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教育(德育)2023.02党的建设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三维审视:演进脉络、现实困境和优化策略屈昌雷1、2(1.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济南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摘要 组织员队伍是高校党的建设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从历史维度对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进行考察,可以清晰呈现其发展脉络。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在角色职能定位、职业能力素养、考核评价机制、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着现实困境。高校应坚持党对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领导,从充分利用历史经验、建立科学评价考核体系、着力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同向发力,着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组织员队伍,促进新时
2、代高校党的建设取得更大发展。关键词 高校组织员;历史脉络;现实困境;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7997(2023)02-0029-05组织员队伍是高校党的建设开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是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党建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高质量提升的迫切需要和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现实所需,高校应当充分借鉴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组织员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组织员队伍建设优化策略,促进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一、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组织员队伍建设源自党建工作的
3、现实需要,“组织员”概念的提出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为壮大党员队伍,更好地领导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促进全民族抗战的早日到来,中共中央于1938年3 月15日下发的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 指出:“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任务,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1这一政策方针实施后,党组织和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到1938年底,共产党员人数已从全国抗战开始的4万多发展到50余万”2,到党的七大召开时全国共有121万余名党员。为了保证党员质量的迅速提高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更加规范有序,党结合斗争实际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其中组织员队伍的设置便是其中之
4、一。1945年5月14日,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了 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要将发展党员的工作,委托给一些完全可靠的、在党的建设上有经验的、思想与作风都是纯正的工作人员去主持这就是我们党的组织员”3。这篇报告对组织员的特定名称予以确定、任职标准予以明确、职责范畴予以规定,对于组织员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组织员队伍建设研究开展和实践推进的历史起点。(一)组织员设置重新恢复与高校组织员制度确立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组织员队伍的重新恢复29北京教育(德育)2023.02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党员人数的快速增加也需要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确立与全面实施。1983 年2月14日,中共中
5、央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通知 明确提出要“恢复组织员制度”4,并指出“在乡或公社一级党委,应有一名同志专管党员教育工作”5,组织员制度得以恢复发展。同年12月25日,中央组织部下发了 关于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建立组织员制度”6,并对高校组织员制度作出相应安排,认为“可以从教职员的党员中选择一些合适做这项工作的同志做兼职组织员,协助学生党支部做好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7,这是组织员制度在高校实施并逐步予以确立的开始。(二)专兼职组织员队伍探索阶段一是设置“专职组织员”。1994年1月20日,中组部下发了 关于在县(市、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组织员
6、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要在“普通高等学校党委中设置组织员,主要负责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和做好发展党员工作”8。2005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对院(系)党组织配备组织员的要求予以明确,“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配备数量充足的专兼职组织员,党委建制的院(系)党组织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组织员”9,这是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方式要求高校院(系)党组织配备专职组织员。二是配备“特邀党建组织员”。2010年6月18日,教育部印发 关于在高等学校聘请离退休老同志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的意见,对“特邀党建
7、组织员”选配进行部署,认为高校许多离退休老同志“理想信念坚定、党性和政治责任感强,有较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10,通过设置特邀党建组织员可以充实党建工作队伍、解决组织员数量不足的问题。“特邀党建组织员”的设置,是对高校组织员队伍来源渠道的创新实践,使高校组织员来源口径得到拓宽、渠道更加丰富、成员结构更加合理。三是配齐“专兼职组织员”。2013年7月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校党委要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组织员,加强教育培训,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11,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对配齐高校
8、专兼职组织员队伍予以明确规定,促进了专兼职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三)队伍建设规范提升阶段一是岗位设置完善成熟。2014年5月28日,新修订的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对于组织员队伍的重要性予以强调,指出“县以上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应当重视对组织员的选拔、配备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作用”12。2017 年2月28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以正式文件的方式对高校院(系)党组织配备专职组织员予以重申并对其数量予以明确,提出“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13,标志着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在人员配备要求方面的完善成熟。二是能力素质要求提升。20
9、18年10月28日起施行的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14的要求,同时对基层党委配备专兼职组织员予以强调,认为“基层党委一般应当配备专兼职组织员,加强对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指导”15。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2019年5月6日起施行的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 对组织员配备再次提出要求,“乡镇、街道、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等基层党委,按照规定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组织员”16。配齐专兼职组织员队伍是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基础性前提,专兼职组织员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较高的素质能力才能够胜任
10、,进而科学高效完成工作任务,这就对包括高校组织员在内的党建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发展路径不断拓展。不仅是在人员配备党的建设30北京教育(德育)2023.02方面,在组织员职业发展前景方面也有相关文件提及。2018年2月26日,中组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 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 除再次提出要求高校学院(系)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外,还明确提出高校要“落实党务干部职务职级 双线 晋升等有关要求,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使他们干事有动力、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17。这为高校拓展组织员成长发展路径提供了决策参考,对于打破其职业发展“瓶颈”进行了有益探索。四是制度建设优化完善。组织员制度是党和国家为做
11、好党的建设而设立的一项独具特色的制度安排,是党的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促进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大力发展和完善高校组织员制度,对于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组织员队伍至关重要。2021 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修订后的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高校专职组织员的配备提出明确要求,成为新时代高校加强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文件”18,这标志着高校组织员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新的历史水平。二、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一)在角色职能定位方面,存在着角色定位不明确、职责边界不清晰、作用发挥不具体的现实困境从高校组织员队伍的来源来
12、看,存在着专职组织员与兼职组织员并存和职务级别差异较大的情况,这就使得高校组织员在作用发挥方面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差异。例如,有的高校将组织员岗位作为解决干部编制不足问题的途径,这往往造成干部虽然在组织员岗位上,但是具体从事的却是非组织员的本职工作的情况;有的高校有将组织员岗位作为解决临近退休干部身份问题的惯例,这虽然在人员配备上达到了政策要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组织员从事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不足的情况。高校组织员职责边界不清晰的原因也有很多,例如,一般情况下高校组织员队伍实行的是学校组织部门与院(系)党组织双重管理的体制,学校组织部门对组织员队伍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具体管理和使用是在院(系)党组
13、织。由于不同部门对于组织员功能定位认识的差异,对于组织员工作具体分工存在不同。有的院(系)党组织因为行政管理人员力量不足,将组织员作为党政领导的秘书,分配给组织员相当的管理服务工作,使得组织员无法聚焦主责主业,影响了组织员作用的发挥,使得组织员的功用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虚化和弱化。(二)在职业能力素养方面,存在着理论水平有差异、政治能力有高低、工作技能有差别的现实困境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做好高校组织员工作的一项基本前提,这决定着组织员能否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校组织员队伍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个人兴趣等原因,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存
14、在较大差异。这使得组织员在开展工作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存在较大差异,组织员岗位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高校组织员队伍由于对政治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锻炼程度、领悟程度不同,政治能力呈现出较大差别。除此之外,高校组织员队伍由于工作能力、培训教育、工作经验等方面原因,导致党务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岗位的胜任程度差别较大。(三)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着考核评价主体不清晰、考核评价指标不明确、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的现实困境高校党委组织部门与院(系)党组织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对于高校组织员队伍考核主体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组织员队伍考核呈现出“都能考核、都不好考核”的现实窘境。组织
15、员队伍具体工作安排由主管部门和具体使用部门负责,组织员的考核结果及相关绩效分配等往往由院(系)党组织最终确定,不同部门对高校组织员队伍考核重点的不同使得考核方式和考核办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高校组织员党的建设31北京教育(德育)2023.02岗位职责边界的模糊性、不同级别组织员工作范畴的差异性等使高校组织员考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建立,在现实中难以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对其表现做出客观评价。除此之外,对于高校组织员考核结果在实际中也没有被充分运用,这使得考核评价工作难以真正起到奖励先进、激励后进、惩罚错误的作用。(四)在职业发展路径方面,存在着发展目标不清晰、发展方向不丰富、发展路径不具体的现
16、实困境畅通高校组织员队伍职业发展渠道是做好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的有效手段,是确保高校组织员队伍相对稳定、始终保持工作热情的关键,高校党委应当为组织员队伍设计明确的成长路径。有的高校尝试搭建组织员队伍“双线晋升”渠道,使组织员能够在职务职称方面双线发展;有的高校尝试将组织员队伍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序列,使组织员能够享受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职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还有的高校下发相关文件,明确在干部提拔任用方面为组织员队伍单列指标、单设计划,确保选拔任用无障碍。这些措施是对高校组织员队伍发展路径的有益探索,能够为组织员的职业发展明确道路。但是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例如,不同高校对组织员队伍重视程度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组织员对职业发展的诉求也不尽相同。一些年龄较大的组织员,将这一岗位作为退休前的“过渡”,对职业发展诉求不大;而一些较为年轻的组织员,对岗位充满期待,职业发展诉求十分强烈。三、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一)坚持党的领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体制优势。”19党的领导是高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