展现出实践知识、具身能力、价值伦理三项核心要素。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核心要素能够推动社会工作的知识再生产、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善的道德实践。7学者们重新审视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助人自助”和“社会性”。丁建定和谌基东总结了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救济中自助理念的形成背景与具体实践,阐明英国社会政策的“助人自助”原则对当时的英国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基本理念与实践行动的影

7、响,厘清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历史渊源。8何健和蓝财广在助人自助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助助人的实践理念和方法。在我国有别于西方的政府、机构以及专业教育的具体本土化情景下,相较于助人自助,互助助人更适用于我国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互助关系。我国的社会工作最终可以在互助助人当中实现本土实践与专业理念的交融。9程玲和肖桂春在探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社会性”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应当以社区为主要阵地,重视社会工作“社会性”的发展,并以此为重点推进专业化建设。10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涵受到了学者们的持续关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并非从西方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的线性和单向的转移和应用过程,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国

8、际社会工作也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11社会工作中不同具体理论与概念的本土化也不断冲破西方价值理念与逻辑的局限,本土社会工作在借鉴西方工作经验的同时,致力于打破现有困境,实现理论突破。童敏和吴宝红回顾了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历史,指出西方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从精英主义和英雄主义转变为注重日常生活和平民关怀,但同时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面临着服务对象的无限需求和社会工作者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困境。而本土社会工作的有限理性假设能够推动平民关怀与场景化专业实践结合,实现伦理反思和现实实践的结合。12彭宗峰讨论了赋权理论在我国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本土化,在经历了“误读独特失灵转型”的演进后,冲破西方与本土、普遍与

9、特殊、传统与现代、本质与历史的二元争论,实现了有效的知识再生产。13伴随着第三次分配的推进,徐选国和秦莲尝试依托第三次分配理论,从核心属性、运行机制、价值追求、功能发挥、实践目标等维度建构第三次分配与社会工作的深层契合框架,为社会工作本土理论建构和有效性实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从公益慈善氛围营造、均衡性社会分配机制建构、推动高质量社会治理效能以及参与共同富裕等方面创新社会工作实践。14社会工作如何参与社会治理是中国式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学者们在讨论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围绕“适度”“中庸”这两个关键词,注重积极改变的态度与对现实的理性衡量的结合。童敏和杜经国将我国基层社会工作专业治理的

10、实践逻辑总结为“现实建构主义”,以帮助居民处理社区生活问题为目的,以行动评估为方法,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并提升居民的场景理性自觉,推动可能范围内的环境改变,从而实现一种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15童敏和周晓彤认为,基层社会工作要注重推动居民的成长与改变,在我国的实践背景下,要避免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现实生活文化精神资源”二元对立的视角,融入中国文化精神资源的双向视角自我增能,实现中国特色的专业发展道路。16在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也面临诸多困境。文军和方淑敏对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专业自主性困境进行了探讨。他们将场域互动视角与职业自主性相互联结,认为社会工作在社区治

11、理这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互动场域中面临专业管辖权受限、专业边界模糊、知识创生阻滞等多重“自主性”困境。因而需要促进专业权力的让渡、专业边界的明晰以及专业知识的再生产等打破社会工作的专业自主性困境,提升社会治理效能。17社会工作与管理2023 年第 2 期特稿6学界还重点讨论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何国良认为,应重视“实践论理”而非局限于“理论论理”中“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践论理”的作用。具体而言,要重视实践者的“第一人视角”并实现自我决断与反思;将目光面向将来,建立“目的论”的因果思维方法,从实践的未来图景中不断完善实践方案;发现“实践论理”与价值实践的重要关联

12、。18学者们还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探索本土化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方法展开讨论。吕楠指出,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缺乏统一的证据积累路径,且在中国的语境下缺乏本土化的路径,要综合专业特点、发展阶段、本土情境积极探索实践思路,客观评价实践证据。19刘荣和阿达来提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性知识形成的本土实践框架进行了总结。社会工作实践者在与研究者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智慧的相互补充;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在实现社会工作使命的同时获得实践经验与知识;在不断互动和反思过程中形成实践性知识,形成“实践主体知识主体场域主体”良性互动、循环互构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20围绕社会工作伦理,学者们重点

13、关注了伦理中的“关系”面向。赵芳和孔春燕指出,“关系”是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后者随前者的变化而发生变迁,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引导下,社会工作伦理实践呈现出集美德伦理、关怀伦理、正义伦理于一体的整合性实践。21还有学者指出,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不同,中国的个体通常嵌入在一个复杂的关系框架当中,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遵循实际情景优先于抽象的规则。22莫佳妮通过对涂尔干“人性的两重性”的借鉴,指出社会工作伦理可以超越利他与利己之争。利己主义并不会对社会工作的利他实践造成障碍,并且由于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个体在“两重性”中动态游荡并处于多重关系当中,其动机与实践可能会促进服务对象的自助力量。23伴随着文化

14、自觉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社会工作领域也逐渐形成了充分体现在地性与中国特色的专业叙事。王杰对“美好生活的叙事”进行了解读。“美好生活的叙事”围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开展叙事活动,打破了主要矛盾一元的、宏观的叙事。它受到文化环境以及客观条件的影响,并反作用于文化环境并指导生活实践,体现出主观建构、文化关联、实践指向的三重属性。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服务对象借用“美好生活的叙事”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双重取向。24 二、社会工作的实践研究:反思、证据与知识生产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是学界共识,但这需要研究的指引,需要持续的知识生产予以支撑。王

15、思斌指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是对社会工作实践及其知识生产的积极探索,既有大量微观具体的干预实践,也包括中观层面对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和发展脉络的讨论,由此形成多源汇流的局面。25郭伟和提出走向整合性专业实践研究,在互为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对话阐明行动/实践过程的理由达到实践自觉,并实现行动合理性与增权解放的双重目的。26本文主张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实践研究,既包括狭义的聚焦过程的实践研究,又包括聚焦结果的干预研究。为畅通实践研究与知识生产之间的循环,学者们不断对实践研究的知识生产展开研究。费梅萍等基于上海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的探索历程,提出开展知识生产研究的三个阶段,并进一步指出在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中

16、,应围绕“有效改变”开展知识生产研究,而“政府社会组织专业力量资源系统服务对象”是促进服务对象及其系统改变的共同体。27他们通过协同式研究共同生产出兼具“具体性”、“过程性”和“关系性”等特征的社会工作知识,为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提供指引。楼玮群等通过对照顾者社区支持项目的行动研究提出了“研究增权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该实践模式的重点在于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能够促进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推动研究对象的需求表达和信心提升的同时,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干预政策的制定。28童敏和吴宝红认为,社会工作协同实务研究是以成长为核心的在地反思实践,它要求研究者始终围绕专业服务的有效性、现实性和反思性开展研究,以此为基础才能创建“实务所需知识”,弥合理论与实务之间的鸿沟。29卢培伟和郭伟和基于社区矫正案例,讨论如何通过框架实验把实证证据应用到实践场景中。他们认为,把实践惯习转变为实践智慧需要认知层面的对话反思,更加关键的是创造条件跳出亚文化圈,促使案主转型成为积极主体。30社会工作介入具体领域和不同群体的实践研2022年社会工作研究年度进展述评7究进一步丰富。高万红等对15名女性乳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