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2.04MB ,
资源ID:2480742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4807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女性社会角色的七夕深描_陈晶.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女性社会角色的七夕深描_陈晶.pdf

1、027观察家 ART OBSERVER热点述评观点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4古代女性社会角色的七夕深描陈晶内容摘要:七夕是古代社会深受女性群体喜爱的节日,也是一个以女性为主要参与群体的节日。虽然七夕活动具有较强的游戏趣味性,但这些节俗的确立对于古代女性来说是具有娱乐化形式的道德约束,女性在每年乞巧过程中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反复进行自我认同。因此各类乞巧图记录的不仅是欢乐的节日民俗,更以图像深描了女性的社会分工,是女性社会角色的图像引导与示范。画中与画外的节日器物也在延续传统、情感投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关键词:七夕 女性 社会角色 乞巧图 节日器物七夕是中国古代社会

2、重要的节日之一,源于古人对于自然天体的观察与探索。至汉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牛郎星和织女星,对两个星象进行了人格化和性别化阐释并附加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直至魏晋时期,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框架已经完备。经过南朝齐武帝起立穿针楼举行乞巧仪式以及唐玄宗时期搭建乞巧楼举办清宫夜宴等统治阶层的推波助澜,七夕节日逐渐成为整个社会范围内备受人们推崇的岁时节日。在如此盛大的节日中,古人设置了繁多的节日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在节日当晚的拜月祈福。和其他节日属性变迁特点相同,七夕也从最初的崇拜日月鬼神等未知事物的原始信仰转化为以趋吉避祸为目的,寄托了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然而,节日除了具有避祸祭祀、祈福娱

3、乐的属性之外,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它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意义。七夕作为一项以女性为参与主体的节日,对于古代传统社会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与约束作用。一、穿针乞巧与女红倡导七夕是一个主题明确的节日,核心事件就是通过多重路径对女性的技能与天赋进行校验,再通过祭拜、祈福等方式祈求锦上添花或弥补不足,表达了古代女性对于心灵手巧的美好向往。乞巧的形式十分丰富,包括对月穿针、蜘蛛结网、祭拜牛女等活动,其中对月穿针最具代表性。自汉代起就开始了女子登穿针楼进行穿针祈福的节日习俗,并为后世沿用。西京杂记有云:“汉彩女常以七月初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1明代仇英款乞巧图中就描绘了对月穿

4、针的妇女群像。画卷左侧的第二组女性,共有五人,其中两位女子正在对月穿针,手捏针的姿态、穿针时的谨慎乃至针的形象都表现得十分精细。紧挨着她们右侧的另一组女性也在从事相同的活动,其中一名女子一手捏针一手持线,两臂呈不对称舒展,尽显穿针成功后的自信与优雅。随着时代的变迁,穿针活动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化为在水中投针并查看针影形状的验巧方式,清代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七月桐荫乞巧的画面中心就是四位女子探身端看碗中针影的形象。在穿针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针,在描绘了近八十名女性的仇英款乞巧图画面中,一根细细的针也能被清晰记录,可见它是七夕中重要的节日器物之一。然而七夕用针的造型结构与日常缝纫用针并不相同,“今人

5、月下穿针,实不可用,其状编如篦子为七孔,特欲度线尔”。2为了增加穿针的难度与趣味性,有七孔针与九孔针之分。尽管穿针的仪式发生细微调整,但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说明针的形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出节日器物以物态的形式保障了节日习俗的流传与文化传统的长期稳定。这种带有娱乐性质的乞巧活动使整个七夕呈现出热闹的节日气氛,然而这些活动的设立却与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角色定位与道德约束休戚相关。自嫘祖养蚕缫丝传说设立以降,女性就逐渐与纺织建立了性别联系。女德是古代女性应具备的品德,女红作为纺织的代名词也成为女德体系之基,渐趋成为衡量女性是否为“才”的重要标准。所以,除了穿针外,乞巧活动中的蜘蛛结网也是附

6、会女性纺织技巧3,祭拜织女也并非感叹于她与牛郎之间的凄美爱情更是祈求如织女般娴熟明 仇英款 乞巧图(局部)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028观察家 ART OBSERVER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2期精妙的女红技术。古代女性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教化,即使在七夕节日中也会对其社会角色进行反复阐释。女性也在每年的乞巧过程中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反复进行自我认同,把自己塑造成为封建文化的人。4故而此类七夕乞巧主题的绘画记录的不仅是欢乐的民俗活动,更是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图像引导与示范。统治阶级的行为示范也在宫廷画师的笔下得以实现,比如北宋唐宫七夕乞巧图托以唐宫之名展示了宋代女子的乞巧活动

7、,南宋李嵩的汉宫乞巧图和赵伯驹的乞巧图虽然没有表现节日活动的具体细节,但通过巍峨气派的穿针楼与等待乞巧的人群强化了节日神圣的仪式感,既保留了宫廷内部活动的私密,又给世人提供了合理的想象空间。宫廷外的其他女性也在这种想象与模仿中不断建立自我角色的认知和实践,维持家庭结构与社会组织的稳定及和谐,这也是乞巧图在古代社会长久不衰的社会原因。二、乞子育儿的情感投射除了乞巧,七夕活动第二个重要的主题就是乞子。产子育儿是女性生理结构所带来的繁衍能力,在古代上升为女性的社会责任。家里人丁兴旺是衡量一个家族是否繁荣昌盛、前途光明的重要指征。七夕的乞子活动主要通过供奉器物来完成,比如在供桌上除了针线之外,还会摆放

8、象征乞子意义的摩睺罗与瓜果等物。果实丰富的瓜果寓意自不必多说,摩睺罗却是七夕所专属的节日器物,北宋刘宗古的瑶台步月图中左边第二位女性就托着一盘摩睺罗。从宋代起渐有以摩睺罗指代七夕之意,成为七夕的标志性符号。摩睺罗原为来自中亚乃至波斯的祆教之神,其形象也是传入中国后进行了本土改造,融入中国审美喜好,演化成一个可爱的儿童形象,身着半臂,手持荷叶。宋代民间很多儿童会在七夕节手撑荷叶效仿摩睺罗。5由于摩睺罗倾注了古代妇女对于子女的深切祈望,成为她们的情感投射,因此有些摩睺罗的材质和做工可以极尽奢侈与精致,以表求子之虔诚。在宋代,一些摩睺罗是以象牙、龙涎佛手香和镂金珠翠为主要制作材料,成型的摩睺罗衣着光

9、鲜,所服钗镯佩环等装饰物是由佛家七宝制作的,就连包装盒用的都是五色镂金纱厨。6这种奢侈的工艺品在理学思想浸润的宋代能够出现与传播,说明摩睺罗作为乞子祭祀器物使用如此贵重的材料,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由此也表达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生育繁衍社会角色的认同与强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摩睺罗进行了艺术创作与造型转变,仇英款乞巧图中最左侧第一组女子围绕在七夕供桌旁,桌上中心位置摆放的就是明代的摩睺罗,它与宋代摩睺罗造型明显不同,虽然都是孩童的形象,但明代的摩睺罗身着肚兜,左腿单腿直立,右肩扛一根长棍,顶端插了一面小旗。此画中部位置也有一名仕女,手中托盘里摩睺罗的造型亦是如此。清代丁观鹏乞巧图卷中摩睺罗的造型也基本

10、与明代保持一致。这种变化究其原因,自然离不开工匠的艺术创作、社会审美趣味的转变以及流行风尚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尚未有材料证明女性直接参与摩睺罗的设计制作,但作为摩睺罗的最大受众群体,女性的意志和审美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摩睺罗的制作。三、节日主题的集体性参与从乞巧图的绘画内容以及文献记载来看,女性是七夕的主要参与群体,但事实上男性通过低调的参与途径掌握着七夕活动的部分话语权。从不仅限于前文所引绘画作品呈现的图像来看,女性确是活动主体,但此类绘画作品的作者则大多数为男性。再从流传下来的关于七夕的诗词创作主体来看,也大多为男性。以宋词中近一百四十首7的七夕词为例,男性作者包括柳永、苏轼、秦观等,也

11、不少文学大家的诗词中记录过七夕习俗;纵然出现了李清照、朱淑真等女性作者,与男性相较也属少数。所以这两类资料中七夕习俗的描绘风格、活动细节以及主题阐发等方面的决定权掌握在男性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七夕节之所以在全社会范围内颇受重视离不开女性与男性的集体性参与。此外,男性也会通过具体的习俗活动参与七夕。自唐宋起,七夕晒书活动蔚然成风,宋代甚至将七月七日定为“晒书节”,是日三省六部以下集体晒书。有些男孩子能直接参与乞巧环节,但他们是“乞聪明”8,希望学业精进,这也是七夕供奉笔墨纸砚9的原因。男性七夕活动的主题是侧重读书知礼进而齐家治国,并与女性七夕活动主题,共同建构了古代社会男女各司其职的理想模式,

12、是对男性社会角色内容的坚守,亦是对女性社会角色内容的默许与主张。七夕仪式上还有名为“谷板”的节日器物,它是一个人造的微缩景观,一般是在小木板上装土并播种出芽,之后放置小屋、花朵、树木与男女人偶。谷板的出现是以直观的方式为古人展现了理想的家庭结构与分工,又进一步深描了两性的社会角色差异。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仇英款乞巧图中出现了女性于七夕读书的场景,尽管不知其所读内容,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角色与评价标准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古代七夕主题绘画数量众多,除了记录热闹的民俗活动南宋 李嵩 汉宫乞巧图 绢本 2725.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029观察家 ART OBSERVER热点述评观点美术观察 ART OBSE

13、RVATION2023-04内容摘要:先民以物候表达节令,使得节令随着自然形象进入图像。冬至“一阳生”的节令特点形成了多种物候特征、礼仪和风俗。流传至今的大驾卤簿图让我们看到冬至祭祀昊天上帝的隆重礼仪;冬至节日给君主和公婆进献履袜的风俗礼仪由来已久,“羊”的图像在冬至节令物、节令服饰和节令画中最为常见;冬至“添线晷”与女红相关;冬至是“数九”的开始,消寒图像以各种方式表达了九九消寒的时间过程。关键词:冬至 节令图像 物候 风俗 礼仪 南朝时期的三礼义宗对冬至的描述为:“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1后为历代典籍引用和生发,由于这一天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所

14、以冬至又称“长至”。这一天日影最长,故宫的太和殿髹金漆宝座被照得熠熠生辉;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下的五条金龙图案被依次点亮;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在傍晚会出现金光穿洞的妙景。在这些视觉经验的背后,是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最根本的特点“一阳生”,即从这一天“阳气始生”,由此奠定了之后岁朝迎来的“三阳开泰”和春分之前的“九阳消寒”。在这一节气上,自汉代以来便形成了重要的国家节日,宫廷有隆重的仪式,民间有丰富的习俗活动。在视觉图像中,对此亦有丰富的解读。一、冬至物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冬至首先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时间在阴历十一月,从礼记 月令对十一月的月令描述“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2,可以看到这是

15、一个阴阳之气处于临界点的时期,阴气最盛,但阳气始生,万物的生气开始萌动。冬至的物候表现是:“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3清代词臣画家张若霭(17131746)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图冬至便试冬至节令图像中的物候、风俗和礼仪付阳华之外,更是发挥了对于女性社会角色的图像示范与价值引导作用,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古代女性的思想认知与技能触角。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客观上在纺染织绣领域涌现出不少女性艺人与群体,凭借自身才艺获得社会的尊重。随着历史的发展,女性的角色认知也在发生转变。另外,节日器物除了能为七夕助兴,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延续传统、情感吐露以及道德约束等功能,为社会的稳定发

16、展推波助澜。(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宋元时期中日民俗手工艺交流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BG134)注释:1 晋葛洪著,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卷一七夕穿针开襟楼,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2 宋陈元靓撰,许逸民点校岁时广记卷二十六七夕上 七孔针,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528页。3吕埴汉宫乞巧图考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7期,第105页。4蒋秀英细说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七夕乞巧民俗事象论,北方论丛,1999年第5期,第79页。5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乞巧,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80381页。6同上,第381页。7李炜宋代七夕词背后的男女之别,博览群书2017年第12期,第40页。8 宋陈元靓撰,许逸民点校岁时广记卷二十七七夕中 丐聪明,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539页。9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9页。陈晶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副教授清 张若霭 二十四节气图册冬至 纸本设色 63.142.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