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而不同:关于“大院”工作室的实践与探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院”在国家基础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丰富的技术积累、体系完备的人员、广泛的社会关系,这都是“大院”的优势所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模式化的快速输出、同质化的产品发展、很难应对市场多元化需求、设计品质也很难与个人品牌捆绑等等,逐渐催生了一些对新的模式的探索。在“大院”体制下,总有个别建筑师会慢慢凸显出来,建立自己的影响,并逐步形成了有自己价值观的作品,如果因势利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设计院也确实需要有这样锦上添花的品牌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形成“1+n”的叠加效果。相比“大院”的模式,“大院”工作室除了提
2、供更灵活、更专业、更细致的服务外,还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1)品牌。“大院”工作室鼓励创立有个人价值观的品牌,但这些品牌的建立应该依循“大院”的总体方针。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立的是“精品意识+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只有将工作室的创作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结构大局之中,才能形成个体和整体叠加的协同效应。由于工作室将设计品质与个人品牌捆绑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个人的潜能和荣誉感,这是积极的一面,当然也有一定的危机,做得不好也会受千夫所指。2)纯粹性。“大院”工作室是“大院”的一种补充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模式。应鼓励工作室向某个板块或某个专业方向深耕,在点上突破,避免形成像“大院”全面
3、开花式的模式,做到以点带面。3)人数。各大设计院的工作室在人数上参差不齐。在国外,很多高校教授的工作室人数大都在10人以下。与很多有工作室经验的设计师清谈,大家普遍认为30人左右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数。因为工作室创作必须以主创设计师为核心,30人(一个班)左右是主创设计师一人能很好管理的人数,可以让主创建筑师的价值理念能得到充分贯彻。人数过多,不仅会有生产上的压力,也会产生信息传递的偏差。另外,该人数也可以同时应对一定的工程量。4)分配。分配制度是长期困扰设计院的问题之一。有一种是按国外的“年薪+绩效管理”的工资制度。这个制度的优点在于大家能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避免了项目分配不均的问题;缺点是不
4、能积极地调动年轻人的潜力。国内很多设计院长期执行的是基于项目的奖金分配制度,但这种分配也会因项目不同、进度不同而造成收入上的不平衡,而且对新来的设计师不够友好。我觉得两种方式可以适度结合,但比例是多少,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另外,在工作室创立初期,“大院”应适当的返还,作为孵化阶段的一种支撑。5)项目源。工作室有很多项目是与总院配合或从总院分派而来的,但工作室自身更应培养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我们希望有50%以上的工程,是工作室独立取得的。6)资格。“大院”的工作室,对开设资格会有一些硬性要求,一般只有院士、大师或院里的“总工”才可以开设自己的工作室。当然,各分院也可以设立自己的分院工作室,以
5、强化创作方面的引领作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作室一般会给“2+1”年的孵化期时间,如果三年后不能取得收支平衡或突出的成果奖项,则应撤销。总之,“大院”工作室应有良好的价值取向,有长期深耕某一领域的决心。因为工作室体量较小,设计的项目又不以生产性为导向,工作量和收入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对于新来的同事,既有诱惑,又有危机!这都需要大家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沉得下心,路才会越走越好!本期客座主编:倪阳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哈佛大学设计学院(GSD)访问学者,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荣誉会员。广东省特
6、支计划杰出人才,广东省勘协科技创新领头人。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岭南建筑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城市设计分会副会长。针对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非理性现象进行反思与批判,开创性提出“关联设计”理论,并完成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建筑作品,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珠江新城西塔等项目,获得了国内外70余项奖项。出版了会展建筑类型概论关联设计等6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课题等项目,培养硕博研究生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