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4纪录片研究DOCUMENTARY STUDY“跨媒介性”或称“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汉森-洛弗在 1983年提出,原是文学研究术语,后扩展到媒介和电影研究领域。“跨媒介性”内涵丰富,意指以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符号、音乐、符号系统复合体等)的特性为基础,兼具技术和机构平台的特征所形成的传播文化内涵的方式,具有了创作手段、表征特性、科学技术、文化现象、艺术观念、批评方法等层面的多重含义。(1)电影理论家安德烈 戈德罗(Andr Gaudreault)在 每一种媒介都会诞生两次中提出:每一种媒介的诞生首先是技术层面上的,即新科技的产生或几种媒
2、介技术的融合;而后,如果这种新媒介的二次诞生是文化和机制层面上的,那么它将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媒介性,并进入特定的社会机构。电影是最能体现这种二次诞生的媒介和跨媒介艺术形式。(2)从技术层面看,电视和互联网数字传播技术都赋予了电影新的生命,并经由技术层面的诞生进而实现文化和机制层面的二次诞生,形成电视纪录片和新媒体形态的纪录片等混合形态。由于技术不断创新,作为媒介形态的纪录电影不断被改造为新媒介及这一过程中的多次诞生几乎是必然的。一、体育媒介事件引发纪录片创作浪潮奥运会作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体育从新生到裂变:中国体育纪录片的跨媒介传播进路文 兰馨/Text/Lan Xin提要:纵观
3、我国体育纪实影像发展史,先后经历了从纪录电影到电视纪录片再到网生纪录片的跨界传播演进,观众的注意力也在跨屏与协同中完成转移与定格,中国体育纪录电影的传播逻辑得以重塑。应该说,中国体育纪录电影的跨媒介传播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再“统一”的过程,而非某种全新的结果。关键词:中国体育纪录片 体育媒介事件 跨媒介传播兰馨,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化盛会,具有经典媒介事件的典型特征。对社会整合、文化认同、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戴扬和卡茨认为“媒介事件”是指“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3)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重大媒介事件的奥运会是
4、电视直播的产物,并紧随传播技术的进步,历经门户网站、互联网视频、移动互联网、短视频不断迭代转型,在媒介的加持下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 IP。它可以在超长时间线上聚焦人的注意力,为媒介提供一个真正的全球化传播的平台。对于主办国来说,一个超长的完整奥运周期内,从申办到筹办再到举办,各大电视台、官方转播商、社会机构和独立制作人以体育文化传播为核心,围绕奥运以及多元衍生内容,在影视作品、综艺、纪录片等方面全方位营造奥运氛围,在奥运 IP打造上显露出强大的内容整合力、开发力和传播力,共同构成了奥运 IP生态,助力奥林匹克精神不断升温。其中,体育纪录片参与奥运叙事早已成为一种传承。国际奥委会在 奥林匹克
5、公约 里规定:“对于每一届奥运会,我们要用图片摄影及影视摄影手段记录下来,使奥运历史得以保留,使奥运文化得以传承。”由国际奥委会指定机构拍摄的全面记录奥运赛事及相关活动的电影被称之为奥运官方电影。(4)从 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起,拍摄官方电影已From New Life to Fission:The Cross-Media Communication Path of Chinese Sports Documentaries0952023年第6期经成为历届奥运会的传统。截至目前,奥运官方电影(包括夏奥会和冬奥会)数量已经超过 40部,记录着百年以来奥运盛会走过的足迹。(5)以大型赛事为
6、主要创作题材一直是新中国体育纪录片的传统。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纪录片 青春万岁就采用文献记录的方式拍摄了田径、赛马等三十多个项目,展现了全运会的盛况。导演黄蜀芹曾说:“这部影片使观众感受到全运会热烈的青春气息,看到祖国体育事业飞跃前进的若干图景,从而得到鼓舞,那就是我们应尽的责任。”随着 1961年拍摄的 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大获成功,之后几乎国内所有重大体育比赛,都摄制了相关的大型纪录片,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留下了蓬勃发展的足迹。1990年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中国首次承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 亚运之城亚运之星 亚运之情三部纪录片于同年上映,全程记录了
7、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场馆建设、运动员训练等内容。同年,九集亚运系列纪录片 难忘的十六天也记录了北京亚运会的完整赛事进程。进入 21世纪,从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到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两次奥运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亦为国内体育纪录片提供丰富的素材。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以来,体育重大媒介事件接踵而至,包括广州亚运会(2010年)、南京青奥会(2014年),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延期到 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伴随着一系列体育赛事,相继诞生了 永恒之火(2010,北京奥运会官方纪录电影)、缘聚羊城(2010,首部亚运会官方纪录电影)、百年南京(2014,南京青奥会献礼影片),以及北
8、京冬奥会官方纪录电影 北京2022等。跨越两个完整的奥运周期,在 2008北京奥运会和 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后形成两个体育纪录片周期性创作高潮。特别是 2022北京冬奥会前后,冰雪主题纪录片大爆发,包括院线纪录片 冰上时刻、电视纪录片 飞越冰雪线 大约在冬季 零度之下 冬奥山水间;新媒体纪录片有新华社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 冰雪 Z世代,优酷推出的 银花,快手制作的奥运纪录片 二十,咪咕上线奥运纪录片 冬奥华彩,腾讯视频制作播出的 谷爱凌:我,18岁,以及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出品纪录短片 赢者无畏等。各类型冬奥纪录片搭载互联网,构成了院线、电视栏目、互联网平台,以及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短视频平台
9、、社交媒体等共同构成的立体传播网络。更重要的是,以奥运会为契机搭建了国际体育影视文化交流的长效平台和互动机制。带有奥运基因的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于 2005年正式创办,由北京奥组委、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四家联合主办,并在北京奥运会后传承延续至今。从 2009年开始,电影周正式成为米兰国际体育影视节全球总决赛的分赛站之一,十多年来向米兰国际体育影视节输送了百余部优秀中国体育电影,成为国内外优秀体育影视文化对话的纽带。申办冬奥成功后,从 2017年起,电影周围绕 2022北京冬奥会筹办和奥运遗产传承,每年举办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盟全球总决赛(WFC)北京站作品征集评选、体育
10、影视作品展映及开闭幕等系列体育文化活动。2022年,第 18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遴选出九大单元18部优秀作品。其中,纪录短片 冰雪之约和 CGTN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纪录片 舞出我精彩分别斩获第 40届米兰国际体育影视节全球总决赛“电视与新媒体单元”和“残奥会单元”金花环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影周已经成为国内体育纪录影片重要的孵化和推展平台。二、从电视到网生纪录片跨界传播国内纪录电影的第一次跨媒介传播发轫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源于电视的普及使得电影的播放场域从影院拓展到了家庭。体育纪录电影则以 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为分水岭,电影和电视各司其职,电视直播比赛实况,“新影厂”则以赛
11、事纪录电影的方式尽可能全景呈现比赛,但由于影片制作周期长,亚运系列纪录片 难忘的十六天上映时已经是 1991年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新影厂”只拍摄了3集纪录短片 奔向巴塞罗那,此后体育电视栏目基本上取代了用胶片拍摄的体育纪录电影。(6)受到西方纪实主义美学的影响,中国电视界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掀起了一股“纪实热”,一批在创作上追求“真实”的电视人,开始自觉地尝试“纪实专题片”。(7)1996年世界体育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开播,体育纪录片也由此走上了“电视栏目化”的发展道路。(8)此举也可以理解为纪录片面对新的生存环境,主动地与当时的新兴媒体电视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媒体形09
12、6纪录片研究DOCUMENTARY STUDY态。2001年首播的 体育人间(2019年 12月停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电视体育纪录片栏目,也是中国体育纪录片走向人文化的标志。体育人间不局限于拍摄体育赛事及其中的体育人物,而是将镜头的焦点对准进行体育运动的人,创作思路由“人进行的体育运动”变成了“进行体育运动的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体育人间制作的大型电视体育纪录片的代表作是 我们的奥林匹克,共十集,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渊源。这一阶段,体育纪录片通过电影和电视两个渠道重塑了体育和体育人的社会形象,同时,体育纪录片通过电视媒体的生存也改变了观众对体育电视缺乏艺术品质的偏见。总体
13、来看,这一时期电视体育纪录片借助更强势的媒体在作品数量和影响力方面皆略高一筹。2008年,CCTV-HD开播实现了北京奥运赛事的高清直播,电视步入高清时代。技术的变革不仅扩充和延展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手段,同时也带来了创作理念的变革。高清纪录片更多地使用传统纪录电影的创作理念,这使得二者在作品的整体观感上不再泾渭分明。随着中国体育更加蓬勃的发展,国内外体育重大媒介事件轮番上场也呼唤体育纪录电影的强势回归。围绕北京奥运会,“新影厂”拍摄了 加油 中国筑梦 2008和奥运官方纪录电影 永恒之火等,体育纪录电影随着一系列重大媒介事件的发生又开始焕发了新的生机。此外,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 66号
14、文 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为社会制作机构参与影视创作扫清了政策壁垒。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对于纪录片更具有标志性意义。极致玩家作为央视纪录频道引入社会化制作的合作典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体育纪录片制作的新力量,推动了体育纪录片制作水准的提升,丰富了体育纪录片创作的题材选择。极致玩家聚焦于中国迅速兴起的攀岩、潜水、越野、帆船、野外探险等户外极限运动,2012年 3月正式在纪录频道播出。截至目前,极致玩家已经拍摄制作了 152部(集)户外纪录片,聚集了数百位极限运动领域的顶级玩家和他们的极致生活方式。同一时期制作的该类型体育纪录片可以说为数众多,如刘思远单人单车自驾
15、穿越羌塘、阿尔金两大无人区的 关山飞渡;普通都市白领肖远挑战珠穆朗玛峰、北冰洋和南极大陆的 世界尽头的奇旅;跑酷题材的 飞越自由等等。这些作品一起引领了展现运动魅力、人文精神和自由不羁生活方式的户外运动纪录片创作风潮。在视频平台强势崛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刻有互联网基因的影视文化形态微电影悄然出现。它是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不受时空限制(一般片长在 550分钟之间)播放的类电影短视频。2010年,优酷出品的 老男孩掀开了“微电影元年”的序幕,微电影热潮迅速席卷体育圈。姜文执导的 看球记(2011,片长 5分钟),点击量 3天就突破 1000万次。匹克出品的广告短片 灌篮高手三分扭转杯具(2012,片
16、长 3分钟)、腾讯视频出品的 人类最伟大的体育瞬间,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师生创作的体育剧情片 三克的梦想(2012,片长 47分钟)都堪称体育微电影兴起之初的杰作。2015年,中国网生纪录片开始发力。优酷率先播出了中国首部 4K超高清户外纪录短片 垂直之路(2015,片长 39分钟)。该片入围英国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同时也获得南山国际山地电影节优秀奖和金犀牛最佳DV奖。应该说,微电影对电影的标准时长和播放场景进行了细分,之后随移动互联升级而出现的短视频进一步降低了影视制作的专业门槛,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形态。不同于微电影相对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制作班底,短视频实现了个人独立创作的自由,生产者的杂糅性也决定了短视频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获得了近乎无拘无束的解放,进一步降低了微电影的技术门槛,丰富了微电影艺术形态。微电影和短视频相融合进一步催生了网络短片、Vlog、网络大电影等互联网影视概念和形态。传统纪录片的“边界”正在不断被重构,“记录”本身作为一种叙述方式,正在展现它的内容价值与商业潜力。由 Figure制作的纪录短片 “中国悍将”张伟丽(2019)获得了全网近千万的播放。15分钟的时长容纳了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