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本主义补课论”的理论与实践批判*兼议中国道路的百年跨越特质朱辉进吴争春(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摘 要:“资本主义补课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影响下,产生的一系列否定中国道路社会主义性质的错误言论。该言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教条化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诸如机械僵化地将社会五形态理论解读为“线性史观”、否定“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可行性、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矮化为“经济决定论”者;其二,错误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诸如抹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造资本逻辑盛行的假象、渲染私有制主导的幻景。纵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
2、道路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国道路实现了制度跨越建立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为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关键词:资本主义补课论 中国道路 文明新形态 百年跨越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3.02.08资本主义补课论(以下简称“补课论”),即补资本主义的课。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与鼓动下,“国内一度盛行 补课论,要求中国退回到资本主义,补资本主义的课”。1(P269)该观点认为,1978年之后的中国虽然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号,但实质上是“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高速公路”,2“
3、最终结果将是资本主义的复辟”。3近些年来,“补课论”花样翻新、改头换面,诸如将中国称为“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4(P110)这些言论本质上都是“补课论”的当代变种。“补课论”既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寻依据,试图从理论上论证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经的发展阶段,也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寻”,试图从具体发展中找到支撑中国在补资本主义课的证据。前者披着学理的外衣,很具有迷惑性,后者打着“铁证”的旗号,很具有蛊惑性。“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4(P117)只有从理论上彻底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收稿日期:2
4、023-03-07基金项目: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 2019 261号)。作者简介:朱辉进,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道路问题;吴争春,哲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2023年第2期总第291期SEEK TRUTH FROM FACTSNo.2,2023General.No.29166什么主义”,4(P109)才能在实践中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道路,而对于歪曲、质疑甚至彻底否定中国道路社会主义性质的观点,也必须进行有理有据的辨析和深入彻底的批判。一、教条化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理论“补课论”打着学术自由、
5、解放思想的幌子,通过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所谓的深度解读,以管中窥豹的求知态度试图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扭曲,这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很具有迷惑性和说服力。(一)“线性史观”:机械僵化地解读马克思的社会五形态理论“补课论”将马克思的社会五形态理论机械地解读为“线性史观”,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必须按照五形态依次演进,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必须补上这一课。马克思的社会五形态理论是其在研究西欧国家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马克思明确说过,社会五形态理论是西欧整体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规律性,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局部的国家或者民族来说,不一定适用。马克思曾对将其理论作教条化理
6、解的俄国民意党政论家尼米海洛夫斯基批判道:“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5(P466)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不同历史环境下的历史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找到解释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如果“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5(P467)“线性史观”的形成和传播与斯大林片面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有关,斯大林对社会五形态理论进行了僵化解读,并把自己的理解写入苏联教科书中“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
7、、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6(P446)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成了新中国理论和实践建设的样板,社会五形态理论也被写入中国教科书,并延续了苏联教科书中对其僵化和片面的解读。由此才形成了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必须要历经依次更替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的“刻板印象”,“从而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当成了他们本人所反对的那种 普遍的历史哲学”。7世界各国的发展极不均衡,由于地理格局、气候条件、历史文化不同,各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进程。如德国历史上没有历经奴隶社会的充分发展,而“美国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8(P147)“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9(P532)马克思社
8、会五形态理论是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总结出人类社会总体上必然要经历的五大社会形态,但具体到某一个地区、国家或者民族,其具体发展道路则有可能出现“跨越”或者“跳跃”式发展,体现了整体的普遍性和局部的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补课论”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解读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五形态理论,强调每个国家、地区、民族都必须依次历经更替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这是背离唯物辩证法的典型表现。(二)“猜想说”:否定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可行性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或民族也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该理论被学术界部分学者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
9、,更有学者认为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道路选择背后的理论基石。10“补课论”为了强化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可缺少性、不可跨越性,试图否定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认为该理论只是马克思晚年的一个草率猜想而已,并无多少学术价值,以此希冀从学理上来证明中国当前毫无疑义地只能是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上。67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失败,欧洲革命陷入低潮。马克思将目光转向东方,关注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趋势,并对欧洲仅存的大量俄国农村公社及其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具体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觉得很有必要进行仔细研究。为此他在体弱多病的晚年自学了俄文,查阅了很多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资料
10、。1882年前后,马克思整理了他藏书中的俄国书籍,所涉书目多达150多种。11(P550)并就其研究所得的观点和想法与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进行了交流。在书信往来中,查苏利奇就“我国农村公社可能遭到的各种命运”向马克思请教、问是否“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阶段”。12(P378)马克思在正式回信中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在对俄国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后,态度谨慎地给出了答复,即在内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俄国农村公社可以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但19世纪末的俄国还是不可阻挡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没有成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补课论”据此否定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
11、论的可行性,认为那只是马克思晚年的一个猜想。事实上,通过阅读马克思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包括4篇草稿和1封正式复信)及相关涉及俄国农村公社的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并不是一个机械的、僵死的理论。一个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是需要满足很多具体条件的,我们不仅要看“跨越”理论本身,也要关注当时俄国的现实情况。正如马克思在复信中提醒的那样:“我们必须从纯理论回到俄国现实中来。”5(P576)19世纪末的俄国没有成功跨越,不是因为马克思的“跨越”理论错了,而是因为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俄国跨越的条件保留俄国农村公社且保证其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并最终走向机械耕种的集体化道路没有得
12、到满足。1917年,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曾总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13(PP357358)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就是以世界历史为背景进行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考察,列宁准确把握住帝国主义在争夺世界市场过程中出现的统治薄弱环节,抓住机会发动了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成功地进行了社会制度的跨越式发展。正如列宁在驳斥当年的俄国“补课论”者尼苏汉诺夫时所说的那样:“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13(P
13、359)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内学者研究,列宁生前读过包含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相关文献,但列宁并没有机械地、教条地对其进行解读,而是在忠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14(P104)做到了“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15(P91)在历史客观环境与马克思所处年代大为不同的情况下,领导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三)“经济决定论”:简单化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观点“补课论”将马克思、恩格斯认定为“经济决定论”者,并试图从生产力的角度,论证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可跨越性。马克思、恩格斯确
14、实有时会被误解为“经济决定论”者,主要原因是他们通常是在对错误言论的批判中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言语难免有时候过于单一和肯定。比如在早期的哲学著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和 神圣家族 中,为彻底批判主观唯心主义过于强调精神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用语上便更多地强调只有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才能准确地了解历史,强调“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于是给读者造成了似乎只有经济基础才是社会发展唯一重要因素的错误认识。据此,“补课论”将错就错,用错误的“经济决定论”推导出当前中国的生产力还不足以支撑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必须退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早在1890年,恩格斯在写给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就详细解释了他和
15、马克思不是“经济决定论”者,“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16(P591)并提出“历史合力论”的观点,即决定历史走向的不只是经济因68素,还包括政治的、文化的、道德的因素,甚至包括人民群众个体意志的作用,也包括具体的革命形式。列宁也曾对“经济决定论”者提出过批评,把“经济决定论”称为“庸俗生产力论”,并称“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17(P223)近代中国从生产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不是偶然,而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逻辑外化展开,这本身就是“历史合
16、力论”的生动体现。1859年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时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论断,该论断也被拿来作为裁定马克思为“经济决定论”者的重要依据,成为“补课论”利用的经典文本之一。马克思是在研究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后,针对整个人类社会形态提出“两个决不会”的论断的,而非局部的一地、一域或一国。“补课论”将这一论断套用到中国具体的发展道路上,只会将“两个决不会”变成抽象的无意义论断。18二、错误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补课论”者不仅“熟读”经典,而且“观照”现实,对党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表示“高度关注”并作了“深度解析”,只可惜这种关注和解析往往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以西方经济学为“正统”的偏见,以及带着“选择性失明”的从错误的理论推导出更错误的理论的荒谬解析。(一)抹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掩盖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底色从1956年到1978年,中国总体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党中央及理论界普遍认为实行单一公有制经济的国家,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星半点的商品经济都会被认为是挖社会主义的墙角。邓小平曾感叹:“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