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54.20KB ,
资源ID:251665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166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怀旧、焦虑与异化:《第五个孩子》的家园意识_周小英.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怀旧、焦虑与异化:《第五个孩子》的家园意识_周小英.pdf

1、第 42 卷第 3 期2023 年 6 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Vol 42 No 3Jun 2023收稿日期:2022-12-20学报网址:https:/lztx cbpt cnki net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校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英美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空间隐喻”(201702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现实关怀”(518071)作者简介:周小英(1977 ),女,宁夏固原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E-mail:zhouxiaoying2004163 com文章编号:1001

2、-4373(2023)03-0161-06DOI:10 3969/j issn 1001-4373 2023 03 023怀旧、焦虑与异化:第五个孩子 的家园意识周小英(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70)摘要: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 2007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辛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莱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内容深邃、题材广泛,充满人文情怀,她总是用独特的视角审视现代文明。莱辛的中篇小说 第五个孩子 以现实视角展现二战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情境,小说围绕骆维特夫妇第五个孩子班的出生展开叙事,揭示了 60 年代英国社会状况和人们面对转型

3、变化的惶恐与矛盾,小说中怀旧的家园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与异化一窥二战后转型时期的英国社会。本文通过分析 第五个孩子 呈现的 60 年代转型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怀旧、焦虑与异化,揭露二战后英国社会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进而探寻莱辛对边缘人群的关怀及其接受差异、多元共存的现实思想。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家园意识;焦虑;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Nostalgia,Anxiety and Alienation Home-Consciousness in The Fifth ChildZHOU Xiao-y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an

4、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Abstract:Doris Lessing(1919-2013),the Winner of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07,is a British femalewriter,and is well-known as the greatest writer after Virginia Woolf Lessings novels cover variousthemes and humanistic feelings Doris Lessings novella

5、The Fifth Child provides a realistic perspective tothe lives of the British middle class after World War The middle class keeps a nostalgic home-con-sciousness,and faces anxieties and alienation in the diversified modern world By portraying Ben,the fifthchild,Lessing gives her care for the marginali

6、zed and shows her view on the cultural pluralism in the mod-ern world An intensive study of nostalgic home-consciousness,anxiety and alienation involved in TheFifth Child,gives a glance at the transitional society in England after World Warand offers an insightinto Lessings concern for the marginali

7、zed and conveys her view on multi-existenceKey words:Doris Lessing;The Fifth Child;home-consciousness;anxiety;alienation第五个孩子(1988)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2013)后期创作的中篇小说,其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小说围绕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情境展开叙事,表现了现代英国中产阶级的焦虑与异化以及作者对边缘人群的执著关怀。小说表面看似第五个孩子班的出生打乱了一家人的田园生活以及母亲遭遇的焦虑,实则隐含着作者对现代文明社会隐隐的不安与焦虑。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 42

8、 卷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主题与叙事上,厄尔英格索(Earl G Ingersoll)1 认为莱辛在这部作品中回归了现实主义主题;艾伦皮斐尔(Ellen Pifer)指出田园憧憬与现实社会的对立;哥特风格也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摩西特雷(Mohit Kay)认为莱辛将现实主义、哥特风格和童话叙事融为一体叙事;更多评论的视角来自女性主义,安吉利德沃夏克(Angeline Godwin Dvorak)坚信像海蕊这样的母亲只有逃离婚姻才能拯救自我;家庭伦理也是不可回避的批评视角,劳拉卡琳(Lara Karine)指出小说透露了家庭关系及其亲友的冷漠。国内对第五个孩子 的研究始于 1990

9、 年代,张中载2 认为这部小说的哲学意义在于怎样对待差异;国内研究更多地结合西方文学理论:刘玉梅、刘玉红3 从福柯的空间与权力关系考察小说隐含的空间暴力,王丽丽4 从后现代视角进行寓言式符码解读,朱望5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母亲海蕊的女性意识退变,张建春、雷明珍6 从消费视域分析主人公夫妇消费异化现象和悲剧命运,谭万敏7 的博士论文分析小说中的身体话语等。综上,目前学界主要从空间批评、女性主义视角、心理分析、家庭伦理,互文性等方面探讨这部作品。笔者认为,第五个孩子 引起评论界诸多关注在于这部作品的深刻现实主义主题和莱辛对英国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现状与情感焦虑的担忧。传统社会机制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中

10、受到冲击,莱辛塑造的这对怀念旧日时光的夫妇面对异己力量,以及应对的态度实则是在探讨二战后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现代社会的变化与异己力量的冲击加剧了转型时期人的异化。第五个孩子 的已有研究丰富深入、视角各异,但以家园意识为视角研究这部作品的论文鲜见。本文从家园意识出发,研究二战后转型时期英国中产阶级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焦虑与异化,融合作家自己的焦虑体验,进而挖掘莱辛的人文关怀和现实书写,为莱辛的现实主义作家身份和流散体验以及对多元共存思想的接受提供一个研究的角度,也为考察二战后英国传统文化的变迁提供研究视角。一、家园意识的追寻二战给西方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与毁灭性打击,战后人们普遍缺少安全感,强烈的家园意

11、识提供给人们一种可以得到庇护的安全港湾。在战后文学中总能看到“美好的往日”主题。张中载先生认为,六十年代英国文坛风云有比较显著的变化。以战后一直到五十年代,英国文坛因为反现代主义以及战争在人们心灵上所造成的巨大创伤而走向怀旧(“那美好的往日”)2。家园意识隐喻维多利亚文化传统的认同。第五个孩子 充满往日美好时光象征的维多利亚式大房子和一个又一个出生的孩子是骆维特一家人的田园梦想和秩序所在,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情关系。第五个孩子班的异样无疑是这个家园秩序的破坏力量,班的异常是对这个看起来温馨无比的家园秩序的拷问与审视。1 怀旧的家园意识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体系,现代人的家园意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家

12、园体验,以文化意义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为主。维多利亚式的大房子不仅是骆维特夫妇的憧憬,也是所有中产阶级亲友的精神家园。田园般的维多利亚式大房子带来安全感与归属感。“真的,这才是人们真正的渴望。”8 在这所大房子里,海蕊和戴维建立起无限憧憬的温情的家园意识,构建了一个象征家园传统秩序的空间。每个家庭成员都迫不及待地向往大家庭的欢乐相伴时光。维多利亚式的大房子不仅是众多亲戚朋友的理想家庭聚会中心,更是下一代心目中家庭意象的形塑认同。戴维的表妹布姬达每年急切地盼望来到这个大家庭,布姬达对骆维特夫妇的田园大家庭生活极为向往,“等我结婚,我就要这样。我要和戴维和海蕊一样,有一个大房子、许多孩子欢迎你们统统到

13、我家做客。”8 这个充满秩序感的传统家庭空间在一代又一代中产阶级的心里无限延伸。2 家园秩序的冲击第五个孩子班从一出生便被家人视为一个外来者、一个侵入者、一个田园梦想的破坏分子。班长相丑陋、性情顽劣,家人亲戚都把班当成怪胎。班的出生给过着田园般生活的中产阶层骆维特一家罩上阴影,这个原本幸福完整的大家庭因为班的到来濒临瓦解。班的吼叫、蛮力和凝视让所有家庭成员惺惺相惜,这个美丽的田园秩序被打破,大家庭分崩离析。如果说这所座维多利亚式的大房子象征着完整性,那么,班的出生俨然是一个闯入大家庭的外来者,他打破了家园的完整与秩序。面对异己的班,大家如何共存于同一个空间,正是莱辛想要表达的主题。261第 3

14、 期周小英:怀旧、焦虑与异化:第五个孩子 的家园意识莱辛在 第五个孩子 中表达出了传统的美好时光与现代人处境之间的极端矛盾。当出现差异性时,人们产生误解,甚至排斥、拒绝接受差异,以期回到原有的秩序中。然而,战争的毁灭性打击以及现代都市滋生的消费文化给传统秩序带来巨大挑战,传统秩序必将面对差异冲击的现实。二、家园失序的焦虑莱辛一贯本着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揭示现代文明中的现实生存状态。二战后,英国民众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和恐慌感。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孤独感和无助感在人们心中蔓延。第五个孩子 中所有的家庭成员在享受这所维多利亚大房子里的欢愉时光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焦虑情绪。海蕊面对异常的班,身体和心理都遭受

15、焦虑的困扰,戴维经常为无力维持每年一次的家宴聚会而焦虑发愁,班的出生更是让每个人都焦虑不已。亲戚们不远千里来家庭聚会正是二战后英国人精神状态失迷、焦虑而需要一个精神家园的表征。班的出生将中产大家庭置于传统价值观认同的困境之中,由此引发家园丧失的焦虑感。1 母性的焦虑海蕊的自我焦虑是其生存境遇的体现。海蕊是家里唯一不抛弃班的亲人。作者以感伤笔调写海蕊的母性情怀。班的蛮力与怒吼带给家人惶恐。父亲戴维对班决绝抛弃,留给母亲海蕊焦虑苦闷。海蕊被大家庭的主流群体冷漠对待,众人不能容忍接纳怪异的班,家人将谴责的目光投向海蕊;在遭到主流群体的排斥后,海蕊表现得焦灼、彷徨、挫败、无助。如果班的样貌言行怪异不能

16、融入大家庭代表的主流文化,那么海蕊遭到谴责仅仅是因为她不能够按照主流群体的意愿抛弃班。海蕊代表了人性包容的一面,作为一个初建家庭的女性,她憧憬旧日的美好时光,一幢维多利亚样式的大房子实现了她的家园梦想;作为一个母亲,无论班如何怪异如何丑陋鄙俗,海蕊始终展现出母性的一面,没有放弃班的生命。海蕊在大家庭主流文化与边缘化的班之间的夹缝中无助喘息。海蕊的焦虑体现着人性的一面。以戴维为代表的家庭成员不能正视班的异样存在,他们以各种理由逃离家庭,留下班和母亲海蕊空守。社会和家庭秩序感背后的冷漠与缺乏人性,一旦有异己力量产生并破坏既定的秩序模式,就要排斥遗弃甚至冷漠扼杀,以保持原有的秩序感。班被遗弃在儿童收容所里的情景使得海蕊不忍直视,作者给予边缘人群无限同情。作为女性,海蕊的情绪一度被忽视。海蕊极力为班保留家的存在空间,没人理解海蕊的感受与行为,海蕊感到深深的焦虑和孤独。班的出生给整个大家庭带来恐惧和不安。作为班的母亲,海蕊被家人当成罪人。面对家人不公平的攻击,海蕊陷入孤独。莱辛剖析主人公海蕊无助的内心世界。在对海蕊无助焦灼心理的刻画中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求实态度”9。再度,海蕊质疑为什么她总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