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22卷 第2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2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实践路径钱月梅【内容摘要】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成为较为热门的活动,校园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进校园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策略。高职院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非遗进校园不仅使非遗文化传承表现出新的活力,还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本文阐述了非遗进校园的重要价值,分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并探索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仅供参考。【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非遗进校园【基金项目】本文为
2、项目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编号:2021SJB0881)成果。【作者单位】钱月梅,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非遗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之一,在高职教育中,将非遗资源转变成课程资源,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将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融合起来,实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目的1。高职院校应当树立文化自觉观念,主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高职教育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专业和课程需求,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实践路径,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实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非遗进校园的重要价值(一)非遗进校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非遗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的优
3、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题材。利用非遗能让高职学生学习到传统的价值知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此外,在课程开发和应用方面,非遗还能与多门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将各学科间的界限打破,从而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融合课程。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课程知识,还能学习到道德知识、历史知识等。在非遗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各学科知识,有效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二)非遗进校园具有一定的应然性。学校教育在保护非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是组织教育活动的重要机构,通过系统化地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能
4、够有效提高非遗保护的效率。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教师、组织学生、提供场地,在适当的时间开展非遗文化的教学活动,从人力、物力上保证非遗传承的高效性。通过非遗进校园,使得非遗传承过程更具科学性,学校可以为非遗传承教师提供系统化的技能培训,为其设计科学的非遗教学课程,促使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顺利进行。此外,非遗进校园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通过非遗进校园,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丰富,能够获取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促使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对地方知识的了解进行非遗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贴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除此之外,非遗
5、课程还可以将历史、美术等课程融合起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三)非遗进校园具有一定的育人性。非遗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是当地人们根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智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实质上就是保护地方性知识,保护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而非遗知识刚好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路径,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此外,通过非遗进校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当地优秀文化,了解到地区文化的唯一性,从而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现状(一)非遗保护传承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地区进行
6、非遗进校园活动时,很多高职院校对非遗传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教学活动时将其作为公共课来上。而且非遗传承人也是不定期到校授课,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比较随意,使得非遗传承课的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提升。此外,学生在参与该课程学习时,一开始都是出于好奇和新鲜,认为该门课程只是玩,学习心态不够端正。同时学生家长对学生参与非遗传承课的支持力度不强,认为学生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二)非遗进校园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前高职院校中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地区差别非常显著,很多活动在发达地区的学校比较集中,而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开展的非常少,甚至一些地区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此类活动。
7、此外,在非遗进校园项目中,大多是将当地民众喜爱的、易学的内容编入学校课程,一些比较繁琐的、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的项目则没有被引入活动,使得这些非遗项目逐渐被人们遗忘,难以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三)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发展动力不足。虽然目前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大力倡导将非遗项目与校本课程融合起来,并且在其主导下非遗项目已经设置到学校课堂体系中,但是这些课程仍然属于弱势课程,学校的考核机制中也没有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使得非遗课程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临时性2。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非遗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很多非遗活动流于表面,难以将非遗文化的积极132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2期In
8、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2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后期发展中存在动力不足的情况。即使有相关文化部门的参与,相关的制度等还是不够完善,而且活动经费不足,对于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进而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的融合。(四)师资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的融合。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等缺少沟通和交流。专业教师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以及非遗文化的传承。应当将学校内部的师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的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
9、发展。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实践路径(一)增强民众意识,加强非遗传承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进行多样化的公共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增强广大民众的意识,促使他们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到非遗传承保护中来,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当地相关文化部门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加强对非遗传承保护的宣传,促使民众深刻认识到非遗的价值,以及非遗的重要性,明确非遗传承现状,有效增强他们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识。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多渠道、多方面宣传非遗项目,促使非遗进校园的顺利开
10、展。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可以加大对偏远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尽可能实现非遗项目在区域内的平衡发展。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来源于乡土社会,要想有效支持偏远地区非遗项目开展,可以将当地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之情激发出来,促使他们形成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形成文化自豪感3。针对非遗项目中那些繁琐的、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的项目,应当重点进行宣传和教育,从而吸引更多民主的关注和支持。(二)明确目标,营造优良的非遗保护氛围。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高职院校应当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创新进取,将非遗传承和保护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积极构建
11、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我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包含很多民族艺人的绝活。非遗进校园的目的是将地方性知识文化引入课堂,将教学课堂转化成工作室,在校园内部营造非遗保护氛围,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非遗项目的学习可以循序渐进,比如,第一学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注重材料和工艺的学习,第三学年注重实践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非遗项目,学习到更多的非物质文化知识,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凸显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过程中,可以将非遗传承保护与教师队伍有机结合起来。高职
12、院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在学校组织专门的讲座,或者开展专修课程等,有效补充师资队伍,壮大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首先,可以聘请非遗传承人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或者不定期来校授课,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等。其次,可以将非遗传承人与本校教师结合起来,组建成专业化的教学团队,通过同台授业的方式,将非遗文化共同传承下去,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4。最后,高职院校应当整理相关材料,编写非遗教学材料,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为非遗课程教学提供专业的教材以及参考资料,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四)优化考核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高校应当优化现有的考核机制。在实际教学
13、过程中,高职学校可以固定非遗课程的上课时间,在学校的宣传栏和校园网络平台上公示出来,让学生掌握非遗上课时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非遗课程中来。同时将非遗项目纳入相应的考核机制,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推动非遗进校园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借助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非遗进校园的引导和支持,为非遗项目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同时,鼓励并引导社会企业或机构加大对非遗进校园的支持,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此外,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后期此类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参考。(五)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高职
14、院校不仅要壮大学校的师资力量,还要将美术教师、思政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师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进行科学有效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当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计划,重点对教师进行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的教师应当积极主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让更多学生继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阶段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无人继承的困境,要想突破这种困境,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与校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协议,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和非遗传承的有序开展。四、结语综上所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5、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非遗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增强民众意识,加强非遗传承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明确目标,营造优良的非遗保护氛围,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凸显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优化考核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等路径促进二者的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 梁炜,黄慧,石晓,王秋琪 边疆民族地区非遗进中小学校园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崇左市为例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9:165 167 2 李琛,张政武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发展研究 以广西河池东兰布努瑶非遗舞蹈为例J 大众文艺,2021,15:218 219 3 陈丽娜 非遗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系统的探究 评 武强年画图录 J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7):2119 4王桂香 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探究J 对联,2021,27(7):41 4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