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203.14KB ,
资源ID:2516445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164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黄梅戏乐队伴奏的形成与发展_戴雪.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黄梅戏乐队伴奏的形成与发展_戴雪.pdf

1、摘要:黄梅戏曲调婉转动听,不仅有地方戏的幽默诙谐,更给人带有清新曲调感觉,因为其唱腔优美清新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黄梅戏的长期发展中,乐队伴奏起到了重要作用。黄梅戏乐队伴奏可以很好地烘托气氛,渲染情绪,也有确立调式调性以及帮唱等作用。为了探究黄梅戏伴奏音乐在黄梅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黄梅戏乐队伴奏发展情况,对黄梅戏伴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关键词:黄梅戏;乐队伴奏;戏曲器乐编配中图分类号:J6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23)01-0110-04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戏曲音乐资源在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皖江流域音乐为

2、范本”阶段性研究成果(SK2020A0282);2021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研究项目“声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kcszsfkc413);2022年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项目“声乐课程思政”阶段性研究成果(SZSQYR2223)。作者简介:戴雪(1991-),女,安徽宿州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教师,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戏曲音乐、音乐教育;徐冉(1980-),男,安徽金寨人,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曲技术理论、戏曲音乐、音乐教育。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戏剧之一,不仅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在现代文化的发展中愈发显示其活力。在中国戏

3、曲的历史发展中,出现过“花雅”之争,这使我国的地方戏曲有了发展的契机。黄梅戏作为安徽地区的代表戏曲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国五大戏曲之一。黄梅戏曲调优美动听,其伴奏音乐的发展在黄梅戏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梅戏伴奏音乐在伴奏乐队的发展下逐步成长,伴奏乐队包含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小锣、二胡、中胡、竹笛、笙、唢呐、扬琴、琵琶等民族器乐,同时还有长笛、大提琴、贝斯、键盘等西洋器乐的身影,其中“司鼓”(牙板、堂鼓、板鼓)和“主音”(主胡)这两个乐器在黄梅戏乐队中是十分重要的。黄梅戏乐队伴奏经历了从“小”变“大”的发展历程,本文从“打击乐伴奏”“小型民乐队伴奏”“混合乐队伴奏与新时期的电声乐器”“多媒体音乐

4、伴奏”四个阶段来分析黄梅戏乐队伴奏的发展历程。一、打击乐伴奏阶段黄梅戏早期称“黄梅调”或“采茶调”,最早的黄梅调是没有任何伴奏的,只是人们在采茶等劳动时在田间地头演唱的小调。或是,乡村间一些喜爱文艺的人自娱自乐,找寻一些小调唱本,根据唱本边看边唱,其哼唱的曲调被称为黄梅歌。随后在黄梅调的传播流变中,出现了几种打击乐伴奏的雏形:一是当农民向鄂赣皖交界逃荒、沿街乞讨时,将黄梅调作为一种“讨彩”的手段,为吸引注意,演唱时敲击一截竹节进行伴奏,称为“打响”;二是在民间逢年过节的灯会中,黄梅调演员用花鼓、小锣等乐器自打自唱;三是民间说唱“黄梅道情”手持牙板敲击渔鼓,自打自唱表演相对完整的故事。“黄梅道情

5、”之后,人们对打击乐伴奏逐渐有了角色分工,黄梅调也就逐渐完成向黄梅戏的进化。清朝末年至20世纪30年代初是黄梅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民间形成了半职业化的“草台班子”。这个时期,黄梅戏形成了“三打七唱”的相对固定的表演模式。所谓“三打七唱”,是指三个人操作打击乐器,七个演员表演。其中“三打”演奏的乐器分别是堂鼓(放在两膝之间演奏)、小锣、大锣。因为他们始终在舞台上,所以又称“台面”。三打七唱时期,锣鼓点较为简单,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对三个乐器进行演奏。1黄梅戏乐队伴奏的形成与发展戴雪1,2徐冉2(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安徽 宿州234000;2.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安庆246133)第26卷

6、第1期2023年2月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26,No.1Feb.2023110DOI:10.13985/ki.34-1227/c.2023.01.003随着黄梅戏伴奏音乐进一步发展,逐步借鉴京剧、徽剧和高腔中的锣鼓点,同时增加板鼓、牙板和铙钹三件打击乐,形成完整的“武场”。当时的黄梅戏“武场”伴奏基本由四个人演奏,一人兼演板鼓、堂鼓和牙板称为“司鼓”,其他三种乐器由其余三人分别演奏。黄梅戏伴奏乐队的演奏指挥就是“武场”中的“司鼓”,旧时戏班称为“打鼓佬”,在黄梅戏演出中其地位较高,不仅伴奏乐队要跟着“司鼓

7、”的节奏进行演奏,黄梅戏演员也要在亮相演出时根据“司鼓”的鼓点进行表演。黄梅戏伴奏“武场”使用的“锣鼓点”是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特别在今天还一直沿用传统的“锣鼓点”演奏,如“八哥洗澡”“蛤蟆跳缺”“凤凰三点头”等。后来经过老传统艺人的加工,“锣鼓点子”逐渐丰富并出现分工,比如花腔中的“花六槌”“花四槌”“花一槌”等(唱花腔时,“一槌”和“六槌”连用,一般是在“六槌”前用“一槌”,在唱腔进行中“二槌”和“四槌”用得较多,全部唱完则用“收槌”作为收尾锣鼓点)。此外还有主调中的平词一槌、“平词六槌”“小锣一枝花”等;表演中的锣鼓点如“推公车”(用于旦角走路)、“小撒头”(用于旦角出场)、“长槌”(

8、用于走路表情)等。后来又从徽戏、京剧等剧种的锣鼓点中吸收了“冲头”“乱槌”“水底鱼”等表演身段锣鼓。打击乐器作为黄梅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梅戏的精髓和骨架,至今黄梅戏乐队中司鼓的地位还是至高无上的。二、小型民乐队伴奏阶段黄梅戏过去主要以锣鼓伴奏,后来受到高腔和徽剧的影响,吸收了其曲牌,最先出现了唢呐这种旋律乐器,但是唢呐并不是为演唱伴奏,而是用于闹场的吹打与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出将入相”等,不作为伴奏乐器。苏州昆腔艺人汪云甫用京胡为唱腔伴奏,这是最早真正把胡琴作为伴奏乐器使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后来在黄梅戏进入城市时,出现了“京徽合演”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京胡作为黄梅戏的伴奏乐器

9、,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由于只是临时性伴奏,没有形成固定的编制和曲牌,同时因为京胡调高黄梅戏调低(当时是男扮女,不用假声演唱),效果并不理想。这个时期是胡琴为黄梅戏伴奏的探索阶段。抗战胜利后,黄梅戏快速发展,与京剧合班的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但黄梅戏音乐工作者却也由此受到启发,开始探索适合黄梅戏唱腔的弓弦乐器。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安庆的王文治先生博采众长,潜心探索,对越剧的高胡进行了改良,为了使京胡的音降低符合黄梅戏音调,他把高胡加大琴筒,加粗琴弦,这一改造后,确立了高胡作为黄梅戏伴腔的主奏乐器的地位。2高胡是黄梅戏的主奏乐器,故称“主胡”,是黄梅戏中的“主音”,吸取了京剧中京胡的明亮和越剧中高胡的甜

10、润,依据黄梅戏自身的风格,强调中音区力度,让琴声与演员的歌唱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伴奏曲牌,如用于摆酒宴、打扫时的“小开门”,用于仙人归位的“节节高”等。吹管乐器在黄梅戏伴奏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笛、笙、筹等。其中,筹(刘正国教授考证应为篍)是黄梅戏特有的吹管伴奏乐器,因没有历史记载并且在现代的黄梅戏伴奏乐队中也没有运用,所以确定筹是黄梅戏伴奏乐器中的阶段性乐器。筹的外形与横笛很像,但是比竹笛更短一些,是通过对竹笛吹孔切断,把管的顶端作为吹口,吹奏时要竖着吹且需要把嘴巴呈一定的角度,指法和竹笛相同。加之“筹”也有膜孔,可根据吹奏人的口风调节音调与音色,是早期黄梅戏“文场”中

11、富有特色的伴奏乐器3。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筹”逐渐被笛取代,成为黄梅戏伴奏中的历史。建国后,随着黄梅戏不断发展,又向兄弟剧种吸收了低胡、三弦、琵琶等弹拨乐器,黄梅戏的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那时的黄梅剧团就已经形成了以吹、拉、弹多种乐器来伴奏的小型民乐队,这种乐队基本上是由八人左右组成,主要是包括打击乐(武场)鼓板、小锣、大锣、钹;管弦乐(文场)高胡(主胡)、二胡、竹笛(兼职唢呐)、琵琶(或扬琴)、大胡等演员演奏的小型民乐队,但当时的音乐伴奏主要是以齐奏为主。现在这种小型的民乐队依然适用于中小型黄梅戏演出。三、混合乐队伴奏阶段(一)混合乐队的出现黄梅戏伴奏乐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步向固定的、成熟的

12、、专业的混合乐队发展,又因专业作曲者的加入,再一次丰富了伴奏乐队的编配,除了小型民乐队中基础编配的乐器,还继续增加了扬琴、二胡、中胡、低胡、倍低胡等民族乐器,后又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试着把西方管弦乐器中的提琴、双111簧管、单簧管、长笛等乐器加入其中形成混合乐队。在20世纪的50年代我国戏曲迎来了蓬勃发展期,来自朝鲜的经典曲目春香传被引入国内,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纷纷对其改编移植。黄梅戏的春香传是根据越剧春香传改编而成,由时白林、王文治、方绍墀作曲,他们首次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创作黄梅戏乐队总谱,并且首次用手势指挥乐队成员演奏。根据当时的乐队总谱可以看出,乐队成员共有20人左右,其中乐器编配

13、有打击乐器:鼓板、小锣、大锣、钹;民乐乐器:高胡、二胡、京胡、中胡、琵琶、笛子、三弦4;西方管弦乐器:双簧管、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春香传剧中的唱腔部分仍是以齐奏为主的演奏形式,值得关注的是幕间曲、前奏、间奏、尾奏这部分是按照西方的配器分谱进行演奏。5此曲的配器为:主旋律部分是由高胡(主胡)和二胡伴奏;副旋律部分是由竹笛和小提琴伴奏;中声部部分是由中胡、中提琴和单簧管演奏;低声部部分是由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通过对乐队进行配器,改变了传统剧目大齐奏的伴奏方法,极大丰富了乐队的音响效果,在黄梅戏音乐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4。这次的成功尝试,为黄梅戏中西合璧乐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4、(二)混合乐队的曲折发展1964年全国宣传排演样板戏,黄梅戏也加入其中,排练演出移植各类样板戏。在排演样板戏的同时,黄梅戏音乐工作者又吸取京剧样板戏的乐队编制,加入了铜管乐器和西洋打击乐等。这些铜管乐器音响宏大,符合样板戏的“高、强、快、硬”的风格,虽与黄梅戏委婉的唱腔不符,但是因当时的戏曲风格需求,客观上促进了黄梅戏乐团的壮大后来。据著名黄梅戏作曲家陈儒天先生回忆,20世纪80年代左右,安庆地区黄梅剧团已经有20多人规模的混合乐队。可惜由于知青回城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人员逐渐萎缩。(三)混合乐队的成熟期进入新世纪,国家对戏曲文化艺术大力支持,黄梅戏再次抢抓机遇,培养发掘了众多黄梅戏人才。此

15、时黄梅戏发展的愿望也越发越强烈,传统曲目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这就给黄梅戏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黄梅戏音乐创作者开始改革创新,纷纷涌现出一些新题材、新创作的黄梅戏剧目。在这些剧目中,吸取以前的经验使用了更加庞大的乐队编制,乐器更加完整,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例如,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出品的大型原创黄梅戏邓稼先,此剧中就运用了规模宏大的中西混合编制乐队,由民族乐器:主胡、琵琶、二胡、大锣、铙钹、小锣、竹笛、唢呐等;西洋乐器:弦乐、木管、铜管和定音鼓、小军鼓、键盘等,中西合璧四五十人组成的交响乐队排演而成。混合乐队的音域宽广,气势宏大,声音丰富多彩,表现了邓稼先民族情结与爱国主义精神。四、

16、电声与多媒体音乐伴奏阶段(一)电声乐队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慢慢兴起,黄梅戏作曲者也尝试在乐队伴奏中加入流行音乐的一些乐器,如电吉他、电贝司、架子鼓等。一把主胡、一把琵琶、一只笛子兼唢呐加上几件电声乐器所组成的“文场”形式4,虽然颇受争议,但这种简单的乐队编制却非常适合小型剧团及田间农舍的演出,不失为一种勇敢的尝试。(二)MIDI伴奏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MIDI伴奏的出现为黄梅戏乐队伴奏带来了新的发展。黄梅戏作曲者把电声乐器和声及其背景音乐用MIDI制作成伴奏带,演出时直接使用,或加上部分特色乐器(主胡、竹笛、唢呐等)伴奏。5这种“MIDI伴奏带”模式被广泛用于黄梅戏经典唱段伴奏中,或一些大型晚会、演出等场合。当然,由于技术的原因,电声制作的音乐风格与传统戏曲有着一定差距,并且在演出中难以应对现场的一些突发情况而及时地做出调整,因此遭到一些专业戏曲工作者诟病。但是MIDI伴奏节奏明快,易于演唱,为广大的黄梅戏业余爱好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总体来说还是有助于将黄梅戏艺术更广泛地推向社会,争取更多的受众群体,对黄梅戏的传播是有积极意义的。(三)以多媒体音色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